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设计②(物理部分——增强型核弹构型1)
ps:本人所在学校没有物理课,不懂核工程与核技术,本文仅做探讨、娱乐、聊天之用,如有不正请指出。放到现实有一定危险性,擅自模仿本文任意实验受到伤害后果自负。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枪式核弹和内爆型核弹的基本构型,如有朋友没看可移步至cv17351467。
随着冷战加剧,小当量核弹显然不被军方看上眼了,这时急需一种能够保持相当的威力的同时尽可能少用核装药的武器,增强型核弹应运而生。 谨在此把mk-2型枪式核弹“小男孩”和mk-3型内爆型核弹“胖子”归类于小当量核弹,因其核装药利用率奇低,性价比也相当低。同时还有难以制造,维护成本高等缺点,有些缺点如电池问题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军方研制了一种新核弹,代号“mk-4”
最初的增强型核弹
mk-4前身就是mk-3内爆式核弹,由其改进而来,外形从胖乎乎变为纺锤形,犹如一条鱼。下面是mk-3和mk-4的外形和内部构型
在mk-3型核弹核装药利用率低的问题,军方对装药部分做出了两大重要的改进: 1.
悬置弹芯
普通的内爆式核弹,其核装药和其外部的种子反射惰层之间是紧密贴合,毫无空隙的。
而mk-4型核弹则把弹芯用24枚铝合金钉连接悬挂在惰层中,让惰层与核装药留有一定的空隙,空隙的宽度约等于两厘米。
可以想象用锤子敲木板上的钉子:假如把锤子放在钉子上然后发力,不论你的力再怎么猛,也比不上让锤头与钉头之间留出一段空隙,然后猛然向下砸去的威力 所以,当核装药和惰层直接存在空隙时,外部炸药的爆轰波能够更快速的压缩核装药,核装药从亚临界质量到临界质量的时间也会缩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早期核弹提前点火的缺陷,从而使得更多原子核参与到链式反应中去,提高了威力。 2.
复合核装药
mk-4核弹的威力远大于mk-3,还得益于第二项改进——复合核装药。在mk-4的弹芯中,不仅有Pu-239,还有U-235。其中,
Pu-239放在内圈,内侧与中子源接触,U-235放在外圈,内侧与Pu-239接触,两者厚度相等,相加质量约等于胖子的裂变核装药。
当爆轰波抵达中心子源时,释放出的中子让Pu-239先发生裂变,然后带动U-235裂变,这样的快慢结合契合了核装药早期裂变反应的热力差异,使得利用率增大,威力提升。
在核装药的选择和使用上,mk-4型核弹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可以使用纯U-235弹芯和纯Pu-239弹芯,而不单单只能用复合弹芯。你可以放入常用的核装药,他都能炸,但复合弹芯的威力可以达到4万吨而假若你使用U-235弹芯,威力则只有2万吨。 在研制这种核弹时,引发过相关人员的讨论:mk-3型核弹的炸药是由32块炸药透镜组成的,那么可以在mk-4型核弹上使用60块炸药透镜,提升爆轰的精确度,从而助裂变反应一臂之力。后来提案被否决了,仍然让mk-4型核弹上运用了32块炸药透镜。因为,为了确保核弹存储时的安全,核装药都不会放在核弹内,而是和一部分惰层一起,呈一个圆柱体一样被分离出来放在别处。当决定要进行核轰炸时,而且得是飞机升空后,才允许飞行员钻进弹仓,把核装药塞进核弹里。在使用60个炸药透镜时,飞行员必须拆开4块炸药透镜才能把核装药从推体和惰层的洞里塞进去,而使用32块炸药透镜时,则只需要拆开一块,就可以放入核装药,这样大大减少了难度,缩减了时间,增加了安全性。但为了能在炸药上有所改革,军方决定从慢速炸药入手,研发了一种比用在mk-3上的慢速炸药“巴拉托”更加优良,能够聚焦能量的慢速炸药。 此外,这种核弹的构型在理论上已经可以使用更高一级的增强型核弹“助爆型核弹”的弹芯了。也因此,如果有人看,评论留个言,下篇我们来讨论助爆型核弹,别忘了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