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之王,21世纪又将何去何从?
可能是因为WOT一类游戏流行的缘故吧,今天很多朋友希望我聊聊坦克的话题。正好我也在之前谈了谈机械化步兵和11式轮式装甲突击车的话题,那么今天我就聊聊,在21世纪的环境下,号称陆战之王的坦克将何去何从。

战车与步兵——战场永恒的对立面
从哈萨克大草原先民在公元前2000年发明马战车以来,战车部队一直是士兵的噩梦。为了对付战车,步兵们只能不断开发各种武器去对抗战车。纵观中国西周到战国的长柄武器,“枕戈待旦”,“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其中的“戈”、“钩”、“戟”“铩”(长矛一种)几乎都是反制战车兵的武器,可见早在3000年前,中国军队就开始非常重视“反战车”战术,一直延续到今日“人人背筒子”。


虽然战车威力强大——但笨重的战车仍然有致命的缺陷:第一,重型战车机动性不便,受制于地形影响较大;同时成本较高,不利于大量列装;最后,战车目标较大,容易被集火攻击。因此,马战车在汉代之后,基本上全球都被更加轻便的骑兵所取代,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安装了装甲和火炮的坦克重返战场,战车才真正回到战争舞台。

因此,纵观历史上战车、骑兵(等效于现在的轻装甲突击部队)和步兵(摩托化和机械化步兵)的此消彼长,实际上就取决于两个要素:火力的小型化和护甲的有效性。如果步兵、骑兵(或轻装甲部队)持有的武器可以轻易摧毁重型战车,那么重型战车就会陷入衰退;如果重型战车得以免疫大部分步兵、骑兵(或轻装甲部队),则世界就会掀起战车重型化的潮流。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探究二战以来的坦克发展历程了。

坦克的辉煌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海湾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悍然发动德波战争,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在这次战争以前,坦克虽然被各国所重视,但由于早期坦克可靠性和战术都有问题,并未在战役中起到决定性的胜果,且在反坦克炮、手榴弹、燃烧瓶面前损失惨重(如1939年7月3日苏军在诺门罕以150辆坦克和100多BA-10装甲车和日军发生正面冲突,结果128辆苏军装甲车和坦克被日军摧毁,其中不少被反坦克炮和燃烧瓶摧毁,还有自身出现故障导致报废),只有诺门罕苏军反攻阶段朱可夫以坦克集群战术取得了包围并击溃第23师团的战果能够值得一提。因此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很多国际观察家都认为波兰能够抵抗相当一段时间。

但大家都看错了。德国这次战争可不是苏日诺门罕之战那样的边境冲突,而是蓄谋已久的企图侵占波兰全境的全面战争。这次战斗德国人首次采用了飞机+坦克+机械化/摩托化步兵组合的“闪击战”战术,以坦克作为先锋,在斯图卡轰炸机的猛烈前线支援火力支援下从敌方防御薄弱区域撕开缺口,并为机械化步兵提供反装甲和反加固设施的火力支援,在对方后路被完全切断后,再以行动缓慢的徒步步兵师和马拉重炮从正面压上,一举吃掉包围圈里的波兰军队。凭借闪击战的战术,德国人只用了15天就杀到华沙城下,之后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全境。由于弹尽粮绝,被合围的波兰军队只能投降。在为期一个月的波兰战役中,德国人仅付出1万人阵亡,3万多负伤的代价,就击毙6万波兰军队、俘虏60万波兰军队,彻底摧毁了这个“东欧第二”(波兰当时军队规模在东欧仅次于苏联)的军事强国。从此,以坦克、机械化部队和空中打击结合的“闪击战”扬名天下,并在此后的法国战役、北非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而在1944年,苏联也仿效了这一战术,在巴格拉季昂行动狠狠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纵观二次大战坦克发展和战术运用,我们能够很容易找到坦克胜利的几个要点:
在当时环境下,不算空中威胁,坦克最大的敌人是敌人的坦克/自行反坦克炮,其次才是固定防御设施(地堡、牵引式反坦克炮、地雷区和障碍物),步兵只有在极为接近的距离才能击毁坦克(如铁拳、巴祖卡有效射程都不足100米)。因此,坦克首要的任务是反坦克,必须要实现装甲、机动性、火力的有机结合,在运动中击败敌人的坦克军团,从而扫清自己的最大障碍;
坦克需要有良好的补给。由于坦克尺寸大,油耗高,设备磨损快,弹药消耗快,因此当时坦克平均行驶10小时,约150-200公里就需要全面系统维护和弹药、油料补给。因此坦克部队里往往后勤和维护部队占据比重较大,平均一辆坦克得有1辆油料车和1辆弹药车随时伺候,如同古代的重甲骑士要带几个侍从一样,失去补给的坦克很容易被对方合围歼灭;

