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转企鹅罐》— 一起分享命运的果实吧!

2021-12-21 00:05 作者:信评动画  | 我要投稿

今年的七月番里,《漂流少年》是一部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它有着相当令人回味的主题与表达,使得这个作品即便有着大量细节让人不好消化,也依旧能够征服像我一样的观众。

当时在观看《漂流少年》的时候,其实在我心里,不自觉地就想起了在10年前,同样是2011年的七月番里,同样有着这样一部作品,让人看得有些云里雾里,却又难以自拔;而这部作品不是别人,正是由几原邦彦导演所执导的——《回转企鹅罐》

带着怀旧的心,我再次把《回转企鹅罐》重新看了一次;然而,在这次重温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产生了数个疑问:

《回转企鹅罐》的故事真的很难懂吗?
造成大家觉得难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大家觉得难懂,那么为何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观众依旧会如此享受?
以及,这部作品又有着怎样的表达?

这些问题,在我看完之后、在我仔细思考之后,有了一些我自己的回答。
而对于它们的回答,也会是我这篇专栏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

希望这篇专栏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也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观后感专栏,并多多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故事难懂的理由与解决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回转企鹅罐》的故事真的很难懂吗?

如果要我说它的故事特别简单,那确实是骗人的;毕竟,本作涉及的角色与事件众多,由此所交织出来的故事必然是复杂的。所以,就算我在这里将整个故事都梳理出来,对于那些没看过作品的人来说,估计也很难一下子就看明白。

但是,复杂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它不好理解。实际上,无论是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想法与目的、还是串联起一切剧情的主干与事件,我认为作品都已经表述得足够清楚。

至少,我相信能够看完这部作品的观众,应该都不会对作品的表故事,产生过多的歧义。

既然本作的表故事,在理解上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分歧,那么当我们说这部作品难懂的时候,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说本作难懂,有四个层面:

第一,是它的叙事方式,复杂化了作品的表故事。
第二,是作品的世界观与设定,使其存在着一些让人混淆的细节与桥段。
第三,是作品中出现的部分符号与对白,让它拥有诸多可以自由解读的要素。
第四,是作品即便表故事不难理解,其内核与表达,也因为这些符号与对白,而变得难以轻易地企及。

后两个,我们留到最后,在我们讨论本作主题的时候,再进一步地去分析。

这里,我们优先讨论前两个,也就是源自于作品叙事,与世界观设定,所造成的理解难度。


滞后于角色所带来的负荷与惊喜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本作的叙事。

我认为本作在叙事上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它大幅度地将我们的视角,滞后于角色。

什么意思呢?

在很多其他的故事里,作品往往会安排我们与角色,在信息量上有着大致的同步;简单来说,就是角色所看到与知道的事情,其实和我们是差不多的。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提高观众的代入感与沉浸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角色的处境、理解角色的选择,并借此对这个角色,产生共鸣。

反观本作,看完整个故事之后,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自己在故事刚开始时,对于这群角色的认知,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当时的我们究竟是多么的一无所知。是的,在这部作品里,每个角色心中都藏有大量的秘密,而身为局外人的观众,在一开始自然是无从知晓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本作中,观众所持有的信息量,是远低于角色自身所持有的信息的。
而这,就是造成本作剧情理解难度上升,的罪魁祸首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当角色持有的信息远超于我们观众,它就会造成我们无法站在角色的视角与立场,进而失去了判断他们行动与想法的依据。而这,尤其在故事的前期,在什么都尚未揭露的时候,会大大提高我们对于当下故事的理解;毕竟,当我们连角色为什么这么去做都搞不明白的时候,自然就更搞不懂故事想要表达些什么了。

另一方面,就算角色初期持有的信息比我们观众多,作品自身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它始终还是要将这些隐藏起来的信息,逐渐释放给我们的;而一旦想要释出,故事本身的信息密度就会随之高涨起来;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观众自然就会难以轻松地去消化这些内容。

尤其,这样信息量的释出,也就是其中的“回忆”片段,几乎充斥着整部作品,造成本作整体上都会给人一股比较吃力的感觉;甚至如果是比较不耐心、或者无法负荷的观众,都有可能只看到一半,就终止了自己的思考,不再去处理与消化这些信息,最终选择放弃。

这,就是本作第一个“难懂”的理由。

那么,既然明知会造成这样的问题,本作为什么还要如此去叙事呢?

