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道窄门一定要过去(二)教育的另一重意义,降低“社会共识”的成本
教育,还有一种意义就是降低社会共识成本正经知识越多的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有分歧的问题啊,一顿讨论就不需要为一些基础性的东西重新解释,比如,你和人聊雪中悍刀行,你如果没有看过这书呢,你就没法聊,再比如你从来没有用过matlap很多功能呢,你都没法想象那些搞科研的也没法跟你聊知识层次接近的人更容易达成共识
而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的脑子越清楚,越是可以被说服的有事儿,双方一讨论有道理的那一方胜出,而不是胡搅蛮缠,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达成共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聊天聊得爽,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协作开展大型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成本,因为里面几乎所有人都得不断的磨合对一个目标形成共识,不然没法开展工作,而教育,很多时候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种共同的知识底层让你的大脑呢,有条理有基础,对一些基本原理有认同这时候。还谈得上协作,解决问题,创新什么的
如果基本观念都不认同我就不知道能创新出什么来了,现代社会效率大大提升就有义务教育直接否定了很多伪科学的功劳,读过书的人把万有引力进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成了常识了,大家没有必要再去纠结这些基本原则对不对,可以直接在这些原则之上去解决问题,就好像你平时用电脑很少关心操作系统,怎么运行一样,更不去关心底层驱动是怎么运行的教育呢,就是给大家都装了这样一个操作系统
比如大家讨论建一栋大楼的时候商量的都是地基够不够玩啊,有没有人会买啊,你突然冒出一句,呃,咱们盖楼会不会惊动山神,这就没法讨论了人家只能是把你踢出去继续开会,因为你跟其他人的知识地层不一样,跟你沟通啊,纯粹是浪费时间,说到这里就得解释博士跟普通人差距在哪儿了差距啊,并不是知识量,尽管知识量本身差距很大
所以重要的一点是研究的习惯,碰上一个问题,普通人可能上百度查一下就完事儿了,了解个梗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就满足了,如果碰上稍微复杂点的问题,普通人想不出来或者找不到解决办法也就束手无策了,但是受过系统训练的博士们更加习惯用多种方式去深入地把一个问题研究透查期刊论文查英文资料,总之要把问题彻底查清楚正常人一方面没有博士们那种习惯了研究问题的心里也没那么强大的深入研究问题的工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