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蛤蟆岔开15】李自成鏖战潼关,许定国谋害高杰

2023-06-12 00:25 作者:海十七侠AB  | 我要投稿

李自成和黄巢的失败为何如此迅速?


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何李自成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后,会失败那么快?

同样的,黄巢为什么败得那么快?


政治上


成事之前,他们的敌人是非常少的,大多数乐见旧王朝的失败,或者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者对手对其关注度不够。


黄巢举兵进攻长安时,淮阳藩镇高骈坐视其成,沿途大部分军阀都希望长安朝廷倒大霉,至少没有强烈的忠君动机;而此时黄巢最可怕的敌人李克用沙陀武士们与中原唐廷处于对立状态,自然不会为难黄巢;那些豪门士绅阶层,也对腐败透顶的唐廷厌恶至极,某种程度上对黄巢怀有期待。


除了极少数忠于朝廷、战斗力极差的唐廷直属军队,没有谁认认真真的准备与黄巢打仗,所以黄巢北伐长安无往不利。


李自成同样如此,李闯从西安出兵进军北京,一路上除了周遇吉以外,大多数明军实力派都是望风投降,士绅阶层也没有什么抵抗的想法,皇太极也是乐见中原人自相残杀,范文程上书清廷要其做好明帝崩溃后的劫收准备。


无论是明军实力派,还是明朝士绅,还是地方豪杰,包括清军,甚至明帝中央官僚阶层,当时都乐见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嫉苛寡恩的崇祯帝速死,没什么人愿意保卫这个朝廷。


所以闯军才能一路顺风地进军,直接弄死崇祯帝。


实际上,灭亡唐廷和崇祯的,绝不是什么黄巢和李自成的雄才大略,而是唐廷和明帝已经堕落到没人愿意保卫他们,在正式谢幕之前,他们在人心之中就已经死了。


等到唐廷和崇祯崩溃失败之后,黄巢和李自成就会成为真正的天下豪杰眼中的敌人,得罪万方,士绅恨之夺财,军阀恐惧祸及,蛮族挟势进击,四方枭雄即群起而攻之,以一人之力,挡天下英杰,怎能不亡?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即是如此。


清末民初的“革命党起,革命党消”也是如此。清廷在武昌起义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天下人捍卫它的心,革命军的成功不是因为自身的武力,而是因为朝廷在革命面前无人愿意保卫她。


列宁曰“我只是推倒一座朽墙”,即是如此,推翻沙皇的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推翻清廷的革命党,都是如此,他们得来的都是虚假一时的成功,留下的都是永恒的失败。


制度建设

明朝对全社会原子化太成功了,使得李自成根本没时间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

五胡乱华时期石勒为什么能在极短时间就统一了河北,并且在河北建立起了稳固的后方基地?


不是因为石勒能力有多么逆天,而是西晋社会原子化程度相比明末要低得多。河北存在大量堡坞。


只要这些堡坞臣服于石勒,石勒就能快速在河北获得大量补给。


朱元璋在元末之所以能成功,最根本原因还是要“感谢”蒙古人在中国的无为而治变相恢复了一些社会自组织功能。让元末社会民间财富传承比较稳定,社会更容易积累财富。


郭子兴家族只是元朝普通的富户,他家没有任何政府资源,也没有人当过元朝公务员,但是他家却能积攒三代财富,让郭子兴能轻松利用家族传承三代的财富招募上千青壮,然后武力夺取滁州。


而朱元璋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代了郭子兴的儿子,继承了郭子兴的全部势力。


等于朱元璋是郭子兴家族财富的第四代传人。


李自成能成功,最根本原因还是在明朝的无为而治恢复了一些社会自组织功能并且极速的催生了整个社会的复杂化。让明代社会民间财富传承比较稳定,社会更容易积累财富。


这样的世代边军在明朝数量太多,竞争压力太大,使得整个北方形成了群雄涿鹿的舞台。


及没有能够一举定乾坤的超级家族,也没有一盘散沙的民众,有的只有数量惊人的小型政治商业军事勾结的世代家族。


但是这就是朱元璋构建的大明朝成功之处


如果明末北直隶地区也和元末江南一样,有十几个拥有几万亩、十几万亩的土豪,那么李自成肯定不会继续搞“追脏”,他只需要威逼利诱这十几位土豪把他们家族几代人积累的物资收归己用就好了。


李自成完全可以让这十几个家族的子弟进入大顺军内部,用“成为新朝开国功臣”和平换取这十几个家族大量的物资,人口,社会关系……


这样,李自成就能和石勒一样,迅速拥有一个后勤基地。


然而,很可惜,明末没有。


明末想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必须和孙可望、李定国一样,自己亲自去建立一个后勤基地,自己去重构社会管理结构。卢象升是这方面人才,他经营的宣大是被清军反复劫掠的无主之地,因此才能不被掣肘的从头建设。


这种成本太高了。


其实从这个角度讲,就能明白为什么最后是清军得了天下,满人和元末朱元璋一样,建立基地以及构建新机构已经几十年了,而李自成是崇祯十六年才有了第一块稳定的地盘,孙可望和李定国也不过在云南建设了三年。


