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一生水》解读(二)

2022-05-22 16:02 作者:AugustFool  | 我要投稿

将“大一”划分,则谓之“一切”事物。

可以说,一切事物皆在流动,皆是“流”。

将“水”流一分为四,则可谓之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生命流。

“水”流成“道”,则可以谓之“场域”。


将场域划分,则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视角。

场域中,流向产生差异,事物运动不同,因此呈现着不对称的形式与态势。

一切事物于差异中流动回传,互相反复影响,构建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现象。

以形式作为规范,划分现象之内外,则有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

形式分化交合于内外,形成结构。

结构以各种模式组织调配,形成系统。

纷纷纭纭,道通为一。

大自然创造生成,组织交流,分配调和,一缺一盈,周而或始。


复,繁体字为復,本意通“返”、“回”,引申出“又”、“再”的意思。

《周易·泰》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说文解字》曰:“复,往来也。”

复,来回,相,交互。复相㭪,就是一齐来回交互协作,以调和。

复相㭪,就如同大自然作为乐团,演奏生机。


神,在金文中由表示祭台的“示”和表示雷电的“申”构成。

申,同“电”,契文字形像是天空中的雷电。礻是偏旁字,由“示”变形而来,音同“示”。

申的金文字形中两边的线条变为向回圆转的曲线,表示云。

示,契文字形像是石头祭台,显现、告知、教导等意思。有示字旁的字皆与祭祀和鬼神有关。

神,申之示。


明,日月同辉。

日光照月,日月交辉,月亮于天。

因此,明有天亮、照亮、公开的意思。

有光明,可以观察、判断清楚事物。


神,雷声闪电,明,日光月色。

雷电闪电,日光月色,于反复中差异,产生不同的形象。

神明,声电光色,运动之形态。

神相对明更表现为离散;明相对神更表现为连续;神明体现流动之频率,时空之差距。

神相对明,给人“短”的时间感,明相对于神,给人“长”的时间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听之不闻的“声音”,视而不见的“光象”。

信息流通于网络,亦为“神明”。


《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流形,流动之东西。

天地,东西,空间,为“门”。

门,原字形是“門”。門,左右分开,各有一扇“户”。“户”,古字形像門字的一半。


开、关、闭、合的繁体字是開、關、閉、閤。

閉字中的“才”字,原为“十”字。

天地谓之門,戌一为開,戌十则成,成则閉,閉而閤。

间,的繁体字是間,有异体字間、閒、𨳿等。

間,門中有日,閒,門中有月,閃,門中有申,闇,門中有音。

“闇”,通“黯”,简体字为“暗”。

明暗之分化,体现着光量之差异。


《大一生水》:“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东西”可以代指一切。“东西之东西”,亦可以称为“东西”。