虽然在当时情况下步兵和反坦克炮不是重大威胁,但是坦克仍然需要步兵掩护,除了攻打敌方设防区域和复杂地形作战需要步坦协同外,另一个要点就是要负责坦克部队休整,补给时的警卫工作,这一典型例子可见波卡基村的混战,魏德曼早先时间利用英军坦克部队休整时攻入波卡基村,突袭了休息中的英国部队,造成27辆英军战车被摧毁;卡里欧斯在马利纳瓦村突袭苏军坦克部队,由于苏联坦克手大部分都在车外休息,导致苏联20多辆坦克的损失。这充分说明,坦克部队在休息时是非常脆弱的目标。
所以,只要充分扬长避短,坦克部队在开阔地形,有着良好的步兵掩护下,在当时可谓是所向披靡,从二战到1990年所有的装甲部队发展,都是依据这个原则,不断提升坦克的火炮威力、机动性能和装甲防护,以求能够迅速摧毁敌方的坦克军团;至于其他的车辆都只能是为坦克掩护的步兵载具,自身火力和防护只要求抵御炮弹碎片和敌方轻武器打击即可,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掩护作为部队核心的坦克推进。
这个战术似乎无解——苏联因此在世界上建立了历史上最大的坦克部队,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储备高达30000辆T-55,15000辆T-62,8000多辆T-64,12000辆T-72和3000多辆T-80坦克。但在1973年,一种划时代的武器出现了,那就是反坦克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第600装甲旅第190装甲营的40辆坦克在行进间遭遇埃及反坦克导弹部队伏击,18辆坦克被摧毁,营长也当了俘虏。这件事后来被埃及宣传机器当做“全歼190装甲旅”大肆宣传。从这件事开始,坦克面对轻装甲部队、步兵部队的压倒性优势开始渐渐消退了。

而在10年后,另一次知名度不高的战争,则正式改变了坦克部队所向无敌的地位。这就是在非洲爆发的利比亚——乍得战争,不过,大家平时称呼他经常是用其中最为闪亮的武器——丰田卡车——作为名号,即著名的丰田战争。
这场战争的关键性战斗在乍得境内的法达基地开打,卡扎菲在这里驻扎了1个精锐的坦克部队,配备当时非洲尚比较先进的T-62和T-55坦克100多辆,还有不少BMP1步兵战车,对手的乍得国民军仅有一大批欧美援助的丰田皮卡车,表面看起来利比亚胜算在握。然而,乍得人的丰田皮卡车有一种秘密武器——反坦克导弹。乍得人的反坦克导弹是欧洲当时流行的米兰和霍特反坦克导弹,都是导线制导导弹,虽然并不先进(相对于当时已经有激光制导的导弹),但易于操作。在激战中,乍得人开着皮卡车在沙漠穿梭,而缺乏先进火控和观察设备的利比亚坦克只能拼命的旋转炮塔搜索目标,当炮弹发射时,皮卡车早就溜得无影无踪了。同时,反坦克导弹射程可达3公里以上,而缺乏现代火控的T-55/62坦克瞄准2公里以外的机动目标就已经很困难。最后,凭借着机动力和反坦克导弹,乍得歼灭100多坦克和33辆BMP-1,基本摧毁了当地的卡扎菲装甲部队,然后一拥而上,将剩余的利比亚人赶出据点,利比亚损失700多人。卡扎菲不甘失败,多次纠集部队反击,均以失败告终,只得承认失败,退出了乍得。从此之后,搭载反坦克导弹的高机动车名扬天下,而坦克再也不能以以前的气势毫无顾忌冲击轻装部队和步兵了。


