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译读】黑格尔《逻辑学》导论(1)

【】内为例子、吐槽、联想等,划线部分为重点,请关注干货。
第一段
要从“实事”本身开始。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逻辑发生学,其方法与内容一致。
【不反思的理工科知识分子】
其他科学的lemmas-理所应当的引理、彼此相连的学术共同体。
第二段
而逻辑则相反,它不能预设以上的方法、规范(固其方法就是内容)。
科学这个概念的设立也是逻辑之内容研究的一部分。
在最后才能知晓何为“逻辑”。
【《逻辑学》是一本到最后才知道真相的小说】
概念性思维要在其“中”阐明。
【拉依靠一系列工作假设的分哲入坑】
导论并非建基一系列概念、方法论(不是康德那套)。
而是借用争论性与历史性的解释与反思、让立足点更直观。
第三段
历史上的逻辑被规定为思维的形式(仅仅是形式)。
把逻辑从内容与材料中抽离出来,是被给出的逻辑。
因此他只能给真知提供形式性的条件,或它只是通往真理的工具。
第四段
讲逻辑从思考中抽出并不够,
因这种逻辑已有其自己作为内容了(这一种形式)。
第二个组成部分则是其材料的构成-造成。
第五段
是时候让仅作工具的逻辑退场了。
第六段
这些从前的逻辑的概念都取决于分离:知识内容|知识形式,或真相|确定性。
知识的材料 is present in and for itself(自证且自维持存在)。
而思维本身是空的、外部加载的。
所以得将这两个分裂填充才有真知。
【怀疑翻译者-前现代脑壳】
第七段
上述两个部分:客体自完备(自为存在),而思维有缺陷,必须适配给物质。
【蠢人一刀切-还之彼身】
真相就成了思维与其主题内容(subject matter)的一致,因而思维服从于其主题内容。
【教科书】
第八段
这两者的差异不是朦胧的而是确凿无疑的。
这样以来思维就只是材料的接受者与反应方,只是自己在变。
这一个self-conscious determining(只是变个句式)在任何时候都只属于思维。
那么主题内容就变成物自体,超出思维的东西。
第九段
这种关于主体与对象的观点体现一种规定性——构成-造成庸常的、停留于表象的意识天性。
但一把这种想法代入理性就会发现错误。
哲学就是抛弃这些庸见,否则便无法进入哲学。
【教科书体系却不断构成-造成】
第十段
老形而上学比这些庸见要好些,因此将关于事物、且被思想所知的才是真的作为原则。
也就是说事物不是被直接知,而是首先提升到思维之形式才被知为思维的事物。
思维并不外在于主题内容,而是其本质,它们彼此一致且维持它们自身(事物与思考在德语中有语源学上的密切关系)。
事物的本性为一且同一。
第十一段
但这种老形而上学的哲学陷入了知性的反思,这种理解活动为了区分而作出分离,它依然是心物二分的。
【损谢林】
这种知性以庸常的一般意义来行动,还认可真相在于感性现实性,觉得思维仅仅是思维,只有感觉知觉充实思维并给思维以现实性。
这种理性还是“守住”自己(确证并能给出自己存在),只产生精神上的虚构。
【后面要讲的自为存在】
理性自我弃绝后,真理概念便只能知道主观真相,并不与事实之自然(Bible语境)一致,知识垮塌沦为意见(opinion)。
第十二段
对这些不可知论者,知识从庸见变为一种损失(失去了外部)与逆行,且这一知识的转变中有更深的东西,能将理性抬高到更高的现代哲学的精神层面。
【废物利用】
让我们看看知性的规定性之间的必然冲突如何变为以上两种“病症”(实在论与老形而上学)。
【康德用芝麻换西瓜】
知性的反思以规定性拆分超越具体的直接的东西,但这种反思还得超越其“区分”的规定性。
就在这种连接点会爆发冲突。
这一具有反思的联结的活动性(activity)在其自己中属于理性(不需确证),从这些规定性中抬升并洞见其不和就是去往理性的真正概念的伟大的否定性的一步。
【理性其实是一种知性】
【真正的反思绝不会依赖评价体系】
但如果不彻底的话,这种洞见就会进入错误的理解,理性在自我矛盾而看不到知性的单向性对它的限制。
【理性就是敞开,让事物给出自己的规定性】
在这一点上,知性就没有跨出最后的一步(没有变成理性),知识就从对知性规定性的不满中逃到感性实存去,并相信在那儿它会找到规定性和一致性。
在另一方面,由于这一认识自己都承认是一种对表象的认识,所以这种不满是公认的,并同时要被预设:
只要我们说虽然我们不能够获得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但在表象的维度我们还是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这就好像是在说只有主题材料中有差别,物自体并不进入规定域,而另一种表象材料则会。
【康德逆袭黑格尔屌丝】
这就相当于给人以权力令他不知道何为对,只知道何为错。
【理性日执行,知性日其他学科】
更荒谬的是一个真的认识却不知道它自己中的主题材料。
第十三段
这种对知性形式的批判已作为具体结果出现了,这些形式并不适用于物自体,这只意味着它们自己不真。
但因它们(批判)仍被允许保持对理性与经验的有效性,这种批判无法改变,还以同样的形象归还主体。
【人可以不停加载错误的意向性】
为何不将这些错误从知性中清除呢?
【只能以蓝屏死机的方式发现问题】
至少知性有作为物的尊严。
对有限与无限的规定性会冲突,不论他们在时间、空间还是世界中,就好像黑白生成灰,在墙上混合与在绘盘上混合都一样。
如果对世界的表征消解了,但仍多出来的是精神本身(自身意识),它同时包含两种规定性在其中,某种内向的自我矛盾、自身消解的东西。
【先验观念论-理性直观两种状态的冲突与更替】
不是世界有神秘性且矛盾,而是有限与无限这两个规定性有矛盾,才使加载两者的世界中有矛盾,与其相符,主题材料在其中有矛盾 。
【大屌丝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