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内阁首辅,他的权力到底多大,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宰相并不是一个专有的官职名词,它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政府首脑的统称,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秦汉时,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唐朝时弱化了宰相的权力,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明初时设有丞相后来被朱元璋废掉,后来逐渐形成的明内阁首辅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丞相。

编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起初设置了中书省左右丞相,左丞相为百官之首,在爆发了左丞相胡惟庸案后,有极强权力欲同时又兼劳模的朱元璋索性废掉了宰相制度,权力下放到六部。朱元璋一个人干着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的活,可是劳模毕竟也是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官品为正五品,作为皇帝日常行政的顾问。
明成祖朱棣由于常年热衷于打仗,更是没有精力处理政务,于是招揽大学士进文渊阁,始有内阁之称,当时的内阁成员官品较低,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处,内阁成员间并没有首辅次辅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到了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时,明仁宗对内阁制度做了一个重大改革,那就是让内阁大学士开始兼任其他重要官职,比如让内阁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这时内阁的权力才开始大增,之前内阁大学士不能兼任其他职务,同时内阁里权位最大的大学士开始有了内阁首辅之实。
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内阁对朝政的各种处理意见写在一张贴在奏章上面的纸上,这叫做“票拟”,皇帝用朱砂笔在上面做批示叫“批红”。朱瞻基还把其祖宗朱元璋关于太监不准干政的祖训抛到九霄云外,在宫里设太监学堂教太监文化,让司礼监秉笔太监替自己干“批红”的活。内阁成员由一到七人组成,内阁并不是一个完全民主的机构,对于所讨论之事内阁首辅有一票否决权,至此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编辑
明宣宗以后,明朝的皇帝是越来越懒,内阁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后来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以首辅为首的内阁认为皇帝的谕旨不妥,或者是太监假传圣旨,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这叫封驳权,这在中国封建史上还真是前无古人的,相权竟然可以公然合法地对抗皇权,当然如果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内阁首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用此权力,皇帝对内阁的奏章如果不满意也可以留中不执行,据说英国的内阁制就是借鉴了明的内阁制而形成的。
到嘉靖皇帝的儿子隆庆皇帝继位以后,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的权力已经非常之大,隆庆皇帝想再给自己建一个宫殿,徐阶说皇帝你的房屋挺多够用了,隆庆皇帝想出去视察旅游一番,徐阶对皇帝说外面天寒地冻的,还是在宫里好,隆庆皇帝也是无可奈何。到万历朝张居正当首辅时,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了顶峰,由于张居正和当时掌管“批红大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是好朋友,张居正的各项政策主张简直可以通行无阻。
张居正家里挂的匾额曾写道“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这气势简直就是爹皇帝的感觉了。张居正任首辅时,万历尚年幼,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又极度依赖张居正,张居正作为万历的兼职老师对万历管教极其严格,这对万历幼小的心灵估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形成了万历极端叛逆的心理,这也可能是张居正死后万历对他反攻倒算的心理原因。
张居正的爹死后,张居正回湖北,张居正的轿子得由三十二个轿夫抬,里面洗手间休息室一应俱全,沿途从总督到县令各级官员皆恭候迎送,张居正真乃超级大首辅。张居正死后,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逐渐弱化,崇祯皇帝当政的十七年间就换了五十个多个首辅,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