要是三年建设就能超过后金军事集团三代人的积累,这才是超级小概率事件


技术差距


因为满清的出现,以五代辽国的出现为标志,北方、东北民族与汉族在技术、政治、军事上的差距被拉平,汉族只剩下体量优势了。这样在周边有一个成熟政体的异族政权的情况下,汉族的朝代更迭过渡期就成了危险瓶颈期。山海关之战就是满清打在了顺朝的过渡瓶颈期上。至于吴三桂叛顺,他不过是做出了与秦汉之交的韩王信、燕王卢倌,东汉末年的袁熙、袁尚兄弟,隋唐之交的刘武周、刘黑闼、梁师都一样的选择罢了,只是在面对满清这类与汉族在技术、军事、政治组织上没有差距,又处在政权上升期的政权的时候,留给中原后续军政势力整合、发育的时间空档不够了


综合体现在军事表现


克劳赛斯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综上所述,然后我们可以看到李自成在和起满清决战之后的一系列表现,就可以得到结论了,东罗马名将纳尔西斯说过,战斗时的勇气和智慧可以随时出来,可充足的后勤补给,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不会随时出来


战略失误


顾诚说李自成放弃自己经营了5年的荆襄是不可理解的重大失误,这个其实还是从人力角度就好理解了。


除了晚清,湖广自古以来都不是人力丰沛的地区,并且还处于四战之地,可以作为栖身之所,但不适合长远发展。就像有人说刘备要是留在荆州,必死无疑是一个道理(三国荆州的户数就支撑得起8万人力,甚至都不需要打败仗,四方之敌谁都来消耗一下,就有可能直接耗没了)。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李自成可能没有预料到清军的追击力度,没有组织好阻击,但谁想得到清军仍能保持如此之大的追击力度呢?要知道当时清军已经在1年之内急袭几千公里了,按照有个朋友对长坂坡曹军追击日程的研究,拿破仑法军的追击速度也不过如此。把李自成从一片石撵出西安,从永昌天子打成丧家之犬,清军只用了8个月22天。


你说快不快,那肯定是快,说慢是照顾明粉感情


战争中学习战争


皇太极和明军精锐在辽东打的那种仗不是李自成能想象到的,也是他没经历过的。


那种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明清在情报、科技、后勤、外交的博弈李自成没经历过。


以《明末农民战争史》为例:


1644年4月下旬,地点一片石。


李自成部顺军战吴三桂、多尔衮关宁女真联军。是役主力打主力,精锐打精锐,顺军战败。


1644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地点太原。


顺军守将陈永福,战役之前筹备得当,外坚壁清野,内清除宗室。是役从9月13日打到10月3日,历时半个月,最终清军搬来大炮轰炸城墙,守将陈永福突围,后又被伏击伤亡惨重,顺军战败。


1644年10月中旬,地点沁阳。


顺军自东下,连克济源、孟县(孟州市),并于柏香镇之战中斩杀清军提督金玉和,后围攻沁阳城。是役清军战败。


1644年12月中旬,地点灵宝县。


顺军张有曾部屯于灵宝城外,被多铎击破。


1644年12月29至1645年1月12日,地点潼关。


该次战役李自成集中主力,在潼关与清军大战。这次战役顺军背靠雄关,刘宗敏先战,打不过。刘芳亮出战,还是打不过。最后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还是打不过。最后因为阿济格自榆林、延安击败李过、高一功南下威胁李自成后背,李自成不得不败走。


1645年3月下旬,地点武昌。


这次战役李自成在武昌被清军包围,刘宗敏、田见秀领兵五千出战,打不过,最后全军突围东下,放弃武昌。


1645年4月上旬,地点阳新县富池口(富池镇)。


匆忙东下的顺军被清军追上,清军突击进入顺军营垒,顺军大败。


1645年4月下旬,地点桑家口(桑落洲)。


清军直接攻入顺军老营,不但大批随军的将领家属被清军俘虏,连顺军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也被俘虏。接连大败之下,顺国丞相牛金星出走。


1645年5月,地点九宫山。


李自成死于地方民团暗算。


也就是说从1644年4月到1645年5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李自成顺军只在沁阳柏香镇打赢过一次,其余见清军一次输一次,看见一次被痛殴一次。


而且要命的是这种败仗是全方位的!


你说山海关战役你攻城,那好,太原、潼关顺军守城打输了。


你说太原战役顺军不是主力,那好,潼关战役顺军集结主力还是打输了。


你说你起义军出身,流动作战,能跑。那好,清军从山海关追到九江能把你一锅端。


我看好多人都觉得因为他在九宫山死了,可是他活着的时候,在一片石、怀庆府和潼关之战不是依旧的一败再败吗?


李自成的问题有明末朝廷势力强大的原因,也有自身能力问题和团队建设问题。仅以他引以为傲的军事能力来说,确实还有待提高


就像有句话的,战报会说谎,但是战线不会。顺军从山海关一路打,打到长江,连起家的兵源地陕西、河南,藩篱山西,粮仓湖广都不要了,只能说真的打不过,拿头拿命打怎么样都还是打不过。

【蛤蟆岔开15】李自成鏖战潼关,许定国谋害高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