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皇帝,酷爱斗蛐蛐,但他绝对是个明君!
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备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13岁被立为皇太孙,朱棣不但为他挑选良师,还不忘言传身教,出征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带兵打仗,经过农家都带他去看看,让他以后做个体恤百姓的明君。朱棣的教诲对朱瞻基的帝王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瞻基在政治和文化上成就很高,重用贤臣,最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在位期间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速。史学家们称之“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朱瞻基性格宽仁,以仁政著称。对于意图不轨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燧,他都力排众议予以保全。对于废后胡氏,一直以皇后的用度供养在后宫。

朱瞻基在位期间重视农业,以安民、爱民为本,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就是朱瞻基的内心写照。出外巡查经过农田时,他都要去看看庄稼的生长状况,心情好的时候自己还要亲自去犁田,告诫官员百姓劳苦,要惜之爱之。瞻基在政治方面,重视了内阁制度,在增加办事效率,对宦官进行正式教育,但是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宦官干政埋下了祸根。

明宣宗所谓治理功绩堪比文景,其实是他的治理风格堪比文景,他所做的也不过就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不给民众太多经济负担。这其实对民众是一件好事,尽管像朱棣那样北伐蒙古、南征越南、七下西洋在历史书上看着很爽,但是对民众的负担是很重的,这就造成了朱棣统治时期农民起义就没有断过。明朝的财政也一直在崩溃的边缘。

要不是他的儿子和孙子采用了与民休息适当收缩的政策,停掉了在越南的征伐和对北方的进攻,停止了下西洋的举动,明朝的财政可能早就崩溃了。正是明宣宗给明朝的老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他们稳定明朝的社会和经济,让老百姓能过几天安稳日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政治上他也基本上放权,不像他的祖父朱棣和曾祖父朱元璋那样事事亲力亲为。朱元璋和朱棣事事亲力亲为确实非常厉害,精力充沛,简直是劳模,但是一般的皇帝就像明宣宗这样,好逸恶劳,是不大愿意亲力亲为处理一切事务的,适当把权力下放给大臣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也能保证自己有一定的闲暇时间用来玩,又能保证决策不因自己过度疲惫而造成问题。毕竟大多数皇帝都做不到亲力亲为,那么从制度上大臣参与决策,又保证最后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是很高明的做法,明宣宗这一点做得很不错。

宣德五年,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就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壮大国威,不久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朱瞻基不满于许多达官显贵不问国事,沉迷酒色,当时妓女遍天下,于是朱瞻基下令扫黄,严肃法纪。只是他没有想到他死后,被压制的酒色之风反弹,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后来的发展偏离了预期,不是他能控制的。

皇帝都有一些个人爱好,有些皇帝能让自己的个人爱好不至于影响国家就很好,明宣宗的爱好就是玩蟋蟀,并且也被后世文人比如蒲松龄之类的写文章讽刺,但是毕竟影响还是比较小,不像隋炀帝那样去扬州穷奢极欲,最后把自己的王朝玩完了。在这一点上明宣宗玩得还是比较克制的。他是守成之君,他要做的并非是开疆拓土,而是解决前人留下的积弊,让国家健康平稳的发展,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在这点上,明宣宗作为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