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中高士”是对薛宝钗的反讽吗?

2022-10-05 21:18 作者:尘光同学233  | 我要投稿

此文是关于宝钗的驳论文。提前声明,up主不是什么所谓的钗粉,本人反对以任何饭圈化的论调讨论名著。写这篇专栏也不是为了“洗白”薛宝钗,正所谓“清者自清”。做文本解读,特别是对人物方面的分析,应力求立足原文探究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过分的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测让人物形象跟着自己的想法跑。但总有某些人特别喜欢诋毁和歪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自诩“学术研究”的“网络民科”,这帮人自己脑子歪了也就罢了,偏要在网上糊弄和误导别人,因此本文也可以当做针对这些家伙的辟谣文章看待。

既然是辟谣的驳论文,那总得立个靶子,编者在网上随机抽了一篇文章(网上黑钗的文章太多了),如下:

到底何为“山中高士”

这位网民叫至真斋主的朋友,把山中高士言之凿凿地解释为“超脱世俗,与世无争,自由恬淡”,这样的解释貌似也符合我们日常对高士的看法,但对于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如此解释是脱离原本,甚至有揣着明白装糊涂之嫌。

《红楼梦》中“山中高士”一词出自于第五回宝玉听的曲子「终生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晶莹雪”没啥争议,“雪”谐音“薛”,就是指薛宝钗,与后文“寂寞林”相对应。那么“山中高士”一词是不是作者自己诌出来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其有来源典故。此曲出自于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而整首诗的主题是咏梅,全文如下: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中“雪满山中高士卧”也是有个名为“袁安卧雪”的典故。《后汉书·袁安传》载: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大意就是说,有一年洛阳大雪积地一丈多厚。洛阳令按户查看,发现人们已纷纷除雪外出乞食,唯有袁安门前没有行路足迹,以为袁安已冻饿而死,即令人除雪进屋,只见袁安已僵卧,便问袁安何以不外出乞讨,袁安解释:大雪天人人皆饿,不宜去打搅别人。

“袁安卧雪”反应的是主人公袁安品格的高洁,也因此称之为“高士”,所以跟所谓的“超脱世俗”是没啥关系的。且根据史料记载,袁安后面还做了高官(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袁绍家族被称为四世三公。而其中第一世就是袁安)如果按那位网民的解释,当了官的袁安岂不是名不副实?

南宋 夏珪 (款) 袁安卧雪图

纠正完作者对《红楼梦》中“高士”这个概念的误解后,我们做一套眼保健操之后再来看看还有哪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谬论:

宝钗房间的简朴是刻意装的吗?

这一段开头作者的表述就太过抽象了。薛宝钗的房子像“雪洞”,贾母看了心疼,让人去布置一番,这些都是原文里的内容,无须深究。但令我感到好奇的是,这些论据是如何推断出“宝钗房间是刻意为之,以显示她与世无争的姿态”这一结论的?作者的论证过程在哪里?含糊其辞的推论以至于我阅读这一段总是摸不着头脑,还得去琢磨作者论述的假设前提。

薛宝钗对自己的房间装饰到底是不是刻意为之呢?看原文。早在第七回,王夫人与薛姨妈等人谈话时,就提到过宝钗的作风:脂砚斋这里有句批语说“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看到了没?人家个性就是如此。

我猜可能又有人说了,“古怪”是贬义词,是脂砚斋对宝钗虚伪的批评。好,有一个谎掰一个,我们可以参考第三十七回宝钗作海棠诗这一情节的脂批:

珍重芳姿昼掩门,「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这里仅选取两段脂批,足以见脂砚斋对宝钗的赞美与肯定,此回宝钗诗中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也是对自己的写照,后文作螃蟹咏更见其是非分明,绝不是什么所谓的“虚伪之人”


可知宝钗房间的简朴不是装的,此宝钗本性使然。或者讲的更干脆一点,人家本来就是那个习惯和性格,何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妄自揣度?《红楼梦》的一个伟大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是多样的,丰富的,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此极富个性。曹公从不吝于对她们的赞美,也很难说她们孰好孰坏。关于薛宝钗个性形成的原因和行为动机可单独作为一个话题,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作者讲由于宝钗目的是为了选秀,有着明显的入世行为,因此不能算作高士。这一点上文已经反驳过了,不作赘述。

