不商业的科幻,不一样的激光、高科技
首先,这部片子绝对不止5.4分。5.4分是个什么概念?换到豆瓣上,是《小时代》。虽然它不是烂片,但是我觉得也不算神作。看百度上说,这部片子进入了柏林金熊的主竞赛单元,我觉得稍显名不副实,跟《低俗小说》获得金棕榈一样。《午夜逃亡》是那种有想法、拍的也不错、但还不至于被称之为神作的电影。要我打分,我给它8.2分(类豆瓣标准)。
我觉得这部片子很大程度上被片名拖垮了,《午夜逃亡》(英文直译应该叫“午夜特快),听着有些寒酸,它的内容和片名本质上关系不大,虽然全片有半数都是夜戏。

我看网上资料说,导演尼科尔斯擅长拍家庭戏,但通过这部电影,我认为画面表现力才是他的长处。片子的拍摄风格很有二十一世纪十年代的风格,在角色情绪波动时喜欢手持特写,摄影机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演员走,配乐与画面的融合度也非常高。
导演对大部分紧张场景都采用了冷处理,没有劲爆的音乐,强化背景音和人声,配合演员生动的表演,那种紧张、焦虑的情绪马上便油然而生,尤其是开车闯关卡那段,如果没眨眼,我以为我才是握着方向盘的人。小男孩儿在日出时发作的场景也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充满张力。不过我最喜欢小男孩儿在汽车上发作的那场戏,突然闪光,然后伴随着嗡嗡声,当年影院里的观众肯定拍案叫绝。

全片的观影体验相当不错,它的画面、声音和表演仿佛存在一种流动感,就像是喝奶茶时的那种感觉,起初比较淡,但是含在嘴里,又会觉得甜,就想延迟享受。电影也一样,你很迫切地要把自己投入到影片的世界中去,想要去沉静在画面当中,这时候你关注的不是情节内容有多么丰富、劲爆,而是它在发生时给你带来的最原始的感受。
片子本身充斥着神秘色彩,导演没有对片中的高纬度文明做过多呈现,可能他只是想告诉观众,我们身边的许多超自然现象都很有可能是隐藏在地球上的其他文明作祟。我觉得保持这种神秘感是好的,毕竟现实中的我们,对超自然事件也是一知半解,或着毫无头绪。

但我觉得这也是影片的问题所在,它没有把主题表现全面,教会把埃尔顿当作信仰,但我不知道他们将埃尔顿当作“救世主”是出于什么心情,我也不清楚他们为此做了什么奇怪的事情,以至于能让警察找上门来。而政府想要利用埃尔顿的超能力,把他当作武器,虽然简单明了,却止步于此。
这两个故事推动的主要因素,在故事中其实没有起到多少除了“推动故事进程”之外的作用,我起初以为教会在故事中后期要发挥多大的作用,结果等那两位前来夺走埃尔顿的人被军队杀死后,整个教会就突然消失了。政府则是在不停地搜索男主一行人,并试图抓捕他们,可就跟闯关游戏里玩家需要操作跳过的障碍一般,过去了就过去了。可能导演并不想在一个这样的故事中塞入太多东西。

结语:
我似乎太过纠结于从一部影片的故事里寻找某种将要被表达的意义和思考了,或许创作者们并没有此意图,可至少我感觉到了,甚至是看到了,也就难免让我引发思考。《午夜逃亡》这部电影,可能是想说明:“超自然现象存在的可能原因。”,但这个理解破坏了影片的神秘氛围;也许要告诉大家:“超能力不一定是‘超能力’,拥有超能力的人不一定拥有‘超级英雄’式的人格。”,可这种解释却简化了影片对角色的刻画。
导演尼科尔斯擅长家庭戏,而他的儿子据说在拍摄前曾一度因为某些事情而死,估计也是导演为了表现一个家庭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也好、挑战也好时会做出的反应,也就是为什么罗伊在救出儿子、保护儿子上总是如此坚决。
我很喜欢这类电影,它们通过角色和角色身边的世界,撰写了一篇合理的、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而不是为了一些场面和画面来特地编造一个粗糙又毫无深度的流水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