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葬花吟》,贾宝玉哭倒在山坡上暗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

本人最新一期视频《红楼梦的真结局》系列视频讲座第八集已经发布了,还没有看过的朋友赶紧去看哦!
内容超长!红楼梦的真结局第八集 探秘红楼最深层的佛教底层逻辑,告诉你为什么红楼梦是一场镜中幻梦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关于大观园众女儿在芒种节那一日举行“饯花神”活动的同时林黛玉葬花,贾宝玉听闻葬花吟哭倒在山坡上的一段情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及过,我也说过这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可孤立来看,并且最后贾宝玉哭倒在山坡上一大段文字暗示了《红楼梦》的大结局,但是由于以前的文章着重于花神的分析,所以并没有对这三者做一个详细的解读,今天就专门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讲一讲。
以上三个行为,与春逝有着极为深刻的联系,或者说,就是哀挽春逝的一种行为艺术,是对逝去的春天的一个祭奠。关于春逝和葬花的含义我以前也讲过很多了,饯花神,本身就是送别春天,送别花神的行为,芒种节一过,春天便退场,夏日来临,花神退位,需要饯行。而作者正是将大观园中的众女儿比喻为花神,并以浪漫的想象来暗示她们死后都成为了花神。因而众女儿饯花神,便是提前为自己未来凋零的命运做谶,是提前为自己送行的行为,表面欢乐,实则其下暗藏着极大的悲凉与哀悼之意。
而脂批也对作者在通部小说中始终用春逝来表达大观园众鲜花般的女儿从盛放到凋零残败的过程做了明确的提示,例如,在迎春的小丫头出场的时候,脂批就批到:
柳家的听了,便将茯苓霜搁起,且按着房头分派菜馔。忽见迎春房里小丫头莲花儿走来【庚辰双行夹批:总是写春景将残。】
迎春名字的含义是迎接刚刚到来的春天,可她的丫头却叫莲花儿,莲花于夏初开放,正是春天逝去以后,这是一种迎春悲剧命运的暗示,所以脂批说作者总是写春景将残,点明作者始终是将春逝做为总体意象,贯穿在整部书中的。
如果说众女儿饯花神的行为是对未来她们自身的一个提前的祭奠的话,林黛玉躲开欢乐的众女儿一个人孤单凄凉的葬花行为,则是为这场祭奠所作的华美祭文,这一点也为脂批所证实:
【庚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
【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脂批提到葬花乃大观园诸艳归源,正是指大观园如鲜花般众女儿的最终归宿,而这个归宿是在《葬花吟》中写明了的,这是对未来包括林黛玉自己在内的所有女儿最终命运的暗谶,亦是为她们悲剧命运哀悼的祭文。

故而,贾宝玉听到《葬花吟》后,悲恸欲绝,哭倒在山坡上绝非一时伤春悲秋,更不是仅仅哀叹林黛玉一个人的悲剧命运,而是对所有大观园众多美好而鲜活的如花般的生命的惋惜与哀痛。因为听明白了《葬花吟》中的悲凉含义,故而由此及彼,由小及大,不单林黛玉同众女儿未来命运不可知,连同身处的环境,最后甚至是自身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由于对自身及所属的周遭一切的怀疑,才认为只有逃脱这一切才可能彻底获得解脱,而正是这一点暗合了我以往对于《红楼梦》大结局的推测,且看原文: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庚辰侧批:百转千回矣。】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甲戌侧批: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来。】【甲戌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甲戌侧批:二句作禅语参。】【甲戌眉批: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我曾经详细分析过,《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是一场大梦醒来以后,做为梦的镜中幻影的贾宝玉及身处周遭一切如梦醒般烟消云散,如镜中影子般破碎后消失于无形的这样万境归空的结局。而要想从这场梦境中彻底解脱,则需要最终的证盟也就是悬崖撒手的过程。
在贾宝玉悲痛欲绝哭倒在山坡上这段情节里,先是林黛玉无可寻觅,便是林黛玉从梦中醒来,归于水月归于太虚的暗示,贾宝玉先是心碎肠断,继而又联想到其他人如宝钗、香菱等人终归无可寻觅,又由这些人的无可寻觅,想到自己又不知身在何处。无可寻觅正是未来所有人终将化灰化烟的暗示,倘或其他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化灰化烟,无可寻觅了,那么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将安在?无非是一齐无可寻觅,一齐化灰化烟罢了。如果一切无论人或物均无可寻觅,均化灰化烟,则说明到了那时候,一切终将散去,归于空幻,到那个时候,也就获得了大彻悟,大解脱,所以原文才说到那时便是“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主人公最终彻悟后悬崖撒手,抛弃红尘一切恩怨爱恨纠缠,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悲伤,万境归空的暗示。因此我说,这段哭倒在山坡上的文字暗示了《红楼梦》的最终结局。如果没有之前对于《红楼梦》最终结局的深刻认识,看到这段话也就只能当做普通的伤春悲秋来看待,最多只能意识到这是贾宝玉对于未来众女儿悲剧命运的提前哀悼。但却无法从后面那几句“无可寻觅”的话来意识到这是对于《红楼梦》真正结局的提前暗示。也正因为如此,脂批才在后面批道:
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如果不是暗示到了最终大结局,又如何称得上是好机思笔仗,又如何令人叫绝称奇呢?
值得重视的是,这段话结尾的那两句诗: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脂批评论这两句说是“二句作禅语参”,初看这两句诗,也只觉得普通,似乎只是描述了贾宝玉当时所处环境而已,但是脂批却说此二句要做禅语参,初看脂批,也只是觉得这两句诗是如同“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或者其他类似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诸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类的富有禅意佛理的诗句一样的意思,因为也不懂佛理参禅,所以我估计大部分读者都跟我一样,看看也就过去了,而不会去细想脂批说的这两句当中究竟有何深意,又是何种禅语。
然而这两句诗实在不简单,当我们明白了在作者的设定中《红楼梦》中所有人都是梦的影子,在做着一场红楼大梦的时候,当我们明白了那些美丽的女儿们都被作者比喻成美丽鲜花的时候,“花影”二字就有了极为深邃的含义,这个时候再看这句诗,会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样的啊!”,花影不离身左右,如果是指那些鲜花般的女儿以梦中人、镜中幻影的身份围绕在同为幻影的贾宝玉身旁左右,不正是暗示了《红楼梦》的真正结构与原始设定吗?那么“鸟声只在耳东西”这句诗又会有何深意呢?我推测,“鸟声”指的是身处红楼大梦中痴迷于梦境的贾宝玉,偶尔接收的那些试图将他从梦中点醒声音,这声音既有可能是《葬花吟》,令贾宝玉听到后,悟到了最终结局时的无可寻觅从而哭倒在山坡上;也是他被诅咒昏迷时,和尚呼唤通灵宝玉的那一首偈子:“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还有可能是之前多次提到过的“道悟”、“禅悟”、“情悟”的那些缓缓的唤醒他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些唤醒他,点化他的声音,也就是诗句中的“鸟声”始终回响在他的耳畔东西,才使得他最终在经历了一切离合悲欢后,最终从梦中醒来,最后悬崖撒手的。因此,脂批说这两句含义及其深厚的诗要做“禅语”来参就极为贴切了。
这就是我对葬花一段文字的整体理解,饯花神、葬花、哭倒在山坡上三者之间绝不是孤立的,而葬花及宝玉听到后的反应背后,暗藏着深沉而又悲凉的含义,直接暗示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