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ewal-Zone:专访徐辉设计 杨光︱解决问题 塑造价值:建构城市空间的进化论
微访谈
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徐辉设计在不同维度和尺度空间实践中,沉淀出整体的系统性思维,并出于设计者的社会性职责,从细节到整体,悉心对待每一个项目。深耕于多个业务板块,徐辉设计深谙创新与一体化的力量,透过大量的项目实践,以创新的热情,主动肩负起推动中部地区设计力量发展的责任。
本期在对徐辉设计的专题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杨光和创作团队从作品中衍生出的思考,致力于让设计的价值不断外延,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他们不仅专注于在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生活空间,也通过设计的力量凝固起工业历史的缩影,为当代的我们构建出一探历史风貌的有形窗口。


长期致力于更新改造项目实践,立足徐辉设计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多专业、一体化平台打造高价值项目;用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塑造城市价值。
代表作品昆仑望岳艺术馆及居住区、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郑州金水区老旧片区改造、郑州地铁更新改造项目、万基星空城、当代·公园悦、吕梁黄河生态公园等实践作品,荣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

R 您如何定义设计者在城市更新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Y 我们参与过多种类型或尺度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设计者如同建筑界的裁缝,如量体裁衣般去因地制宜、细致入微地打造每一个项目。由于复杂性相对较高,更新类项目无法单纯依靠设计层面达成。一个成功的案例需要从政策法规、策划规划走向到最终的运营端,通过所有阶段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拥有系统性思维,才能够让设计的价值外延,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R 您认为徐辉设计的创作团队在城市更新类别的项目中有哪些优势?
Y 文化造就团队。跨越了近30年的发展,徐辉设计拥有创新力和一体化两大显著的基因优势。在创始人徐辉大师的领衔下,我们的创作团队深耕中原地区,以中部六省为主阵营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实践。徐辉设计团队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热情,主动肩负推动中部地区设计力量发展的责任。创新在我看看来就是设计对于每个项目的赋能,找寻每个项目的专属价值,对于建筑、景观、室内各项业务我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创新诉求。

Y 徐辉设计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平台共融,资源互通,实现了一体化多专业的协同力,从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到现场建造等各个环节,我们已经配置了非常完备的服务链;所以城市更新业务是我们最有信心做好的板块。


R 请结合相关作品分享在工业旧改项目中,如何更好地诠释在地性?
Y 工业改造的在地性体现在价值再生基础上的文化再现、文脉传承。在这方面,作为当时国家三大电缆厂之一的郑州电缆厂的更新项目让我体会颇深。项目包含对遗弃厂房的改造以及废弃场地的价值再生两个部分。改造部分的红砖房建于1959年,包含维修车间、硬山式木构架坡屋顶的临时档案馆和职工澡堂三个功能区。这种组合状态极其少见,我们采取了“轻轻触碰”的策略,通过“凸变、缝合、叠加”等手法进行活化,将三个原本分离的功能整合为昆仑望岳艺术馆。在建成以后,这里举办了大量的艺术画展、学术交流会、论坛等文艺交流活动,这个项目成为了郑州工业区的一个艺术原点和文创引爆点。她仿若一位老者,目睹了整个工业时代的辉煌和更迭,如今遇到了极具社会使命感的开发商和设计师,容颜得以焕发,成为当代窥探历史记忆的窗口,这正是在地性的一个重要呈现。



Y 项目周圈被改造为一座工业风社区口袋公园,废弃堆场则更新为电缆厂职工的回迁居住区。住宅项目紧邻1958年东德援建的郑州二砂厂旧址,基于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工业基因,我们团队认为项目应该区别于常规的商业性住宅,从空间和形态上传承其独特的工业文脉。经过多轮比对, 最终我们以“记忆舱”为顶部造型,打造空中客厅,对话西区文明,在舱体中采用保留的红砖材料,创造了一种30年未见的独特建筑造型,为西区留下了一个过去传承未来的住宅文化符号。由此挖掘出对在地性的深层次表达。


R 在老旧片区改造过程中,您会重点考虑哪些核心因素?
Y 相比新建项目,城市更新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限制。近几年,我们完成了大量的老旧工业区改造和历史片区更新的实践。联合多方进行调研走访,我们通过研讨和实践论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解决策略。基于实践支撑,我们主编了河南省老旧小区改造导则和规范,为河南省城市更新的工作积极推进提供了依据。

Y 在片区式的更新改造实践中,系统性是非常核心的因素。老旧片区往往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与各方的意见和矛盾,只有通过整体性的策略将所有资源系统地共享,才能最好地予以解决。以郑州经八片区的系统性更新实践为例,现状资源较为分散,彼此独立且缺乏基础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同小区及楼栋的股权单位不同,社区利益不共享的矛盾较为凸显。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解决。

Y 首先,在调研完成后,我们向政府汇报并得到了支持,从而协调所有资源全面系统地拆墙合院,化解消极空间、破除壁垒,让片区资源重新链接。经过整合优化和合理疏导,改造后的社区动线更加流畅,消防安全隐患也得到了解决。同时,我们将不同的门禁集成合并,系统化方案减少了管理成本,便于物业公司后续的协同跟进,这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系统统筹和资源优化的良好效果。

Y 其次,我们通过对核心区域尤其是临街商业的业态重塑,为整个改造提升体系提供了完善的社区基础配套设施。由于此类空间业态复杂,产权归属也较为分散。在街道办的努力下,很多产权得到整合重塑,打造出涵盖菜市场、卫生所、社区食堂等功能的经纬市集,满足了不同年龄层人群的生活必需;由于紧邻项目所在区域,居民在步行时间内便利可达,这也是5分钟舒适生活圈在社区层面的体现。

Y 第三,我们将街道界面重新梳理,系统性地整合消极空间,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原理有效组织街道空间,构想出很多休憩和参与的场景、丰富空间体验,让美好的生活日常在其中发生。后续实地探访时,我们看到了人们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棋、写作业等,让我们颇有触动。


Y 结合谈到的这三个方面,系统性是我们在不同维度和尺度空间实践中累积出的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
R 在该类项目中,怎样权衡和考虑多方的诉求?
Y 徐辉设计在新建项目和更新改造方面都有大量的实践。更新类项目与新建项目在工作模式和逻辑上有显著的不同。我们的设计团队已经完成了50多个小区的改造项目,在与多方的沟通过程中设计师们也不断地提升,磨炼成了一个个“社会家”。改造前期,我们通过大量而深入的走访调研,去了解原住民的众多诉求,并进行妥善的考虑和权衡。这些项目中,既有国务院倡导的基础民生改造工程,例如对一些综合管网设施的技术改造,也有针对每个小区具体诉求所开展的文化建设提升。通过调研的深入,我们需要精准地捕捉居民的诉求,做到一区一策。
Y 改造涉及多方的协同推进,从房管局、改造指挥部、街道办、居委会、居民代表、物业方、施工方、监理方到设计方等等,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设计挑战。在这些项目中,我们的设计师将大量的精力分配在现场,沟通与协调,多方的意见和矛盾在融合中不断化解。

Y 2022年普利兹克奖的得主凯雷教育家、社会家的身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我看来,参与城市更新实践也是深入社会的过程,通过设计去解决更多的社会性问题,让设计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是一项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