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7天零基础学会做up主,油管Ali Abdaal百万粉丝大佬运营创作课




第一种 mental model:像考古家一样思考
两种做事的方式:1建筑家 2考古家
建筑家是必须把图纸设计好才开始建筑
考古家是事前并不会知道结果,一点一点挖,一点点深入挖掘
YouTuber应该是考古家的思维
直接开始做你的视频,你做得越多,你就了解的越多,比如:
A.怎么制作视频
怎么做灯光和音频,怎么拍摄,怎么设置相机,怎么在相机前说话,怎么编辑,怎么塑造自己的品牌,怎么上传视频
B.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
你会发现你在这个过程中最享受的是哪个部分
你会发现你的视频吸引到了哪些观众人群
你会从自己的发现结果中找到你的兴趣或者说以后发展的方向,是学习视频?科技视频?向父母介绍产品的视频?……你发现的结果会给你更多的灵感和对自己擅长东西的发掘
第二种 mental model:3步骤
1.问自己
我是谁?我要什么?
我自己最想要从这个YouTube账号里得到什么
我最享受谈论什么内容?
我的优势是什么?尤其是我的不公平优势
介绍书籍《unfair advantages》
里面有一个MILES框架理论,
M是money
I是intelligent insights
L是location、luck
E是education
S是status
2.谁是我的目标观众,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我能想象出来一年后我有一个超级粉丝,那他会是什么样的人,他的需求是什么
3.把上面两个结果结合起来,我给了那人什么价值?
你不需要满足他所有的问题,满足一个就好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不知道自己的niche”阻碍你开始的脚步
其实每个人都恐惧开账号后,自己的亲朋看到会怎么看
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恐惧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没人care
最最重要记得的一句话是:
一旦你开始执行了,改变很容易的!
你静止不动是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的
你不是一开始做这个事儿就是要带着下半辈子就做这个 的使命,而是,去“体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去享受,去感受自己的进步,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走了很远
就算做的不好,你把频道删了,再起个号!
如果你是有拖延症,上面是给你的建议。
“跟着我一起从零开始建一个频道吧”
假设我们在创建一个cooking频道,思路是把家庭厨房和高效做饭结合起来
让我先调查一下这个类型的视频都是怎么样的:

观察一下他的视频

- 缩略图的风格:颜色、字体、元素
- 他频道多长时间了
- 第一个视频
- 内容方向&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在做【市场调研】,根据对标账号,了解这个市场的现状风格、水平、视频氛围
我一般看对标账号的时候,会看他们的粉丝量、他们的第一个视频(刚开始的样子)、视频风格变化(主要从缩略图看)

现在让我们看看VIBE

画外音、单相机角度设置、BGM


“当人们说某样东西是原创的时候,这只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这东西涉及的来源”

以上,就是去做市场调研和总结,找好对标和想要借鉴的频道,决定你自己的mood board
重新建一个你的商业谷歌账号
(随着你的业务发展,也许有一天会需要把账号交给下属打理)

频道名字:
一般,建议真名
第二,你可以随时更改的

channel trailer 并不是必要的
basic info 是需要好好写的






有一个画家,他的习惯是,在即将作画的空白纸上用铅笔做个记号——打破自己完美主义的心理阻碍
第一步,我们用手机拍段影像,上传






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开始做一个想法的brain storm



像个考古家一样,自己想一些想法、去YouTube上逛一逛偷一些想法,一边写一边寻找自己的可能性
比如针对厨房装备的测评

比如针对初学者的系列

(谈一谈我喜欢的烹饪博主)
比如我为什么要学烹饪/怎么样学

L1:制作一个
L2:每周制作一个,不关心质量
L3:每周制作一个好视频
所以先搞定数量,再关心质量,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制作视频、提高自己制作视频的能力(有所提高后才有资格去关心质量)
前50个视频——
一开始就不要期待有观众,怎么会有人看一个刚刚开始的up主。这个过程是为了我们自己提高能力、打破障碍,而不是为了争取粉丝
不露脸也行,当你自信心上来以后再露也行

需不需要写脚本?

