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优公考-2023滁州全椒县事业单位面试培训班】-面试模拟题:“读物”变“毒物”
近日,有网友发现,自己给孩子买的历史读物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时,书中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引发了轩然大波。类似如此的儿童“读物”变“毒物”的现象时见报端,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思路: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书和教科书不是小事情。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历史读物是其人生成长的滋养。出版小学生历史读物,应该十分严谨、慎重,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丁汝昌投降图”事件,无疑是对历史的肆意歪曲、对英雄人格的践踏和亵渎,必然会误导孩子起码的是非认知,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严重挑衅。
如果说人教版第十一套小学教材仅仅是插图问题不美观向上、不严肃规范、不细致准确,那么丁汝昌投降图这类教材则已经是明火执仗地歪曲历史、抹黑英雄了,不但严重伤害了普罗大众的爱国情感,而且已然挑战了“意识形态”的底线,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尽管去年“毒教材”事件处理了 27人,可事实证明仍然有很多出版社没吸取教训,并且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变本加厉。不管是声称的不小心,还是心存侥幸,甚至是出版机构已然“被渗透”。总之,对于频频突破下限的“毒教材”事件,一定要重拳出击。
1.出版前充分发挥分内的监管效用,出版物开头介绍主编、责编的领导信息,不能只是浮于表面的高头讲音,而是要让这些名字真正融入生产环节的每一环。
2.教材事关每个家庭,事关民族的未来,审核不应只靠编撰人员,还应发挥分外的作用,儿童读物由于受众群体特殊,是非观念尚不成熟,本身对教材内容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在出版前更应建立起试用审核机制,邀请社会人士进行审核,没有问题之后才能允许上架销售。
3.出版后严格落实日常工作上的各个环节,畅通回访和读者反馈渠道,绝不能出版即了事,要让“外面的光”穿越纸面照到编审者的键盘上和眼睛里,以便及时拾遗补缺、亡羊补牢。
4.对于类似毒教材是怎么走到小学生历史读物上去的,必须作为关涉国家文化安全的典型案例顺藤摸瓜、找出主谋和元凶,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依法依规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并责成相关部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澄清是非,以此告慰英烈,警示文教、出版行业的其他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教材读物里有真理,有家国,也有灵魂塑造。对教材、少儿读物的编写、审校必须严之又严、慎之又慎,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更需心怀敬畏,沉潜心性,锤炼精品,真正实现教材读物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之目的。不能为误人子弟作注脚,更不能向虚假历史举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