坦克的萧条时代——冷战至今的信息化时代
1991年,红色帝国轰然倒塌。随着《欧洲武装力量条约》的签署,苏联手中的60000坦克有40000辆化为废铁,其他的坦克或被丢弃在垃圾场,或被出口,或处于无限期的“封存”之中。随着最大的坦克帝国的终结,各国的坦克军团的最大敌人——苏联坦克也不复存在,因此“无龙可屠”的重型坦克,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萧条时代。
苏联解体还不仅仅是坦克失去了对手这么简单。由于苏联解体,各国开始把军费转移到民生领域,欧洲经历了历经20年的军费削减潮流,而美国也不能如同冷战时代维持占GDP高达7%的军费预算,因此各国首先开始削减“过剩”的坦克部队。在西方第一款三代坦克的诞生地——联邦德国,至2020年时国内立即能打的豹2坦克不足100辆,算上封存的也不足300辆,还不到他累计装备辆的八分之一;俄罗斯虽然历经普京时代的重振旗鼓,2020年累计可用的坦克也不过1500辆T-72B3/B3M,500辆各类T-80,500辆各类T-90,其他都是封存在各个设施里的未经现代化改装的坦克;美国虽然频繁的南征北战,但其实并未有多少坦克在现役服役,目前共有16个重型装甲旅,每个装甲旅只有88辆M1A2坦克,合计不超过1500辆,和俄罗斯现役的T-72B3系列相当。时至今日,仍然维持着3000辆以上现役坦克规模的国家已经寥寥无几——仅有中国、印度、朝鲜三个国家,都在亚洲。

敌人没有了,坦克的发展也趋于减缓。现在被公认为世界前三(产量,性能,广泛程度来看)的主战坦克——美国M1(5000辆产量),俄罗斯T-80(4000辆产量)和德国豹2(3000左右),其研发和列装都能追溯到1980年代以前,核心动力系统迄今为止没有经过本质的升级换代。而这几年快速进步的中国99A,15式坦克,除了电子系统紧随国际潮流外,其动力和防护系统,本质上和80年代美苏就已成型的三代坦克没有本质区别。
21世纪以来的步兵轻武器扩散也让坦克失去了坦克对于步兵和轻装部队的绝对优势。随着军火贸易的扩散,现代反坦克导弹已经不再是大国的武器,黎以冲突中的真主党武装就用各种渠道得到的俄罗斯反坦克导弹痛打了号称防御力最强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战争中50辆梅卡瓦被击中,其中22辆报废),而2012年以来的中东战乱里,伊拉克政府军、叙利亚政府军、土耳其军队以及入侵也门的海湾国家军队的坦克也成批量被地方武装持有的反坦克武器摧毁,无论是M1坦克、豹2还是T90都不能独善其身。更何况,随着标枪,红箭10这种攻顶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坦克原本在正面集中防护的设计也无从适从,这种情况寓意着,想要像巴巴罗萨计划时那样,凭借坚固的坦克迅速从敌方步兵防线中撕出一道口子的战术,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了。

因此,由于坦克成本过高、世界总体重装目标减少、步兵火力显著提升等诸多问题,各国纷纷开始了新一轮军事改革。纵观20年来世界军事改革的趋势,其核心仍然是建立在古德里安闪击战的“快速穿插”理论之上,但随着航空技术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原本在古德里安闪电战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的航空火力成为了当代的主要输出手段,因此机动也从70年前的坦克奔袭+步战车追随+摩托化步兵乘坐卡车跟进变成了空中突击部队乘坐直升机突击+占领机场降落大型运输机释放中型/重型战车+地面部队跟进,某种程度上空中突击部队接替了过去的装甲突击集群的地位,因此在这个建军思路的指导下,美国的M1坦克现代化计划一拖再拖,但陆军、陆战队的直升机却大幅提升,从过去的CH-47/46,CH-53E升级为MV-22,V-280和CH-53K,同时大量生产可以使用C-130前线投送的斯崔克八轮装甲车,这样只要美军夺取制空权,通过空中桥梁就可以源源不断为前线提供新鲜的兵源和足够抵御一般水准的装甲部队,同时以空中不间断的火力投送能力歼灭敌人空中力量和装甲力量的反击;而航空工业和装甲工业基础都薄弱的中国也是在解决直10,直19量产能力后,立即为陆军航空兵供应了直10和直19各300架,建立了初步成规模的武装直升机部队,并大量生产直18,直20等运兵直升机,从而让中国的空中突击部队迅速成型;陆军则延缓了坦克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优先配备11式装甲突击车,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中型轮式装甲旅,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国内空中突击部队已经初现成效,中型旅的战斗力追平过去的老编制摩步师,而真正的坦克部队比起过去还有所缩减,主要是59坦克大量被11式突击车淘汰导致。目前国内的三代坦克(及准三代的96式)基本上和俄罗斯持有的经现代化改造的坦克相当。至于俄罗斯,虽然T-14坦克凭借“准四代坦克”一度风头正劲,但俄罗斯内部的轮式部队的扩建速度也是相当迅速的,除了对原有的BTR-80装甲输送车改装成BTR-82A,达到基础的步战车水准外,俄罗斯也推出了如回旋镖八轮战车、台风装甲车等一系列轮式车辆,配合1500多辆现代化改装的T-72B3系列坦克,初步恢复了快反突击部队的战斗力。