答案很简单,是因为惊喜感。

是的,我相信多数看完本作的观众都会认可:本作,尤其到了后半段,真的可谓是处处惊喜。

角色的行动,如果按照常规叙事,观众一般是先知晓了角色的想法,才去认可他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所理解的角色想法是“因”,角色所做出来的行动是“果”。

但是,在本作这样的叙事里,因果就倒置了;角色隐藏着秘密行动着,虽然会造成我们观众当下的不理解,但是,这些行动本身,却成为了后续揭示秘密时的最佳铺垫。我们会在那一刹那,将这些秘密与角色所做过的行动,产生绑定与连接;因为做了这些行动,所以这个秘密显得如此合理,同时,因为角色有着这样的过去,他之前那些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所作所为,也瞬间获得了解答。

换言之,作品透过这样的叙事,让观众得以高度参与到故事之中,去自行将那些曾在故事中出现过的、且令人费解的伏笔,给连系起来。而正是这一瞬间的通透感、这一切都被串联起来的感觉,才是这部作品最迷人的地方。

所以,为了这个惊喜感,为了这种令人震撼的体验,就算拔高了理解难度,那又何妨呢?


虚实交错的困惑与浪漫


除了这个叙事特点所造成的难懂外,作品本身的世界观与剧情设定,也是造成本作难懂的理由;甚至在我看来,比起叙事层面,世界观与剧情设定带来的影响会严重得多。

本作所架构的世界观,其实是基于现实的;无论是大量参考了东京地理的场景,还是大家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事件本身,都影射了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但与此同时,作品也拥有不少玄幻的要素;像是桃果所拥有的改变命运的能力、不该出现的真俐却屡屡出现在众人面前、以及企鹅帽与女王大人等等。

换言之,本作的世界观,是架构在一个基于现实的幻想之上的。

这样的设定本身也没啥问题,甚至有着不少作品,都使用过相似的设定。

但是,多数作品就算有着虚构的设定,它一般上也会把虚构与现实给明确地切分开来,让观众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什么东西是虚构的,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而本作,它安排虚构的设定,不仅仅是为了增添一些玄幻的要素在作品之中;它还利用了虚构的设定,去作为角色幻想的烟雾弹。也就是说,作品的虚构与幻想,不仅仅是在客观层面上,新增了我们现实世界里所不存在的事物;它的虚构与幻想,还大量地与角色自身的幻想,进行了参杂与重合;而这,就让观众无从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哪些是角色主观加工过的事物。

例如,屡次出现的“生存战略”,究竟是真的存在这样的异空间,还是这只是发生在角色的想象之中;又像是苹果前期的一些幻想,究竟这里面哪些部分是真实发生过的,哪些是苹果自身所想象出来的;对于这些,作品其实都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区分与答案。

而一旦这两者之间的区隔没有做出来,这些桥段之中的逻辑,就会容易让人感到混淆;毕竟如果客观存在,那么自然就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去看待,但如果只是想象,那么逻辑自然可以跳跃。

如果连能不能用理性去判断,都还需要判断,那么想要去理解、去解读这样的桥段,自然难度就会陡增;而对于这个桥段本身的理解,也就特别容易产生歧义了。

同样的,如果会有这样的问题,本作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世界观与设定呢?

对此,我认为是为了作品的表达。

本作的故事即便不去细究,也能够发现其黑暗面。所以,如果作品完全走写实风格,这股被掩盖着都能溢出的黑暗基调,将会毫无保留地向观众袭来,那观众就会很容易地被这样的故事基调所淹没,最终连作品想要表达些什么,可能都无法察觉。

同时,这样的设定,也将作品中一些残酷的事物,给符号化、意象化了。这么做自然不是试图去美化这些残酷的事物,而是想要透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去让观众得以从中抽离开来;毕竟,如果具体的伤害被展现了出来,观众的注意力,很可能会被那些猎奇的、外在的事物,给抢走,进而就忽视了作品更想要呈现的,属于角色内在的想法与感受。

换言之,作品本身所呈现的事物非常的黑暗与残酷,如果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反而会因为其过于好理解,导致作品真正的表达,真正想要让观众所看见的事物,被掩盖、被稀释。

