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我知道 人 是什么》余华

2020-10-29 17:0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在昨日的《我的朋友、、、》一文中,我以大篇幅叙述了余华对我的阅读所带来的影响。不过是没有细讲他的这本《我只知道 人 是什么》,今天是看完了这书,那也就刚好来讲讲吧。

  我把余华认为是给我开启文学认知大门钥匙的人。我倒是想开启这扇门,但很明显我也没有进行什么文学创作之类的。虽然我时常这么想,我应该可以写点什么的,但从未开始的说。

  在《我只知道 人 是什么》中有那么一篇,具体哪一篇我忘了。有人问道“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回答是“只用写就好了啊”确实,这结果与过程都是如此简便的。

  《我只知道 人 是什么》首版于2018年7月,而其中收录的演讲稿大多为2017年,特别是在武汉讲了很多啊。三年前的我可能才第一次拿起余华的书在高中教室里,而作者则是在满世界的飞、开他的座谈会。

  他可能知道他的书会影响千千万的人,但他不会想到还有这么一个我,特别是还把这无聊的经历写下来了。

  书中有那么一篇讲到他们这些作家去开新书发布会、座谈会时,为发言时的演讲稿而焦头烂额的事情我印象深刻。这些作家每次为了演讲的新意、有新的话可讲,费尽心思。结果有人偷偷把你以前的演讲稿、谈话记录、回忆录什么的统统收集好,然后告诉你这些要出版了。你一惊“完了,以后无话可讲了”

  不知余华看到这《我只知道 人 是什么》时,是否也是这么想的?

  当然,你还是可以发现书中的有趣。余华每次讲的东西,确实都是差不多的。诚然是我们这直接阅读一整部演讲稿合集的感觉,要是能在现场听讲一次,只怕得正襟危坐、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吧。

  而文中谈论他作品最多的,我想应该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余华的成名作、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从诞生之初就是不断地被争论、赞扬、批评。

  初出茅庐的十八岁的“我”只用短短时间就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而写下这些只用不到五千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观。当然,现在的我看着如此之多的评论、解析,仍是不知所措。

  在我的十八岁,在读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并未有那么多的感慨。只是觉得这个故事十分有趣罢了,唯一想过的,就是我也应当去远行,在我的十八岁。

  从牙医到作家这个转变,应该算是巨大的。只是因为作家比牙医的工作悠闲,而跳转到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要是现在的人看来那简直就是疯癫吧。但四十年前的那个年代与现在相较,究竟谁才是更疯狂的那个?

  我倒是有点向往那个时代了,充满着动乱、机遇、美好、癫狂的时代。对于我这样一个生于二十一世纪、长于二十一世纪的人,有这种想法倒是挺疯癫的。

  当然书中还是有挺多趣闻的,余华与莫言还做过两年同窗,以前可是不知道的。还有他们那一行人的圈子,苏童、史铁生、马原,都是大佬都是大佬。

  演讲中余华谈及最多的应该是他的阅读经历了,这也是我看的最多的一点。他的阅读历程,影响了后来的我的阅读经历。去看川端康成去看卡夫卡、福克纳、霍桑,我还没有看过卡夫卡的书,我有过一本《城堡》但是没有读完。

  回到开头,这把钥匙助我打开这扇门。但我并未感到又什么不同,也没有任何改变。因为门后的世界与我的身后别无二致。所以这只是一道普通的门而已。

  我并不感到诧异,我只是知道,我可以走前去也可以往后走。但这都不是我的最终归宿,如同是走进别人家里吃喝玩乐,但要是到了睡觉的点,还是得回到自己的被窝才会睡得安稳。

  我手中没有钥匙了,我亦未知哪有下一扇门。它会在哪等着我?要找到自己的归宿,才是让人安心的啊。




阅读《我知道 人 是什么》余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