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患与明朝内在问题

1.海防松懈。
元末明初,倭寇逐渐在我国沿海地区猖獗,他们不仅进行走私贸易,而且还不断劫掠沿海地区的商船,更有甚者,还会登上海岸抢劫沿海的百姓,在当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设置卫所、水寨,构筑海防系统,并且开始海禁,倭患得到遏制。但是在“土木堡事变”之后,明朝国力日益衰微,东南海防系统逐渐败坏,统治者多次整治也无济于事,最终使得嘉靖年间倭患肆虐东南沿海。《三编发明》这本书曾记载,明朝中后期,军营皆由太监管理,导致纨绔子弟也渐渐进入军营,军纪逐年涣散。而这时候又碰到北方蒙古谙达,小王子等各部开始侵犯边境,明世祖嘉靖把三分之二的兵力调往北方,导致东南沿海海防兵力不足。虽然孙继鲁等大臣极力劝阻嘉靖皇帝,但是也无济于事。在朱执案爆发后,明世祖嘉靖干脆撤掉了海防系统的都司和巡视卫所。《明通鉴》记载,明军甚至要借用民用渔船来抗击倭寇,而这时候的倭寇,不管是从战斗的武器,还是从战斗的策略,都已经十分先进。有的倭寇勾结沿海当地的奸民,让这些中国人从外国给他们购买更先进的船只。《筹海图编》记载:福建沿海奸民买舟于外洋,贴造重底度之而来,其船底能破浪,无畏横风。在《筹海图编》这本书里又记载了许多倭寇的一些作战阵型:比如蝴蝶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他皆武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有的日本兵还用长蛇阵,前耀百脚旗以次鱼贯而行,最强者为前锋。结果明军不敌倭寇,只能实施更加严酷的海禁。但是这时候的明朝,资本主义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许多沿海官民以与外国贸易为生,他们不听政府命令,甚至勾结倭寇,而明政府却疏于对他们进行管辖。

2.皇帝没有铲除包庇倭寇的贪官与奸商
十四、十五世纪正是全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资本主义萌芽更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法兰西、荷兰还有欧罗巴各国都十分需要明朝的丝织品、茶叶等;而明朝也需要欧洲国家的洋枪利炮来对付北边的蒙古各部落。虽然如此明朝还是更忌惮倭寇的来袭,所以只允许实行官船的交易。但是在隆庆开关之后,许多的商人可以随便进出,吸引了倭人和欧洲各国前来贸易,资本主义在明朝东南部迅速发展,许多的商人因为与外国做生意而成为当地的豪强,许多的官员也获得了很多外来的红利。而这时候的倭寇就依附于这些豪强与大官,这些豪强与官员成为他们的靠山。《明通鉴》记载了嘉靖年间的倭寇头子——闽人李光头和歙县人许栋,他们盘踞在荷兰人占领的双屿岛,主持掌管质物契券,权势之家做他们的庇护。他们还假借过河摆渡为名,修造双轨大船,运载违禁货物,将吏都不敢盘问。如果有人拖欠他们的货款,许栋等就引诱属下倭寇来进攻剽掠。拖欠货款的人如果禀报官府来捕杀驱逐倭寇,官府的人就会将进兵的日期泄露给徐栋等,许栋等倭寇就会在官府发兵前离去。就这样在贪官奸商的包庇下,倭寇越来越猖獗。而这时浙闽的海防败坏了很久了。战船哨传,仅存十分之一二,漳州、泉州巡监司的弓兵旧额2500余名,仅存百人。倭寇的抢劫常常得心应手,于是更加无所顾忌。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当地的贪官还有奸商充当倭寇的保护伞一起联合起来剥削百姓,而真正需要整治的正是这些“保护伞”。
明朝一直在打击和清剿倭寇,但却没有管理这些背后的保护伞。一开始,明世宗令朱执巡视东南沿海。朱执向明世宗禀报,希望明世宗严肃保甲,搜捕奸民。严厉惩治这些当包庇倭寇的有权势的家族,严肃弹劾这些与倭寇勾结的达官显贵。《明通鉴》中记载:朱执详述了明国是,正宪体,定纲纪,扼要害,除祸本,重断决这六条意见。语言多怀愤激,这使朝中与地方势力勾结的士大夫,还有东南沿海这些地方显贵们,开始忌惮朱执。不久巡抚陈九德等人弹劾朱执。嘉靖皇帝马上将朱执停了职。此后,大臣再也不敢提抗倭之事。而这些倭寇还有奸商奸臣们也越发肆无忌惮
后来随着倭寇越来越猖獗,逼得嘉靖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又设立了海防系统。命令汤克宽、王忬攻击倭寇,此后虽然抗倭事业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倭寇就像地鼠一样,永远除不净,他们不停的用游击战术,抢几座村庄就回到了海上。后来倭寇又不断的从荒郊野岛里涌出来,攻击明朝的军队。并且他们的粮食殷实,兵器充足,分明就是有外界势力对他们进行了援助,但是明朝军队却因为身处山林,粮食短缺,并且常年被倭寇围困,无法获得别省援助的军饷和粮饷,渐渐弹尽粮绝而节节败退。
戚继光的秘书戴冲霄又提出,福建边境贫民倚海为生,捕鱼贩盐乃其根本也,然利甚微。自上番船从取外国之利重十倍也,必愿为倭寇。——《筹海图编》。所以他认为不如直接把海禁政策执行彻底,这样倭寇也进不来,地方势力也无法援助他们。但是这个政策使福建在山里的居民无法得到粮食,因为福建山区的粮食主要从广东福建走海路运输。并且,明朝也会无法从欧洲国家得到先进的武器。最后落后于世界潮流。反正明朝出台的政策无论是从打击倭寇本身,还是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措施因为明朝内部的问题永远是治标而又无法治本,因为明朝没有出现一个明君去彻底铲除这些贪官与奸商。