所以,与其这样,不如用这些不好懂的设定与世界观,去对这个故事进行高度符号化、意象化的包装,让观众反而能够因此,去注意到作品真正的表达上。


情绪上的连贯性所带来的享受


前面聊了很多关于本作之所以会让人觉得难懂,几个我个人的观点。

但是,如果真的一部作品在看的当下让人完全搞不懂剧情的逻辑性,让人彻底迷失,即便这么做有着它的理由与想法,它也不可能像《回转企鹅罐》一样,依旧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依旧能够征服观众,让观众继续看下去。

反过来说,《回转企鹅罐》这部作品,又是如何让观众即便无法理解或消化当下的剧情,也依旧能够坚持下去的呢?

对我自己来说,作品之所以能够征服我,还是在于情绪上的连贯性。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设计,就是作品几乎每一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题”。

简单举几个例子:
第一集讨论的重点在于“命运”,
第二集所着重描绘的元素是“跟踪”,
第七集有着相当明显的“性”与“欲望”的要素,
第九集几乎都是阳毬个人的“回忆”,
第十三集透过一个寓言表达了“罪与罚”,
第十五集对“家人”的概念有着诸多见解与讨论,
第十九集探索了何谓“归宿”。

这些都是我认为“主题”比较明确的单集;事实上,如果有心,每一集应该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主题”,去贯穿该集的表达与情绪。

也就是说,作品的剧情安排,不是按照常规逻辑去推进的;作品安排剧情,它所考虑到的第一要素,其实在于情绪上与表达上的连贯。

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本作剧情,在逻辑上的理解难度;可是,就算我们可能会因此对某个桥段或某个细节,感到困惑,但,我们在情绪上,却不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违和或突兀。

这就是为什么,作品即便不断切换视角,即便两个镜头之间,展开的是不同角色的个人剧情,我们在看的当下,不仅不会无法接受,甚至可能都意识不到,原来前后在剧情上,已经出现了断层。

当作品集中展现每个角色在各自剧情中,他们在同一时刻对于同一“主题”的想法与表达时,此时串联起这个群像剧的,就不再是理性上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就只是纯粹的,遵循着那些更偏向本能的,更偏向于情感上的连接了。

也因此,作品即便在不少情节会带来理性层面的困扰,但在感性层面上,观众却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

当然,作品毕竟还是有着自己的剧情线,一些桥段之间的连接,也难保一定会有表达或情绪上的共性,如果此时还无脑且跳跃地进行转场,那么此时的割裂感将会异常巨大。

所以,作品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转场方式,比较常用的例如地铁换乘的演出、穿插“回忆”的演出、“生存战略”的演出等。

这些转场,被作品安插到了各个角落之中,且都有着其对应的剧情连接:
地铁换乘转场,后面接上的,要嘛是地铁中的角色视角,要嘛就是意味着地理位置的改变,到了后期甚至意味着命运的变化等;
回忆转场,则是直接的,展现出某个角色心中对于过往的回忆;
生存战略,则是类似催化剂的作用,催促角色去行动,并在情绪上,做出明确的切割。

当这些转场被大量使用之后,作品就达成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观众一看到这样的演出,无论后续剧情在逻辑或表达上,与前段剧情有无联系,观众的情绪,都会因为这段演出,而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进而让整体情绪得以维持连贯。

也就是说,观众被这些其实所指意义不明确的演出,给驯化了;
作品到了后期,也就能够很轻易地,只依靠这些转场,去调度与变化观众的情绪。

不仅仅是转场演出,作品那种舞台剧式的演出方式、那种夸张化的画面表达、乃至于前段所提到的,作品那虚构的幻想世界观,这一切,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本作在情感上的表现力,都最大限度地将“浪漫”这一要素,给突显出来。

所以,《回转企鹅罐》其实比起依靠逻辑、依靠剧情的合理性、依靠精妙的情节安排、依靠结构化的叙事,去征服观众;它更多的,是从感性层面、从情绪上的连接、从表达上的统一等,去设计剧情,去进行演出,并最终,达到感染观众的终极目标。

