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晚清70年》若干观点的质疑和解读

2023-07-13 12:52 作者:现察者  | 我要投稿

唐德刚先生身为学贯中西的大家,虽已故去,但硕望犹存。其名作《晚清70年》见解独到,观点新颖,令人读来受益良多。但鄙人对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颇有些疑惑,故将其列表出来,略言鄙见,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雅正。

第一,先生认为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子,其原文是“吕不韦这个个体户竟然打入秦皇的宫廷里去,自己做了相国,儿子做了始皇帝。”对于秦始皇的身世,史书早有明确记载,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但秦始皇是否为吕不韦之子,此事尚无定论,岂能轻下结论?写史之人,当以客观真实为第一要务,容不得半分隐恶虚美。而史学家刘知几就曾提出“史学三才”,分别是“史才、史学、史识。”其中他又最为推崇“史识,”也就是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因此,鄙人认为先生对于存疑之事不应当用如此肯定之口吻叙述,以免误导读者。

第二,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无地主造反的史例,其原文是“中国历史上无地主造反的史例,这群面团团的富家翁,向不妨害公安。”这一说法是否太过绝对?但先生在书中对此观点并无论证。举几反例,比如西汉初年发动七国之乱的诸侯王们算不算地主呢?据《史记·荆燕世家》记载:“十二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地。”而刘濞正是七国之乱的头号罪犯。又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齐孝王十一年,吴王濞、楚王戊反,兴兵西,告诸侯曰‘将诛汉贼臣晁错以安宗庙’。”而这个“反”字可不可以理解成造反呢?接着往下看,靖难之役的朱棣算不算地主呢?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壬寅,燕王棣之国北平。”意思是北平是朱棣的封地。再接着往下看,清初叛乱的吴三桂算不算地主呢?据《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三月癸亥,定平西、靖南二藩兵制。”又有《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秋七月庚午,平西王吴三桂疏请撤藩。”所谓“藩”,为何意?在新华字典中,一指为篱笆,二指为屏障,三指为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言及于此,似乎结论呼之欲出。但鄙人还是感觉自身论据不足,因此又特地找来国学对于“造反”一词的解释:一指为夺取政权而发动叛乱或者是对压迫或剥削采取反抗行动:二指小孩儿淘气胡闹。而以上所提及的诸侯王或者是藩王,他们都拥有着大量的土地。因此,鄙人认为这些诸侯王或者是藩王所发动的叛乱可以算得上是地主造反。(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他认为唐德刚先生这个观点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而马克思所定义的“造反”就是阶级斗争,需要社会底层或被压迫阶级广泛参与,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争取自由、平等和权利。因此在马克思的定义下,中国古代的诸侯王之流的“造反,”只能算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赃不均,不能算是造反。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观点,但是从中国传统史学派的观点来看,只要是想推翻现有政权的行动,都可以算是“造反。”这是角度的不同,并无对错之分,只是该文原稿原为一比赛而作,因此不便多言,以免脱离文章主旨)

第三,先生认为刷牙这项卫生习惯是从西方传来的,其原文是“就以吾人现代生活中的刷牙为例吧!「刷牙」这项卫生习惯,是从西方传来的。”在1780年,英国人制造出了欧洲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牙刷,主要材料是骨柄和天然鬃毛。但我国在唐代就有现代意义上的牙刷了,怎么到头来,刷牙这项卫生习惯反倒从西方传来了?简直是谬论!在1953年,内蒙古的辽代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墓中就发现了两把骨质牙刷柄,跟洗漱用具摆放在一起。据2002年西安唐长安城太平坊遗址考古发现,在一灰坑中出土骨刷1件,刷头、刷柄均有残损,刷头有双排毛孔,刷柄为扁圆锥体,残长13.7厘米。又有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十三》记载:“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观复丹室;······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杨将领药铺······可知矣。”实物和史料具有,鄙人实在想不明白先生为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竟将刷牙这项卫生习惯说成是从西方传来,误导读者。

第四,先生认为西周姬姓王室乃蒙古族也,其原文是“我国在西周时代所形成的封建制便是那个蒙古族中,武力较强、人口较多的姬姓部落以武力强加于其他落后部落的结果。”《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又有《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是为帝喾。妃姜嫄,感巨人迹生子,取名曰弃。尧以为大农,命其官曰后稷,姓之曰姬。姬者,姓也,人本乎祖之义也。弃为后稷,有功,尧封之为农官之职。”虽然周人的始祖姬弃出生颇为传奇,但从古籍上来看,姬弃乃黄帝玄孙。另外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人文始祖——黄帝》一文中,沈长云教授也提到:“周人的祖先一定是黄帝。”对于这一结论,沈教授给出了两个论据,一个是先秦时期可信度较高的《国语》对于黄帝姬姓的记载符合“因生而得姓”的原则,并且所有的中原著名氏族,只有周人姓姬。另一个就是榆林神木高家堡石峁古城遗址发现。对于该遗址,沈教授在文中有介绍到:“······就是黄帝和周人,文献记载他们都起源于陕北。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榆林不远的神木高家堡发现了巨大的古城遗址,时代与黄帝所处的年代相当。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石峁古城当作黄帝部族活动的居址,并且是黄帝部族活动的中心。从石峁古城的规模来看,黄帝部族当时非常兴盛。······同时期的中原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古城。黄帝和黄帝族当年就应当活动在这一带,也就是今天陕北榆林和延安地区。”但黄帝血统又源自何处?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前会长、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徐中舒先生就曾提出周人起源于白狄的观点。他列出了诸多证据,其中之一就是在先秦时期记载古帝王和诸侯世系的专书——《世本》一书中明确记载了周先公的世系,而这个世系中的名字完全不像华夏族的名字,而多像戎狄族人的名字,例如庆节、皇仆、差弗、伪榆、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公组绀诸。(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依据不是很充分,因为周人有过迁徙,而上述所列的名字也只是在姬弃的十五世孙姬刘之后才出现的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而姬不窋是姬弃的九世孙所以出现名字不像华夏族这种现象,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异族通婚、民族交融的结果,并不能有力的说明周人并非华夏族。)《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记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而白犬就是白狄,这说明黄帝就是白狄族的祖先。而其他古书也印证了《山海经》的说法,例如汉王符的《潜夫论》有载:“隗姓赤狄,姬姓白狄······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另外,根据2021年2月22日国内外学者联名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一文,他们利用古DNA数据检验了东亚地区农业和语言共扩散理论,证实了汉藏同源等结论,同时研究认为百濮民族有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后来又发展到了甘肃、青海、陕西一带,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其中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和原来的矮黑人融合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由于华夏族在渭河流域发明了农业,人口迅速增加,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华夏族从渭河流域发展到了黄河下游,秦汉时期又大规模进入了长江流域,发展成为了汉族。而这个观点跟古籍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相互佐证,因此可信度很高。而蒙古族出自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室韦一系,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今下属呼伦贝尔市。所以周人和蒙古人完全就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族群,周人又怎么会来自蒙古族呢?(不知道先生是不是想说周人像蒙古族一样富有侵略性,所以把周人说成是蒙古族,当然这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拙见,唯我一家之言,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对《晚清70年》若干观点的质疑和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