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看待朱苏进对“三国”的评价?

2023-07-06 14:19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朱苏进编剧的《三国》电视剧豆瓣评分还算可观,受众也很多,支持者不少,在国外也有较高热度,但在国内被很多学者、观众尤其是三国迷喷成筛子。其中最值得诟病的就是剧情和台词,也就是说,编剧是需要背锅的。那么编剧朱苏进对三国的理解有没有什么槽点呢?我带大家分析一下。

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但对比《三国演义》和带裴注的《三国志》,就不难发现,《三国演义》70%的情节都是有历史原型的,而那些广为人知的杜撰故事,虽然不是历史,却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鲜活,最可贵的是,杜撰情节几乎没有破坏史书塑造的基本人物形象,跟正史记载的人物形象几乎一脉相承,这是最成功的演义小说,也是最接近历史记载的演义小说。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认知的形象,毫不违和,且把原著里最精华、最引人入胜的情节都用心拍出来了。虽然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大多跟历史记载有出入,但人物和情感的真实很容易让人相信这就是历史,对大义大节的体现更加打动人心,中国人相信,历史就应该是这样,这就应该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过往。从艺术角度讲,央视三国虽然不完美,瑕疵很多,但艺术手法相当高明,镜头调度、画面构图、演员演技、台词功底都能封神。并不是初恋情怀下的丑丫头。剥离初恋情怀的丑丫头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打回原形,但央视三国永远不会。

所有人都希望看到“新鲜”的“三国”,翻译过来,就是需要创新。创新没有错,但创新不是盲目翻新,而是不违背大众普遍认知、普遍审美的翻新。比如《大话西游》,把《西游记》世界观打得面目全非,当年就是因为违背一代人的刻板印象而被踩到脚底。但又因为科技发展和文化形态的变化等原因被捧上神坛。究其根本,就是他讲的是神话故事,神话形象不涉及历史,改编自由度和受众宽容度高。《水浒传》也一样,梁山好汉形象本来就是虚构大于真实,形象经过了上百年的改编和加工,甚至还出现了多个版本的续书,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结局,这就决定了它的改编宽容度高,创作自由度大,只要大方向人设不变,符合大众认知,“忠义”主题不跑偏,即使情节魔改,也能被大众接受。《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则不然,都涉及了历史原型,改编自由度受限,《红楼梦》的情节构架和细节设置又非常严谨,就像一部精密性极高的仪器,随便调整一个部件,都可能导致整个设备坏死。《三国演义》是对史书精神的传承,也是在尊重历史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象,能做到不离谱真的是难能可贵。这种难能可贵并不是一个人做到的,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下层良心文人一代代匠心传承的结晶。单靠一个编剧,想要在《三国演义》改编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编原著,还必须保证不离谱,这难度,相当大了。我能想到的最稳妥的三国题材创新,就是抛开《三国演义》,严格按照《三国志》等相关史书记载和严格的服化道考据来客观还原真实历史。当然,这样的难度也很大,不是一个编剧能做到的,需要整个剧组共同学习,砥砺奋进。央视三国剧组曾对《三国演义》原著进行了认真研读,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参考和使用,整个剧组都做过功课。而反观新三国剧组,完全没有这种严谨的求知精神。

编剧觉得桃园结义不好看,所以没写。但导演觉得这一段不能缺,所以还是拍了,而且剪辑时接错了位置。

首先,曹操是不是《三国演义》中最杰出的人物,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编剧塑造的曹操并不杰出,而是个分不清轻重缓急的非主流。《三国演义》原著中的曹操虽然有放荡不羁的行为举止,但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是谨慎、是多疑,哪像新三国塑造的那样,大庭广众之下大喊“国贼董卓”?逃亡路上高呼“我是通缉犯”?

确实,小说在诸葛亮死后基本没什么亮点情节了。不按小说改编,可以;啥都不按地瞎编,不行!

我谢谢编剧,赤壁之战前都没“三国”什么事,三国本来就是赤壁之战后才形成的格局。但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不敢从三国建立以后开始写历史,因为东汉末年的乱世是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的根源。魏、蜀、吴三家的奠基人都是靠东汉末年讨伐黄巾起义军起家的,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的情节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曹操只有杀吕伯奢全家一个污点而已,他的主要形象还是偏正面,独自带兵追击董卓属于为人称道的壮举。此时的曹操还没有跟刘备分出明显得忠奸。可编剧在这段情节里各种黑曹操,居然让他公然宣布自己假传圣旨,这不是首倡义兵,而是带头找死。

编剧对曹操奸与恶的评价还挺到位,《三国演义》及《曹瞒传》等史书还真是这样塑造曹操的。不爱儿子、不爱老婆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纯粹胡扯。《三国志》和裴注有不少关于曹操儿女情长的记载,都能表现出曹操对原配丁夫人、转正的卞夫人都很关怀,夫妻感情原本也都不错,曹操对自己的儿子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怀和重视,哪是不讲亲情的人?

易中天教授说历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懵了,人家好像说的是《三国演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是以历史记载为准进行知识普及。把历史虚无主义的锅甩在易中天老师身上是真的无厘头。创作改编的时候不嫁接也不移植,可以,但长出的新东西至少应该符合“三国”这片土壤吧?不喜欢《三国演义》,能参考史书吗?能以《三国志》为原著写一部符合三国历史的剧本吗?想架空一切创作的话,可以创作奇幻题材,可以创作模糊历史背景的原创故事,何必要打着“三国”的旗号呢?

《三国演义》两个半女人的说法我真的醉了,就算江东二乔没有着重表现,糜夫人算不算?她舍生取义的壮举编剧难道不够看?吕布的掉链子正妻严氏算不算?新三国创作的时候,制片方有钱就是爷,跟八九十年代为艺术无私奉献的风气相去甚远。编剧确实有自己的难处。不过,如果制片方提出的修改意见不多,那剧情拉胯的主要责任就是编剧的。

符合他们的味道吗?答案是不符合!诸葛亮杀王朗并不是靠舌头,而是靠正义的站位和思想,王朗与其说是被气死,不如说是羞愧多于气愤。曹操目光杀人就更扯了,明显是靠权力。

确实,《三国演义》很多情节都是为了衔接核心桥段、保证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从史书上抄来的,这些情节看完就忘,只能记住一个大概。可编剧的任务就是靠典型人物、电影情节、真挚情感来让观众记住画面、记住片段、记住故事的。记不住情节就不看原著,这工作态度真的是醉了。难道不应该用自己强大的编剧能力把原著中没什么味道的情节改编得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吗?

如何看待朱苏进对“三国”的评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