也因此,即便在观看本作的过程中,遇上了不好懂或不好消化的剧情,即便看到后来,我们难免会被海量的信息量所淹没;但作为观众,至少对我自己而言,我依旧还是会被作品那强大的情绪渲染,给拉进故事之中,并在最后,不自觉地享受并期待着故事的发展。



总的来说,《回转企鹅罐》的故事难以理解吗?是也不是。

不是,是因为看完整部作品之后,作品在表层故事的理解上,不会出现巨大的歧义。
是,是因为作品在观看的过程中,确实会因为其独特的叙事,导致部分剧情的难以消化,也会因为作品那虚实交错的世界观设计,导致一些细节在理解上的困惑。

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主创在创作《回转企鹅罐》这部作品时,对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太在意的,甚至应该说是明知故犯的。

一方面,复杂化的叙事,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
一方面,虚实交错的世界观,能够将这个残酷的故事重新包装起来,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意识到作品的表达;
还有一方面,作品比起想要透过理性层面去征服观众,它更希望从更加直观的感性层面,去感染观众。

也是因为这样,《回转企鹅罐》这部作品,才会显得如此的神奇、才会如此地具有魅力。

得不到爱的世界与遭遇


前面一大段,我们聊了《回转企鹅罐》在叙事层面上所造成的理解难度,并解释了为何即便有着这样的问题,观众依旧可以接受。

但是,本作让人难懂的,除了叙事本身,还有作品的表达本身。事实上,在看完整部作品之后,观众一般也不会在意叙事的问题,而更多地,会把重心放在:“这部作品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的这个问题上。

对此,我认为作品因为其中所出现的这些符号与元素,本身就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而对于它们的解读偏差,将会引导至大相径庭的主题探索,所以我觉得本作,确实很难梳理出一个特别服众的主题出来。

但是在这里,我依旧会分享一些我自己对于作品的见解;虽然未必准确,但也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这部作品产生些许帮助。

我相信多数人都能认可,无论剧中细节作何解读,本作最终的核心主题,就是“爱”。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甚至都有点老掉牙的主题表达;
但是,借由本作那独特的切入方式,使得这一主题的表达,变得耐人寻味了起来。

不少想要谈论“爱”的作品,往往会以一种弘扬“爱”的方式,以一种更加积极、正向的态度,去表达这个内核。但是在本作中,我们却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作品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在讨论“得不到爱”,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与影响。

换言之,作品比起讨论“拥有爱”的美好,它更多地是想要展现“没有爱”的问题。

也因此,我认为作品的表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倾向于社会议题的,对于这种“没有爱”的问题的探索。
而另一个,是置身于个人视角,试图去挖掘如果身处于“没有爱”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无法溶化的“冰之世界”


我们先来简单地聊一聊社会层面的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一件事,那就是本作对于社会的现状,其实是持相当负面与悲观的态度的。作品认为这个世界普遍是冷漠的,人与人之间是缺爱的,就算是亲生的孩子,父母也未必会予以应有的亲情。也是因为这样,作品中几乎每个角色,背后都有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甚至,作品为了进一步夸张化这样的情境,它不惜设计出一个名为“孩子粉碎机”的机构或装置,去“粉碎”那些被抛弃的孩子,将社会中无情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此为背景,作品中的反派,也就是身为恐怖分子的企鹅会们,他们想要对抗的、想要否定的,其实就是这样的社会现状。

每个企鹅会的成员,或许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标;但是,就如同高仓父亲在第二十集中的演说那样,大家已经无法忍受这“冰之世界”,想要试图透过破坏这个世界,来“净化”世界,来让世人对此产生警醒。

这其实也是头目真俐的最终目的。真俐认为,世界之所以缺爱,之所以冰冷,是因为人人都身处于自己的“箱子”之中,造成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互动”与“交流”;而这样一来,“爱”,自然就难以存在于世上。所以真俐想做的,就是破坏每个人所寄宿的“箱子”,强行打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而真俐所说的“箱子”,它大概率所指代的,就是人们所身处的环境;所以破坏“箱子”,就意味着打破人们的周边环境,就意味着透过带来社会上的动荡,去让人重新产生连接。