坦克的迷茫——什么是第四代坦克?
由于各国转向空中突击和地面中轻型部队的建设,重型坦克的发展陷入了迷茫。它就像十七世纪的重甲骑士一样,纵有着豪华的外表,却没有有效发挥实力的地方,连以前自诩刀枪不入的钣金甲在新兴的火枪面前不堪一击。
那么,坦克怎么样才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呢?有的国家仍然不甘心放弃坦克的技术发展,不断为坦克推出各种改进,除去信息技术的升级外,各国对坦克的改进计划无外乎是针对三大传统要素:动力、防护和火力。
如前文所述,坦克的防护能力——尤其是对敌方步兵和轻装甲部队的防护能力是坦克能不能恢复装甲核心地位的关键。最近很多国家的改装都侧重于提升“城市战”防护能力,如豹2A7,挑战者2和M1A2的城市战套件计划。但是,这些城市战套件装上后,原本就高达60多吨的坦克进一步臃肿化,如英国挑战者2装备了城市战组件后,重量提升到了75吨,对于大部分城市路面和城区桥梁的承载力都是一大挑战,这导致这些“城市战”坦克现实中并不适合在绝大部分城市作战。

还有人另辟蹊径。如俄罗斯阿玛塔坦克提出的“无人炮塔”+“主动防护”的设计,表面上似乎解决了苏联坦克传统的弹药殉爆杀伤成员的问题,也解决了坦克迎战反坦克导弹、动能炮弹的问题,但是国际军情观察者并未高看这种设计。首先,当前的主动防护系统能否在战场上迎战密集的敌方弹幕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次无人炮塔的坦克虽然降低了士兵伤亡的可能性,但“没有坦克的坦克手”是比不过步兵的,一辆失去主炮和动力的坦克除了作为一个大型路障外,毫无任何作用。其本质还是原先那个老问题:现代坦克无论多厚的装甲,采用什么样的设计(如空隙装甲、爆炸反应装甲等),面对步兵持有的反坦克导弹并不是免疫的,只能延缓它被击穿的时间(如俄罗斯统计在车臣、东乌克兰一辆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的坦克面对破甲弹能够坚持8发,但一旦被合围,最终也会被摧毁)。因此,除非在某个已掌握制空权的区域大量密集使用这种坦克,任何少量的坦克进攻设防的区域只会损失惨重。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已经全面掌握了制空权,那为啥还要冒着地面部队的巨大伤亡风险投入坦克呢?

所以,想要让坦克恢复到二战到冷战前期那种免疫大部分步兵和轻装甲车火力的防护等级,显然短期是难以实现的。
再说火力。前文说过,坦克炮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敌人的坦克。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大部分国家已经削减了坦克的持有数量,现在波兰以西的国家本土配备的坦克仅有1000左右,而北约的假想敌俄罗斯也不过2500辆现代坦克的持有量。这意味着,在茫茫的东欧大平原上,可能以后再也看不到二战规模数百辆坦克对着冲锋的壮观场景。所以,如今的坦克驶入战场时,已经很难见到敌人的坦克了,就算是德国人最先进的130mm滑膛炮,号称一炮击穿800mm装甲,可是他有目标可以瞄准吗?而对于世界上较多的轮式战车和野战掩体,又谈何需要大口径滑膛炮的APFSDS炮弹呢?就算是能够遇上敌人旗鼓相当的坦克,但考虑到造价,现在很难让现代坦克的订单突破500台,而太少的敌人坦克,值得投入巨资开发大威力反坦克炮吗?有那个价格,购买数千枚能够攻顶的标枪导弹,或者数十辆中国红箭10那样的远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不更划算吗?