第三点,也是最令人无语的一点,作者居然认为“薛宝钗带有主动求婚性质的拿自己地金锁跟通灵宝玉比。”即便没有读过原著,我看电视剧也知道宝钗从来没有“主动地、带有求婚性质地”去跟宝玉说这俩是一对。详细内容在原著第八回,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回去品一品。不光人家没有大胆热情的追过宝玉,甚至处处回避。例如第28回中“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请问主动的求婚在哪里能看出来?还有“求婚”这个词用的真是。。嘶,一言难尽。

第四点,薛姨妈到处宣传金玉良姻?这……作者到底有没有点古代社会常识啊,大家闺秀的婚事怎么可能到处宣扬?薛姨妈真是反封建第一人哈。再者,宝玉的婚事外人是管不了的,只有贾政一个人说了算,王夫人和贾母顶多有点影响力,还没有决定权。薛姨妈到处宣传是为了炫耀他们家有块金吗?抛开这些常识性的问题不谈,回到原文,书里面什么时候提到过薛妈到处宣传金玉良缘的?如果有提过金和玉的事,那只有两处,一处是28回,就是刚刚引用的那段,宝钗心理的描写;一处是第三十四回薛蟠透露,除此之外,在前80回再无提过薛姨妈讲金玉配对。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回去细品原文。

第五点,作者对薛宝钗的评价是,“不道德的第三者插足”。咦,怎么有一种在看宅斗剧的感觉,真不知道这种评价是怎么得来的,宝黛是公布自己的恋情还是结婚了?薛宝钗是勾引人家了还是破坏宝黛关系了?首先,没有人不道德,其次,也没有所谓的第三者。总有人喜欢拿现在的伦理剧去套古典名著,拿自己浅薄的恋爱观去揣摩别人,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往往是不知所云的。

雨村说的对

啊,我们继续欣赏大作,不知作者在后文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槽点都快溢出屏幕之外了

玉色蝴蝶这一段,真的把什么叫胡编乱造解释的淋漓尽致。作者认为一双玉色蝴蝶指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象征。毕竟两个人名字中都有玉嘛。得了玉跟得了益似的(凤姐语)且不去批判他牵强附会与断章取义的解释,就先假如这个象征成立。那后文宝钗所谓的一路追杀就完全扯了,极力阻挠宝黛二人的婚姻?作者是不是单身久了,老是想着结婚是吧?(纯粹调侃,没有冒犯的意思)。老规矩,看原文:“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二人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道尽二玉连日事。况且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这里对宝钗的心理描写已经够详细了吧,不光没有极力阻挠宝黛交往,甚至主动回避。也能看出宝钗完全没有拆散宝黛爱情的动机,最起码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没提到过,证据不足,结论自然也不成立。

至于什么扑蝶追杀,我们再来看看对宝钗扑蝶的心理描写:“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顽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在这么平和的语境里,我是死活都读不出来有什么追杀,倒是作者脑补能力还挺不错(由衷的感叹)

作者还提到一个滴翠亭事件,这个已经老生常谈,不想再多讲。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链接看一看这篇文章。【分析“滴翠亭事件”-哔哩哔哩】 https://b23.tv/Vn4an0C

作者最终的结语令我无力吐槽。。。总之就是各种盖帽子、贴标签、树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靶子打倒,以及不知道从哪yy出来的结论。甚至还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只能说,作者生活经验看起来挺丰富哈(一笑)

高端学术就挺意外的。

哇,原来这是红学学术啊,现在学术门槛都这么低了吗?希望以后尘氏红学能后来居上吧!


对于名著人物的解读,Up主在这里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

一千万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万个哈姆雷特,这是多歧为贵,百家争鸣。

把“哈姆雷特”解读成“哈利波特”,就是不顾事实地搞阴谋论。

把《哈姆雷特》改成 《霸道总裁爱上我》,并用被改编的情节解读原情节人物,那是文化造假,恶意造谣!

希望各位朋友在阅读任何一部伟大的名著过程中都能始于原著,忠于原著,包容不同的想法,但也能辨别大是大非。共勉!


“山中高士”是对薛宝钗的反讽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