想当然的,这些人既然被设定在了“反派”的位置上,作品对他们的态度自然就是否定的。

他们或许是真的想要解决问题,但是很可惜的,他们的方法绝对不是正确的。
造成破坏与灾难,去引发人们对此的关注,并试图以此去点燃社会,进而溶化这“冰之世界”;这条逻辑链背后的根本问题,在于这个破坏与灾难本身,首先就会夺走一批无辜的人的幸福。换言之,他们在行动前,擅自认定了所有人都躲在了“箱子”之中,大家全都是极其不幸的、都是需要自己去帮助的;但是,他们却没意识到,就算身处在箱子之中,依旧有人会分享果实,依旧有人能够去爱;或许,大家并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不幸、那么糟糕。

也就是说,他们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并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决定其他人的生命与幸福;而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和他们自己所痛恨的世界,如出一辙... 甚至更加不如吗?

但,回过头来思考,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反派嗤之以鼻,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本身,我们又该怎么解决呢?

作品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又或者说没有能力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毕竟,这是社会层面的巨大问题,真不是一部文艺作品,就能轻松地去说三道四的。

但,虽然没有具体的方案,作品仍旧希望身处于不幸的人,不要彻底失去希望。
也因此,作品才会设计出桃果这样,宛如救世主一般的角色,去救赎作品里的一些角色;
也因此,作品真正的表达,其实更多地,聚焦在个人的视角,并试图借此去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究竟能够做些什么。


一起分享命运的果实吧!


承接前段,我们至此,已经明确了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核,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冰之世界”。

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作品大半的内容,都在讨论“命运”?

打开作品的第一集,我们就会听到一段,晶马对于命运的否定;而到了作品的第二集,苹果又对命运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到了后来,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被这群角色,冠以了“命运”之名。而当作品中参杂了如此之多有关“命运”的要素与讨论,确实很难不让人认为“命运”也是作品的重要表达之一。

但仔细一想,究竟是谁才会谈论“命运”呢?
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真的会去思考有关于“命运”的课题吗?

是的,作品中的这些角色,表面上谈论的是“命运”,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对这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不幸”,这种“没人爱自己”的命运,的一种控诉。

换言之,这些角色各自对于“命运”的看法,其实就是作品想要借由这些角色,去表达面对“不幸”与“冰冷”的各种态度与方式。

而对于自己得不到爱的命运,大体上其实就只有两种态度:要嘛接受,要嘛反抗。

作品集中展现了两种态度的极端层面:
极端地接受这个命运,试图将眼前的一切,向自己所认知的命运靠拢,代表人物:苹果;
极端地否定这个命运,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变它,并达至自己的目的,代表人物:冠叶。

作品的前12集,集中地展示了前者;作品的后12集,则更多地侧重于后者。

然而,事实上,这两种极端的态度,其实都无法带给他们幸福与快乐。

先来谈谈前者的问题是什么。

极端地接受这个命运,它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心里状态,其实是极度的不自信。

当苹果认定了自己的命运,认定了只有自己变成桃果,才能够带给家里幸福,认定了这就是必然的、这就是理所应当的;这一套思路中蕴含着一个大大的潜台词:苹果不相信自己能够被爱,不相信只依靠不被爱的自己,能够改变一切,甚至都不愿意去相信,自己会去爱人。

而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她是看不见、也发现不了来自周边的善意的;而一旦陷入到这样的盲区之中,再想要从泥潭与深渊中攀爬出来,就真的非常困难了。

这也是为什么,作品在前期,会花费特别多的笔墨在苹果身上,试图去描写她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陷越深,越是想要向命运靠拢,自身却离所谓的幸福越发遥远。

作品透过苹果的故事,对于这个极端的态度,予以了明确的否定。

只是,对于命运采取极端的否定态度,也很难说是更好的出路。

因为过于否定命运、否定外在条件,并试图去改变眼前的一切,蕴藏着的就是过度自信,或是对他人的过于不信。

在故事中,冠叶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判断,不相信同为家人的晶马、阳毬与真砂子,更不愿意去相信试图帮助自己的亲戚与其他朋友。也因此,他独自一人承担了一切,无论是去赚钱、去和医生与企鹅会交涉等,他都不让其他人知晓,就是默默地一个人付出。

但很明显的,很多问题,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而越是独自一人,就越会把自己给封闭起来,同样越来越无法与他人交流与沟通,最后错失了本该拥有的爱。

这,就是作品在其后半的篇幅里,所批评的态度了。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能够意识到一点:

虽然作品里的角色,大多都是“命运”的受害者,但作品对于他们面对命运的态度,同样采取的是悲观的看法。

认可自己的命运,会因为不自信,而难以走出来;
否定自己的命运,会因为对他人的不信任,而难以被拯救。

无论怎么选都不对,无论接受还是否定,已有的命运都难以被改变;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面对这“冰之世界”,我们该怎么办?

