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7集 生产变革

第017集 生产变革
——先秦的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一个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制造工具,从而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我们的先祖制造工具的水平也越来越精湛,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出现了。当华夏族进入春秋战国这个大动荡时期,也进入了一个生产大变革时期,原始的刀耕火种已经荡然无存。
木质和石制器具已经无影无踪,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先民用怎样的工具去征服自然,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又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脱离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人类在文明的萌芽中逐渐有了新的追求。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人们开始不断的去创造,从依靠简单的石制工具去狩猎,到用木材搭建起自己的房屋,在不断的实现和突破中他们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就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正是这一变革,才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到来。
他是怎样在实现自身变革的,同时又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转变的呢?
中国是什么时候发明和使用铁制工具的?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根据考古证实,至少在西周时期,铁制工具已经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不过这时候的铁,还只是一种通过低温固体还原炼出来的“锻铁”,铸铁出现后,凭借其坚硬锋利的特性,在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但早期的铸铁,很容易折断。为了使铁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人们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发现如果把铸铁件经高温淬火,它就变成既有较高硬度又有较好韧性的可锻铸铁,这一技术的掌握要比欧美早2,000多年。
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但春秋时期铁器还没有普遍使用。
那个时期还是一个铁器和青铜并用的时代,到战国时期农民才更多的使用铁农具。
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初步掌握了炼钢的技术,但他们大多被用于兵器制造业。
当时铸造名剑的地方有吴、越、楚等国,出现了干将、莫邪等名剑。
铁制工具的使用为精耕细作和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铁制工具出现以后,牛耕逐渐普遍起来。牛耕起源于商代,其依据是甲骨文中有“犁”字,因此有人认为用牛拉犁启土在商代就发明了。
从另一个方面考察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的方法在春秋时期便得到了普遍推广。
铁器的广泛使用也给农田水利的兴修提供了方便,传说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1万多顷。
魏国西门豹修建的漳河渠,也使大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组织人力修建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邗沟。
由于各国都有了国家经营的水利事业,所以齐桓公在“葵丘之盟”的盟约中规定,不准以邻为壑,不准切断邻国的水源。
铁制工具的出现,农业技术的进步,最终导致了西周确立的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早在西周中起,就有个别奴隶主贵族为了额外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强迫奴隶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这种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土地就叫私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而用旧的奴隶制办法,无偿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于是一些贵族顺应新形势,改变了剥削方式以此招来劳动人手。
如齐国田氏向民众征赋税时,是使用小斗把粮食;贷给民众时,用的却是大斗。
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来收买民心。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室逃往私门,封建依附关系也就产生了。
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对私田的合法性予以承认,并按照占有土地的实际数目征税。
土地私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承认,就必然会导致井田制的瓦解。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人们逐渐总结出耕田要深,除草要快等经验。
尤其在战国时期农民,已经开始为农作物施肥,而且不仅是用动物粪肥,还懂得使用草木灰和绿肥,这比欧洲早了近1300-1400年。
此外人们还意识到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品种,同时对土壤开始进行研究,主张先分辨土性,再挑选适宜种植在某种土壤里的农作物来播种。
战国时代农业的显著进步,开创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之井田制的逐步瓦解,这些都为各国手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春秋时期,国家设官吏对礼器、兵器、车器的生产进行管理,官府控制着各种手工业,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大多由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当时官府手工业的分工已经很细密,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六工,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各类工匠常年为官府工作,自己工作或自我经营的时间很少。由于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不同,每个地区都出现了独具风格的产品,但是官府工业的存在和扩张,阻碍了商品生产的充分发展,民间手工业在官府的直接控制下也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到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崩溃,各国国君和大贵族垄断手工业的局面有所改变,虽然官府手工业的规模还是很大,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
冶铁业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于冶铁的需要和多年经验的积累,人们掌握了初步的采矿知识。
作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五藏山经》中,记载的有明确地点可查的铁矿山就有三十几处。
战国时代开矿技术也已经相当进步,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运载、提升照明和巷道支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楚国的宛、韩国的新郑、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都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
除冶铁业外,当时的煮盐业、纺织业、机器工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春秋时代齐国的海盐煮造业和晋国河东池盐煮造业都十分兴盛,河东盐还被视为国之宝。
战国时代齐、燕两国的海盐产量多,流通范围广,是当时主要的食盐供应地。
在四川从李冰做蜀郡守时,就开始有了井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战国时期的纺织业也颇为繁荣。
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农村都普遍养蚕,生产丝织物。其中以齐、鲁等国生产的丝织物最为精美。
所谓: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就是对其生动的写照。当时各诸侯国常用丝织物做赏品多者一次可达5,000匹,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麻织物作为当时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比丝织物更为普遍。同样是当时的主要商品。
这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印染技术,所以不管是丝织品还是麻织品,在当时都已普遍染成了五颜六色,并织成五彩缤纷的布帛,花色品种也较以前丰富了很多。
新兴起来的漆器工艺,在春秋时还附属于木器业,战国中期以后便迅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战国早期漆器木胎还很厚重,往往在精雕的木器上施以彩漆。
战国中期以后木胎开始变得轻巧,漆的颜色也发展到黑、朱、黄、紫白、绿等十多种。根据不同的需求用它们在器物上画成各种图像和图案,有些日用漆器的边缘还镶有金边或铜边,即所谓金铜扣,这都说明了漆器工艺的进步。
历史走进春秋战国时代,一切都在这里交融,诸侯各国的彼此征伐,加速了这一进程。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更是一个生产大变革时期,它为人类社会注入了活力,加速了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