“神”与“明”,于“天”与“地”之中。

天地,“东西”作为内里,“空间”作为外表。

神明,“天地”作为表象,“东西”作为内质。


以“气”指能量,则“土”指物质。

以“天”指开放,舍弃,则“地”指收关,承载。

地往天流变,地为外形,天为内式,谓之神。

天往地流变,天为外形,地为内式,谓之明。

天地为在,神明为存,此之谓存在。


小开大关如神,大开小关如明。

神,先开后关,先关后开,明。

神,开至关,关至开,明。

天交于天,如同地交于地。

天交于地,如同地交于天。

天地交流化合,形成神明。


有开放性而无收关性,因无关收,“东西”无以出入。

有收关性而无开放性,因无开放,“东西”无以出入。

东西具有开放性和收关性,就可以装卸东西,具有可交合性。

东西互相纠缠重叠,具有可交合性,就可以“开放”互相“开放”,“收关”互相“收关”,“开放”互相“收关”,“收关”互相“开放”。

如此形成“分化”与“交合”,可谓之“化合”或“合化"。


“神”,化为合,“明”,合为化。

化,契文字形以两“人”组成,左为正人形,右为倒人形,一正一倒,指变动。

合,上亼下口。亼,大之变形,三“一”汇聚之意。

“口”的契文字形,像“土”的契文字形。

《说文解字》 :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口,呼吸气息,言食声味。

“口”,既可指场域边沿,出入通过之处,亦可指承载东西之处,场域中心。


大一、水、天、地,可以称为四合。

先、后、上、下、左、右,可以称为六合。

众事物于天地之中流动,形成分化交合,此种种性质与形态发生变化的反应过程,可谓“神明”,而事物于神明中造成分散与汇合,可谓“侌昜”。


侌,契文字形以上“今”下“云”组成,“今”的契文字形,以上“A”下“一”组成,与“亼”字相似,此处的“亼”可以理解为太阳,也可以理解为“会合”。

昜,契文字形以上“日”下“T”组成,“T”可以理解为日晷,这种计时仪器最简单的形式是一根树立的木柱,通过柱影之变化来表现时光。

侌,云上有日,暗影处有光明。

昜,日下无云,光明处有暗影。


侌昜,表示水汽运动,云气聚散的变化中明暗交替,凝结中有消散,消散中有凝结。

神明侌昜,流运之态势。

神为缩拢,明为扩张。

侌为凝结,昜为消散。

侌,由分化到统合,由消散往凝结。

昜,由统合到分化,由凝结往消散。

昜,神化而合于明,明征。

侌,明化而合于神,返神。


侌昜,神中有明,明中有神。

侌为外态,侌为内势,凝结中有凝结,凝结趋向凝结,太侌。

侌为外态,昜为内势,凝结中有消散,消散趋向凝结,少昜。

昜为外态,侌为内势,消散中有凝结,凝结趋向消散,少侌。

昜为外态,昜为内势,消散中有消散,消散趋向消散,太昜。

神明侌昜,神昜谓明,明侌谓神,神侌谓黯,明昜谓皓。

大,三“一”聚合,小,三“一”分离。太,大一,少,小一。

太侌,少昜,少侌,太昜,称作四时。


时,契文字形为上“之”下“日”。之的契文字形是上“止”下“一”。止的契文字形就像足趾,表示足。

由此通“往”,延申出行走的意思。因此,时有“太阳的行迹”的意思。

时,“日”之“寸”,寸为度量,为划分。划分太阳的行迹作为度量,就称作“时”。

四时,就是太阳行迹一分为四所形成的度量。


《大一生水》曰:“侌昜复相㭪也,是以成四时。”

《左传·昭公元年》曰:“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淮南子·本经训》曰:“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两仪可以作乾坤、天地、玄黄、侌昜、柔刚、奇偶等解。

四时,朝夕昼夜,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气运之四象。


侌、昜两字,与偏旁阝形成陰、陽,视角从天转移到地。

阝,阜字作为字的偏旁时的形式,一般用于跟土地、山丘、登降、上下有关的字。

陰,地暗之处,陽,地明之处。

杜甫所作《望岳》曰:“造化钟神秀,陰陽割昏晓。”

日,白昼,月,黑夜。日亮月幽,光亮程度有差异。

黑夜相对白昼陰,白昼相对黑夜陽,所以“陰”为“阴”,“陽”为“阳”。


日月升落朝夕昼夜,白天更热,夜晚更冷。春秋夏冬自然变迁,亦有气温的变动。

冷热,人以自身感受作为形式起点,来描述事物运动中的能量聚散流变。

冷,能量小,东西运动相对慢。热,能量大,东西运动相对快。


氢气与氧气可以燃烧形成水。水形成河流,河流汇聚为大海。

燃烧的太阳照射环境,带来了热量。

越热的液态水,越容易转化为气态水。

四时变迁,液态水蒸发为气态水,水汽汇聚成白云,白云汇聚为遮光蔽日的乌云,而后,雷电将可能于乌云中出现。

雷电热如烈日,可以化合东西,是“燃”的不同形式。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水从天坠落于地,形成河流汇聚为大海。

太阳燃燃,大海沧沧。


倉,仓的繁体字,通“沧”。仓字的契文字形组成是上“亼”字,中“日”字,下“口”字。日合为倉。所以仓亦指“寒”,指“冷”,水聚合为沧。

然,通“燃”,“然”字本意是燃烧,指“热”。

溼,湿的本字,契文、金文字形为左“水”右“丝”。《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水合于丝,溼润。

燥,左火,右喿,喿,上品下木,品,三口。一口气,三口风。风吹木干,干燥。


沧冷,水可以转化为冰,结为冰的水运动慢,态势为“静”。

燃热,水可以转化为汽,解为汽的水运动快,态势为“动”。

水浸润土,土潮湿,土疏泄水,土干燥。

沧往燃为燥,轻灵,燃往沧为湿,滞重。

湿至燥,为形式之精纯,态势为“排”。

燥至湿,为形式之混杂,态势为“拉”。


事物运动流变,于反复地凝结与消散中造成分布差异,体现为量级大小。

此分布之差异,体现为稠密稀疏,此量级之大小,体现为快慢冷热,轻灵滞重。

沧燃湿燥,混杂至精纯,精纯至混杂,化归还原,是事物运动之体现。

生命、能量、精神、信息、事、情、缘、规律、周期等等,是精纯亦混杂的。

湿汽缓慢滞留于湿地,燥风迅烈翻滚于山林,皆为调节生机,就似大自然之呼吸,吐故纳新。

大自然,生生不息,行动不止。


歳,“𢧁”,岁的繁体字,与岁的契文、金文字形相似。岁,歳,𢧁,步伐。

伐,划分,步伐不断形成“步”。

步、走,𣥕三字相似,𣥕,止止,即不止,不止即步,快步即走。

止,契文字形就如足趾之形。止字在使用中,引申为立而不动的意思,以此又引申出停、静的意思,又引申为禁止、去除的意义。

止,人止于此,可以去任何地方,而每一步动作,都是“止”。

止止连之,就是步。步,走,皆行动。

《淮南子·人间训》:“夫走者,人之所以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为迟也。”

事物运动之划分为步伐,事物之步伐组成为运动。

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蛰川,君子以厚德载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一生水》解读(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