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孤独”患者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今日份食堂早餐,在单位的食堂遇见了同样下来吃饭的同事A。自然而然地两人坐在了一起,风卷残云“扫荡”的同时,也聊起了新近入职的同事B。

A:“刚来单位的B你最近和他打过交道嘛?”
我:“业务上交集不是很多,接触的不深,怎么啦?”
A:“没什么,就是问问,感觉他这个人有点怪。”
我不由得好奇了起来,刨根问底的问道:“哪里怪了?他到底哪里惹到你了?”
A略带不满的回复:“B来单位也有一个星期了,期间叫他中午一起吃饭也不来,感情真把自己当领导了。不把我们当一回事,这种人一点都不合群,迟早要被大家孤立”
说完,他还好心提醒了我一句:“你离他远点,不然把你和他归为一类人,同事都不搭理你了。”
我知道A是好心,为了不拂他的好意,我安慰他道:“谢谢提醒,我知道了,我会注意的。”
虽然这只是早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却引深出了一个问题,一定要为了合群而广交朋友,显得自己不特殊嘛?
我认为,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认识多少人、交了多少朋友,而在于内心世界的富足。

哥白尼,曾在临终出版了不朽名著《天球运行论》,是西方近代早期 “日心说” 的重要复兴者,但在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地心说”流行的时代,他无疑是一个异类。
但他的信仰很真诚,没有因为遭到了波兰教会的迫害而屈服。最终事实胜于雄辩,“日心说”更正了后人的宇宙观,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主角为著名的居里夫人,因对放射性研究和发现元素钋和镭两获诺贝尔奖。

小时候有次在做功课时,她的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玩游戏。但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悄悄地在她身后搭起几张凳子,但是直到居里夫人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历史上这样“孤僻”的名人数不胜数,他们都有
一个显著的特征,醉心于知识的渴望,真理的追求,不管外界有何影响,世人如何看待自己,仍坚持自己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
我不能武断的和大家说都应该如哥白尼、居里夫人一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路上与全世界“为敌”。但只要你认为自己正在做的是正确的事,内心世界丰盈满足,那少几个见面打招呼、浅尝辄止的“朋友”,又有何不可?
只要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不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在自我可以做主的范围内,请做自己认为对的、让自己感到满足的、是自己想追求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