因此,随着导弹的射程、威力、精度的进一步增加,成本和使用难度的进一步下降,重型高性能反坦克炮已经不再是击毁敌人坦克的唯一选择,更不是最划算的选择。而一旦大威力滑膛炮不再成为必需品,那么搭载它的重型战车也自然没有存在意义了。所以,纵观欧洲,俄罗斯、美国最近的开发选择,大部分是重甲的步战车,如俄罗斯库尔干25,T-15,英国阿贾克斯,和美国AMPV(替换M113的装甲多用途人员载具缩写,还没有列装代号),但受到成本增加和今年疫情影响,上述计划基本上都处于延缓的状态。不过,资金不足和疫情恐怕也是一个借口,毕竟再怎么重的步战车,在面对“短号”、“红箭8”、“陶”等烂大街的反坦克导弹时,其生存力也并不会比M113这种过时的东西高出一个数量级,反倒是成本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最后说说动力。比起计算机技术飞速突破带来的坦克信息化革命,完全由机械加工功底支持的坦克动力系统的更新换代就相当缓慢。迄今为止,世界上主流的坦克发动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产品,而且性能至今看并不过时。虽然这两年MTU MT890通过技术革新,在缩小排量,出力不变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尺寸比起上一代MT883缩小了一半,但本质上来说,MT883对于目前平均重量60多吨的主战坦克已经属于“足够”的水平,其尺寸也并不是影响一辆坦克是否是第三代还是第四代坦克的决定性因素。而就算是把坦克功率提升到2000马力以上,以目前的履带式传动技术和地面路况的限制,也不能让一辆坦克从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提升到120公里的速度,而且如此之快的速度下火炮也不能有效瞄准,同时也逃脱不了空对地导弹的袭击。所以各国在输出功率达到1500马力时,基本上都认为目前足够了。
综上所述,从目前坦克的“老三项”装甲、火力、机动三方面的发展看,第四代坦克很难比起第三代坦克有着本质上的提升,而所谓的“隐形坦克”之类的概念又过于科幻,很难在短时间内付诸实施。那么,坦克如何才能够从第三代走向第四代呢?

坦克的未来出路——跳出传统思维,回归战争本质
要想解决坦克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还需要我们回归坦克的研发初心。坦克,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铁丝网、步兵炮、机关枪层层保护的步兵阵地而开发出来的武器,坦克的装甲得以抗击大部分步兵武器的打击,机动性也高于当时的步兵和骑兵,这才能让它成为装甲突击的矛头。如今,随着步兵持有的武器威力越来越大,防线也从过去的连绵不断的野战防线变成了依托大型城市和重点基地的点状防线,同时当代主要国家的机械化、航空兵实力都比起几十年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坦克必然需要根据当前战争的新特色而进行开发设计,而不能拘泥于当前坦克的“重装甲、长管炮、履带式”的现有特点。同时,坦克和步战车仍然是两种类型的武器,步兵战车的主要战斗力是随车作战的步兵,而坦克的主要战斗力是自己的武器,因此坦克和步战车仍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以这个因素,个人有两种设计的思路:
第一是小型化,无人化的坦克。考虑到坦克面对当前战争较大的损耗率,和较为昂贵的人员成本,我认为坦克未来一定会演化为可以遥控作战甚至独立作战的机器人平台。在叙利亚内战中,俄罗斯推出了“天王星”系列遥控坦克,以一个遥控平台携带机关炮、反坦克导弹冲入城市战区作战,取得了一定效果,可看做是当前无人坦克的一种尝试。不过,当前坦克的数据系统容易遭受战区干扰设备的反制,使得遥控坦克的数据系统很难保持稳定,大功率(如同5G基站)的通讯系统又容易遭受反辐射导弹袭击。因此,个人考虑到战车面临的混乱环境,可以考虑到使用加固光纤或直线激光通信的手段加以遥控,控制人员乘坐重装甲车辆跟随在无人战车后面,配合步兵清扫藏在坚固设施的敌人。同时这种小型坦克也要尽可能加装防护系统,让它能够成为前线步兵能依托的移动碉堡,而不是目前天王星系列这样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轻装甲车辆。

第二就是类似俄罗斯BMPT、英国阿贾克斯一类的重装甲机关炮车。由于当代重型坦克数量骤减,而且反坦克导弹实力大为增加,可以考虑为前线配备超重型机关炮车。机关炮车由于省去了坦克巨大的滑膛炮和弹药库,也没有步兵战车内部的人员舱室,可以在有限的躯壳上装备更厚的装甲系统和全方位主动防御系统,搭配机关炮、迫榴炮、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做到在城区战斗有效抵御敌方火力的情况下,有效歼灭躲藏在房子里的敌军;在野外作战时,也会因为保留了反坦克导弹而具备对抗敌方正规坦克的实力。


武器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武器的发展路线和人员的训练方向,才能够有效地在未来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