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摘录5-第一章第二节之一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
黄易青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一版一印

第二节 同源词的声音关系
一、确定声音关系的主要根据和标椎
1.以汉语言文字、汉语文献中的上古音信息为依据
依据语言文字材料只能是传世和出土的先秦汉语文献:韵文、谐声、重文、假借、异文、读若等材料,及基本保留上古音条理的韵书、反切。
在上古音系框架基本确立后,上古同源词研究中,很大部分要利用谐声材料,把握意义关系和判定声音关系。
上古派生词是否已经独立往往是以谐声字的滋生为主要标记。
词的派生往往先于文字的孳乳,因为文字是第二性的,它的发展变化是受语言的发展变化推动的,是滞后于口头语言的。
2.以黄侃古音学理论和结论为基础确定标准
古音十九纽、二十八部及其古本音理论



3.以先秦实际发生的音变确定相近关系
先秦有古今,有方音,所以以一个不变的音系衡量诸多变化的情况,势必有参差,出现音近现象。虽如此,标准还是最基本的。
音近关系
(1)三十部的排列形式,反映韵部间的声音远近关系。
判断韵部之间声音远近,主要根据:
一、《诗经》等韵文材料中的合韵。这种合韵反映的是方音之异,同时也可以说是时代音变的结果或先声。
e.g.脂微、冬侵、侵蒸合韵
二、古今规律性音变的轨迹:古今音比较中反映出的一些公认的古今声音流变结论。
e.g.上古歌部一部分字到汉代流变为支部字
三、谐声系统反映出的韵部关系。
e.g.求字古在幽部,裘字在之部(《诗经·秦风·终南》梅裘哉为韵,《豳风·七月》狸裘为韵,《小雅·大东》裘试为韵)
四、经传异文。
e.g.《小雅·四牡》周道倭遲,《齐诗》作郁夷,《韩诗》作威夷。委、有、威声古不同部;遲、夷同部,但这个词又作委佗、委迤、委随等,佗、迤、随皆在歌部。
五、用字假借
e.g.《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即是“天部”
六、词语音变
e.g.《广雅·释言》“匪,彼也。”
韵的音近包括
1.旁转:韵尾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但韵的主要元音不同。
可能反映了《诗经》时代与更早时代的一些语音差别,或《诗经》时代的方音差异,在证据较为充足的情况下,也可视为音近。
e.g.收舌:歌——微——脂
收唇:谈——侵
收喉(阴、入、阳部较多):鱼——侯——宵——幽——之——支
2.对转(包括旁对转):韵的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同、方法不同。
阴阳入
e.g.歌月元、微物文、脂质真、鱼铎阳……
旁对转:旁转之后发生对转。
e.g.鞠和躳都是曲身,特点都是局曲,鞠在觉部,躳在冬部,二字是觉冬旁对 转。(若以冬配幽觉,则是对转)
3.通转:韵尾发音部位不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
历史音变对收尾音部类界限的突破。
e.g.宵与谈、幽与侵、歌与支、月与盍、耕与真
(2)前述十九纽是考古加审音的结果。它与现代通行声纽表(如王力三十三纽)的主要差别,在于舌齿音:章组与端组之分否,庄组与精组之分否。
通行的办法主张分开,是因为要与《切韵》照应。
以《切韵》音系的不同,上推上古音的不同,这是高本汉以来主流的做法。这种做法的一个前提是,以为古今音变的条件,就是全在字音结构本身。但这与先秦谐声材料的事实不合。
李方桂举以下声母系统为例:

“圈中的15个声母只在有介音j的三等韵前出现,别的19个声母可以在任何韵母前出现。在全体34个声母中几乎有半数的声母分配很特殊,很有限制,这使我们对于这15个声母发生疑问。”
李方桂的上古声母系统就没有章、庄两组。
在讨论同源词语音关系时,十九纽说与三十三纽说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只是在说明语音关系时,对于在《切韵》音系中反映出的时地音变,
十九纽说是先在先秦早期音系的层面,从古本音的角度对后来发生的历史音变予以解释,说明它们本来是同一的;
三十三纽说是在先秦后期音系的层面,对同源语音差异予以解释。
从发生学上来考虑,用十九纽说更为合理,因为同源的大量派生时代应当是在先秦早期,当时的古声纽是十九纽的系统。
声纽之间的音近只有:旁纽。
同一发音部位的声纽为旁纽:……
4.古音标准的掌握
音近,最根本的要求是不能跨越以发音部位为限的声韵部类。
我们在原则上只立旁纽、旁韵和对转,少数有旁对转。
同源词之间的声音发生部类之间的转移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主要在:
1.同源词自身:
同源词很多是异时异地产生的。新词刚派生时声音就与某些同族词不同。
2.现在通行用以衡量同源词的声韵体系:
它是相对笼统的音系,没反映先秦方音差异,没区别上古的不同时代。
3.以帮助推定上古音的中古音(主要指反切上字):
现在根据中古的反切上字,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的语音,以反切时代声母的音读为标准衡量上古的声母关系,……用此标准衡量出的“音转”,与其说是上古同源词的音转,毋宁说是上古到中古的声音发生演变。
“音转”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随处可以出现的必然,它只能是在证明意义确有关系后用来说明声音关系,而不能作为弥缝那些因实非同源而存在的语音差异的借口。
而且,“音转”的轨迹要与历史音变的规律一致,得到音理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