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简介

2020-03-02 00:04 作者:只想要退休金的猫  | 我要投稿

当770年休伯利安级舰队旗舰开始陆续服役时,帝国军开始增加了每支主战舰队的舰艇数量,从8000艘猛增到12000-15000艘,作为应对,同盟军也同样增加战舰数量。但令同盟军没想到的是,因休伯利安级舰体空间不足,无法安装大型舰队指挥管制系统,导致了即使经过改装指挥管制能力依旧不足,面对刚服役就落后的事实,同盟军只能紧急启动了新型舰队旗舰的开发工作,经过10年的研发建造,最终首舰于781年末服役,这就是埃阿斯级舰队旗舰。

生不逢时的休伯利安级

埃阿斯级在设计时就吸取了休伯利安级的经验教训,将舰队指挥管制能力放在了第一位,新设计的通讯和指挥管制设备使得埃阿斯单舰就拥有指挥30000艘各类舰艇的能力,而且还预留了升级空间。以应对可能的舰艇数量增加。在火力方面,除了首舰埃阿斯外,像帕特罗克洛斯这类标准型埃阿斯级,单纯的正面火力换算都有休伯利安级的125%。当然能源消耗也跟着激增,为此还得研发大型反应堆,而为了安装这些设备就必须要有巨大舰体空间,最终设计完成的埃阿斯级长1159米,宽72米,高358米(含天线)的庞然大物。光舰体长度就超过休伯利安248米,这是同盟军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千米级的战舰。

两代旗舰的长度对比

埃阿斯级的设计建造也延续了同盟军一贯的模块化思路,因此在不增加造船厂工作量就可以很方便的根据不同的设计进行建造。而同盟军不仅将埃阿斯作为战舰使用,还将其视为新设备或新技术的试验平台,使得每艘埃阿斯级的造型和性能都存在细微到显著的差异。而模块化设计也有利于战舰今后的升级改装工作,像早期型埃阿斯,比如佩加蒙和帕特罗克洛斯都经过数次的改装依旧维持一线级的性能。

埃阿斯的舰体大致可以分为舰首武器舱段,舰中指挥居住舱段和舰尾动力舱段。而这三个舱段又是由150个以上的模块组成的,因此在日常维护上要比帝国军的旗舰方便许多。而舰桥也一改休伯利安级暴露在外的设计,设置在了甲板下方10米的舰体内。出色的舰体设计使得想要正面击沉埃阿斯级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虽然亚空间跃迁航法已经完成实用化了,但是在进入和脱离亚空间时舰体还是会有很大的震动,难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加上同盟军有很多女兵,所以亚空间稳定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同盟军的舰体大多是细长型的,为了改善转向能力,大型战舰会在亚空间稳定器后面安装可动导流板,而埃阿斯则更进一步,将二者组合在一起,装备的是全可动稳定导流板。这长达150米的导流板给予了埃阿斯级出色的机动力,在回转性方面甚至比标准战舰更优秀。但因为结构过于复杂,所以下一代旗舰特利古拉夫并未采用该设计。

结构复杂的全可动稳定导流板

相较于1159米的舰长,埃阿斯级的舰宽只有72米,长宽比达到惊人的16:1,虽然细长的舰体有助于减小正面投影,降低被命中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增加护盾的强度,但是也造成侧面防御不足。以舰桥为例,虽然舰桥是深埋在舰体中,几乎不会被来自正面的火力击中,但是如果侧面位于舰桥的舰体被击中,损伤就很容易波及到舰桥,轻则设备受损,重则司令部全灭。事实上,除了少数几艘,大多数埃阿斯级被击沉的原因都是舰体侧面被击中,而舰桥位置被直接击中导致司令部先于战舰毁灭的也不在少数,像帕特罗克洛斯这种舰桥受波及导致司令部半毁的已经是幸运儿了。

列奥尼达斯的中弹位置在舰桥侧上方,10米的厚度也不足以抵御帝国军的火力
要是中弹位置再前一点,就没杨威利什么事了

埃阿斯级是型火力强大的战舰,但过分强调火力使得某些冲动的舰队司令会让旗舰出现在最前线,这样虽然能发挥最大的火力并提升友军的士气,但是也增加了旗舰中弹的可能性,就连帕拉梅德斯这种长射程型旗舰都有被导弹直接命中的记录,以至于缺席第六次伊谢尔伦要塞攻略战。在主炮火力上,同盟军选择了数量和射速,力求用高射速迅速过载帝国军战舰的护盾然后给予杀伤,这个战术在会战开始时阵列对射阶段比较有效,但在混战阶段则有些尴尬,1对1战斗时往往需要多轮射击才能过载帝国军战舰的护盾。

尽管多次齐射,但是双方都未能过载对方的护盾

一般一个常备舰队会配置一艘埃阿斯级作为旗舰,到有作战任务时会额外配置一艘警备舰队的埃阿斯级作为副司令的坐舰,万一出现旗舰受损或被击沉的状况,可以迅速接管指挥权。虽然很罕见,如果两艘埃阿斯级同时被击沉的情况下,同盟军还有被称为后备旗舰的战舰,或者干脆用编队领舰代替,这两种战舰都是用标准战舰改装的,以后讲到标准战舰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第八舰队的2艘埃阿斯级

最后附上埃阿斯级的系谱,这是根据最新设定制作的。

埃阿斯级的系谱


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简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