如果你是知识性科普类的,你当然需要逐字稿
怎么写脚本?
标题想法
缩略图想法
你的钩子和初始引子
主体内容
结束语

当你做产品测评视频,当然不需要出现人脸
你的缩略图也不需要人脸——人们是去搜索这个产品,并不关心你的样子
所以,当你的流量来源是搜索流量时,你的缩略图不需要出现自己的人脸要素

(你的流量是搜索流量而不是随机流量)
标题和缩略图确实重要
视频的前30秒很重要,我们要确保观众在这刚开始的30秒里拿到他们从标题hook里面被给予的承诺

主体部分的内容要点
1.警告我只是初学者-我为什么买它/用它做意大利面?
2.它的设计-一些表面的特写
3.科技相关部分:查看官网、讨论合适的size
4.用的感觉:用它做了什么
5.结束总结

结尾的时候并不要跟观众要点赞、要专注,他们会直接走掉。你要在最后一个镜头去引导他们去看你其他的视频,然后再要关注和点赞
他90% 的视频都是用上面这种格式的脚本作准备的,不用太细,也不能不准备,
这种脚本实打实地鼓励去lean your personal experience,可以不断督促你思考如何让它更独特

“没有独特的信息,只有独特的传信人”



找一个日常的地方(没有他fancy设备)





你也可以使用后置镜头
generally,后置镜头要好于前置镜头
你需要第二个人或者镜子辅助
第二,要将视线设置为直视,不要变成了俯视或其他

距离要合适——头顶空间不要太大



电影模式:人为模糊背景

说到灯光,理想的是

4种不同的相机展示的区别
1.iPhone的电影模式

2.佳能M50

ali:感觉iPhone要比佳能M50好一些
不过到最后,重要的不是相机
3.索尼A7C



4.索尼的A7S3-24毫米G主镜头+Peter·Mckennie的ND滤镜


只有你是专业做科技相关的话,相机才会是不公平优势


L0用设备上的麦克风
设备会需要放远一些,会有一些回音
升级方式:
- 用外部麦克风
- 把麦克风拿近一点

买一个三脚架,把手机架在上面,麦克风外接上,粘在手机前面
更进步一步:用个杆子将麦克风靠近你

第三种选择:Lavalier麦克风

用手机拍摄的话,基本上不需要特别设置照明
主要是柔光
一般你站在窗户边就可以


要45°角,不要让光直射你的脸




先注重视频内容,背景这些东西可以以后慢慢提高,一般你去看一些视频里的背景,你喜欢的话就去分析它的元素,去学就行了





用自己日常和朋友的视频通话去练习
一个人用镜头去练习它
想象镜头是一个人,你在和他coffee chat,但是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表达更自信、手势更丰富、能量级更高一些

模仿别人的风格,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你不可能真的完全100%模仿到别人,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融汇了自己的风格
如果说错了,就拍下手——这在心理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插入一段自己关于公共演讲能力的视频
1.记住,观众并不在乎你,他们只在乎自己,在乎你能给他们带来的价值
2.带着微笑
3.注意你的语音语调,不要生硬机械
4.让你的演讲充满你的个性
5.添加一点幽默

6.不要表现地照稿读。
一般如果你准备的信息过载时,会出现像是照稿子读的情况,这样很boring,很糟糕
7.大声说话
如果你一般的音量是5,录视频的时候就应该是7
8.说慢一点,在某些地方停顿
















































1.人看见它就想点它
2.人点了它竟然还真是想继续看它
一个好的视频并不是适合算法,是适合观众,让观众参与进来:有趣、有教育意义(学习价值)、激动人心的
怎么制作一个好视频?
需要好的标题和缩略图,怎么做?
标题党
仅仅是标题党和缩略图的吸引,只会让人们点进来,但内容不好就会让人们不看,算法也会给你差的判断
所以,重要的是内容+标题缩略图的系统整合,有吸引力也有价值
二、注重数量



三、追寻搜索流量







创业领域,做的是产品市场fit,他们在产品出来之前是在做大量的调研

我们做创作者,就去搞创作者的市场fit,去往墙上扔意大利面,去当一位考古学家



分析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做一个新视频了……你一个初学者有啥好分析的
10.别担心“别人怎么看我”


9.刚开始时,重要的都不会是设备

8.不要过度迷恋数字

达成1千-1万粉丝的频道,平均都已制作152支

ali达成1千粉丝,是做了6个月,52支视频,每周2支
7.在某个你能做到的方面加码,形成你的优势

在时间上或money上,stack the deck
(这个就是基本上区分了,你是以爱好者思路去做视频,还是企业家创业者的思路去做)



上面这个博主,十几个视频就做到5万多粉丝,因为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剪辑,他的视频质量比肩Netflix风格了
他就是加码了时间
如果你有钱,你就加码钱,比如买好的设备(让你的视频画面声音等脱颖而出),外包剪辑工作(你有钱可以雇佣团队,减轻自己的达成负担)

6.使用你的不公平优势


成功=工作*运气*不公平优势
有一本书籍就是讲这个,你可以去看看《不公平优势》
5.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4.先不要焦虑你的niche

3.有耐心,去坚持


2.用系统性的思维去思考

在你日复一日的耐心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你会不断思考:
我怎么样能不断产生好想法
我怎么样可以将这些想法提炼出好的标题缩略
我怎么能并行地做视频(高效)
我怎么能利用好零碎时间、投入到我的视频制作

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