对此,作品同样没有给出一个明确且标准的答案;
毕竟,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其实都不太一样,所以很难给出具体的方案,去解决每个个体的问题。

但,作品借由它的故事,还是给出了一个宽泛的建议:

如果是深陷在其中的人,那么至少不要过于极端,多看看外在的世界,或许哪一天,你就遇到了能够点燃你内心的火把,遇到那个愿意为自己付出的桃果。

而作为更加普遍的一般人,我们无从改变这个“冰之世界”,自己也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敞开心扉;只是,如果是对自己重要的人遭遇到了责难,或许我们也应该积极去帮助,一个微小的帮助,对他来说或许就是莫大的救赎,或许就是那个能够将他从崩溃边缘拯救过来的关键稻草。

换言之,在我看来,虽然作品的主题是“爱”;但是,它对于这个主题的表达,显然是相当的负面与悲观的。

只是,即便如此,作品也依旧透过这个故事,隐约地向我们表达了,它对于“爱”的理解:

“爱”,就是“救赎”;
“爱”,就是那个能够支撑自己,在这冰冷又残酷的世界中,继续坚持与努力的“命运果实”。

而要得到这样的“救赎”,要获取他人所分享的“命运果实”,首先,需要我们自己稍微敞开心扉,稍微在那困住我们的箱子里,打开一扇窗,这样他人的光芒,才能够照耀进来。
反之,如果哪天,遇到了需要“救赎”的人,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应该稍稍慷慨一些,去尝试分享我们的“命运果实”。

这么做,虽然依旧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至少对于自己、对于被分享的人来说,那渺小的火焰,也足以与整个世界的寒冷,相抗衡了。

也因此,那句改变命运轨迹的话语,才会是:
“一起分享命运的果实吧!”



总的来说,我认为《回转企鹅罐》是一部相当神奇的作品。

你说它的故事难懂吗?看的当下或许会有些阻碍,但看完之后,对于表故事的理解应该不难。
你说它的表达积极吗?看似以“爱”作为其主题,但它所展现的事物却相当负面。
但如果你说看完之后会感到特别地负面,甚至是抑郁吗?
事实上,看完之后的一刹那,确实会对剧中角色的遭遇,乃至于对这整个社会、世界,感到失望;但是,在好好沉淀之后,我们就又会回想起,剧中的这些角色,即便面对着如此冰冷的世界,他们也都能够在最后,透过报团取暖的方式,透过相互分享命运果实的方式,去传达对于彼此的爱。

最后的那句:“一起分享命运的果实吧!”,故事最后那极具浪漫色彩的表现形式,都在不知不觉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暗藏在本作黑暗底下的光明。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难说本作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特别热爱的一部作品;
但是,这绝对是一部,在体验上,最为独特,也最为难忘的作品之一了。


简单评分:9.2/10


ps:我在主题表达的段落里,讨论了作品对于两种面对命运的极端态度(也就是接受与否定)。但如果对比这两者,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对于后者的批判更甚。这其中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要救前者虽然也困难,但至少是容易被察觉的;而后者却因为将一切问题埋藏在心里,所以要意识到问题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苹果最后能够改变,而冠叶到了后来,会越陷越深。只是,即便是冠叶,最后他的心扉还是被晶马和阳毬所撬开,晶马在最后也将自己从冠叶那拿来的半个“命运果实”,重新分享给了他,让他在最后,再次意识到被爱的感觉;而这,才促成了冠叶的醒悟,以及他后续的行动。

ps2:本作的配乐和主题曲都很好听,桥本由香利永远滴神!

ps3:感谢所有愿意花时间看到这里的朋友,也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文章;喜欢的话也希望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一下up主哦!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这部好作品还有其他想要分享的观点的话,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回转企鹅罐》— 一起分享命运的果实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