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为人间的光亮

我很喜欢故事整体的张力,让人能够一直看下去而不生厌倦。
但我更喜欢在故事的结尾,设置那一段堪称全剧节奏最为拖滞的演讲。让所有张力在那个瞬间松掉,一切具体生动的话语、形象与活生生的人,最后都被庞大的网络世界给稀释掉了,留下的是虚弱无力的祈祷。
这点挺让人叫绝的。
整部电视剧看下来,尤其能让人感觉到的,是一颗理想主义者的诚心。教导与言说,常常会变成让人难以忍受的说教,但这部剧颇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碰撞给出了答案——并非是教导这个行为很糟糕,而是自以为在教导别人很糟糕。
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大概就是,一个永远觉得孩子不知冷热,要为他安排衣食住行的家长,和一个引导孩子去感受世界的冷和热的家长之间的区别。
一个人先得真得在为另一个人考虑,才称得上教导,才称得上陪伴。
在一个星期前我看过这样一段话:所谓报喜不报忧,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小孩子太过懂事,而只是,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跟父母分享负面情绪,或者曾经分享过,但被拒绝了。
这个现实还蛮伤人的,会让很多拿这个当理由自欺欺人的家长觉得愤怒,因为自己的遮羞布被扯到了地上。
但这里面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人们不会真得接受,一个并非真得关心他们的人。

电视剧里经历过很多这样的往返:信与不信。
这个是剧情里很重要的一环,所谓老师与学生玩的信与不信游戏,其实一直贯穿整场,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们在相信老师与怀疑老师之间往返跳跃,最后才学会了自己思考什么是真的这件事情。
这便是柊最重要的目的了,而其他的,揪出直接的凶手,给网民上课,其实都是很微小的目标。
看完最后那一堂课的人大概都能感觉到吧,编剧有些故意的,或者说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是这样的:前面那么强悍的老师,在网络屏幕前的教导是那么无力。
这固然一方面是柊身上的癌症的问题,一方面也是故事要讲的一个常识——只有具体的一个人,才能影响另一个人。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中能改变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只有你身边的寥寥几个人,才会最终被你改变。
当然,在其中你也会被他们改变。这是时间与人心的力量。
而抽象的文字,虚弱的话语,屏幕前的声嘶力竭,都没有多大用处。
每个人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去成为人间的光亮,然后才寄希望于周围的人。
因为本质上,理想主义者心知肚明的,柊也心知肚明的,他们并不是在跟这个世界战斗,而只是在跟一个时时刻刻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事物战斗,那就是人性。
抱团排外是人性,想要肆意地发泄是人性,对于并非具体的,千里之外的一个抽象字符表现得极其冷漠的,也是人性。
所以一番诚心,落在虚幻的屏幕上是收效甚微的,但那么多那么多人,总能改变几个有心改变却没踏出去的人吧?
这就是柊的祈祷。
在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但我现在不觉得了,它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清世界后的宽阔与平和,但有一件东西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永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