3.朝廷内斗,上报失实
自嘉靖34年来,倭患越来越严重,明政府获得情报失实,并不知道大部分倭寇为中国人,所以明政府仍打着清剿外夷的旗号,向人民增加更多关税,这使更多贫苦的中国人加入倭寇行列。也让本来可以招抚的加入倭寇的中国人更加痛恨明朝。而嘉靖却任用不懂军事的赵文华,并且听取了赵文华提出的增田赋祭海神的错误策略。后来,赵文华又与严嵩一起把张经、汤克宽、杨继胜这些抗倭名将处死,使倭患更盛。赵文华在接受朝廷委任的同时,更加私自受贿,不理军政,把过失推给下属。下属巡抚又不知道怎么攻击倭寇,只能谎报军情,免遭处死,所以在皇帝耳边听见的是倭寇已经被消灭了。但是不久倭寇在东南屠杀军民还是被皇帝知道了,严嵩和赵文华辞去抗倭相关职务。新上任的胡宗宪明白东南的情况,马上招安汪直、徐海、陈东等汉人,并且任用戚继光等人。虽然戚继光、俞大猷的平倭战争有所成效,但是明朝晚期东林党与太监内斗不断,海防再次松懈,导致倭患仍在。
结束语:抗倭战争使明朝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打击,也暴露出了明朝内部问题的尖锐——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朝中大臣互相内斗,地方的达官显贵剥削人民,边防松弛。资本主义兴起时肯定会出现像倭寇一样的犯罪团伙,可统治者却不敢去正面面对,只能被迫反抗,甚至在抗倭战争结束后彻底闭关自守。这些失败的决策不仅导致倭寇难以根除,更使明朝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在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也出现了黑社会林立的动荡局面,但是新中国政府积极扫黑除恶,使整个国家走向更加稳定、繁荣、富强的道路。而明朝皇帝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根本原因不是倭寇和外国的阻挠,而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产生的皇帝权力滥用与官僚腐败,是明王朝的内部问题。
参考文献
1.《明通鉴》,清代夏燮,二一三七页,二一三八页,二一八五页,二一九三页,二二零页
2.《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发明》
3.《筹海图编》卷二,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