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译】外腹吸鳅属修订,以及一新属二新种的描述

2021-10-03 22:24 作者:Nectocotis  | 我要投稿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4463043_Hypergastromyzon_revisited_with_descriptions_of_a_new_genus_and_two_new_species_Teleostei_Gastromyzontidae

此专栏中出现的所有无中文正名物种中文名均为拟译,仅供娱乐,不可替代中文正名,感兴趣的也可以自己翻译

前言:

婆罗洲的激流环境中有无数的具强水流与石质底质的山溪与支流。一群分类上相差甚远的鱼类都适应了这种激流环境。例如:鮡科,纹胸鮡属(Glyptothorax)演化出扩大的胸鳍,以及胸部腹面的吸盘;鲤科的部分属(角墨头鱼Ceratogarra,墨头鱼Garra,准舌唇鱼Lobocheilos,副缨鱼Paracrossocheilus)演化出具有口唇盘(gular disc)的下口位口部,扩大的胸腹鳍,以及深叉的尾鳍。Kottelat(2020)提出了一个新属名以容纳两种亲流性鲤形目,(即Ceratogarra)并提供了有关口唇盘各结构的标准化术语。

爬鳅科与腹吸鳅科物种演化出发达的下口位口部与扩展的胸腹鳍构成吸附器官,由此得以同时呼吸,进食,以及附着在激流冲刷的底质上。为了在激流环境中提供更大的摩擦力,亲流性骨鳔系鱼类利用爪形突(unculi)这一单细胞结构构筑单细胞角质结构。爪形突在身体腹面较多,在亲流性物种的吸附结构表面尤其多,包括许多鲤形目与部分鲇形目物种各偶鳍最前鳍条腹面的加厚皮肤,以及鲤形目口唇盘上部分口部结构,鮡科的须,还有部分鮡科的胸部吸附器。

腹吸鳅科物种在整个鲤形目中拥有最多的胸腹鳍鳍条数。(最多可达29,一般为25)在部分物种中,极度扩展的腹鳍在身体中线处融合,与扩展的胸鳍和头部前缘一同构成吸附器官。至于婆罗洲的特有属,Tan(2006)修订了腹吸鳅属(Gastromyzon)与新腹吸鳅属,(Neogastromyzon)并描述了19个新种。(腹吸鳅15种,新腹吸鳅4种)虽然也提到了外腹吸鳅属,但由于缺乏新鲜标本,作者并没有进行后续研究。在所有婆罗洲特有腹吸鳅类群中,外腹吸鳅属是博物馆藏最少的属,

矮外腹吸鳅(H.humilis)仅2个标本(MZB 3480 [正模], CAS 49333)

真鳃外腹吸鳅(H.eubranchus)仅4个标本(BMNH 1984.11.15:1 [正模], BMNH 1984.11.15:2, BMNH 1984.11.15:3, CAS 55889)(Roberts,1989,1991)

外腹吸鳅属于1989年由Roberts发表,基于他于1976年在卡普阿斯河流域(Kapuas)采集的2个标本。他描述了矮外腹吸鳅,并指出此种不寻常的大量胸腹鳍鳍条,(与腹吸鳅属和新腹吸鳅属的共有特征)背腹极度扁平,以及较窄,简单的口部。(与腹吸鳅属,新腹吸鳅属不同,后二者具有宽大而特化的口部)Roberts提到了矮外腹吸鳅与中国的爬岩鳅属(Beaufortia)的相似性,但也提到了胸鳍位置的不同。他也涉及了该种口唇部与现属于爬鳅科的平鳍鳅属(Homaloptera)的相似性。

1991年,Roberts描述了真鳃外腹吸鳅,基于Joan Cramphorn在她1982年的内陆鱼类调查中于沙捞越省的巴当艾(Batang Ai)采集的4个标本。他记载新种与矮外腹吸鳅间的差别有:1.新种腹鳍融合不完全

2.新种鳃盖开口更大

3.新种的两个雄性标本中有颗粒化现象

他也提到了新种幼年个体标本与成年个体身体斑纹的区别,并修改了外腹吸鳅属的定义以容纳真鳃外腹吸鳅。

在Tan 2006年关于腹吸鳅属,新腹吸鳅属与外腹吸鳅属的研究中,他认为两种外腹吸鳅可能不是同源的,但由于新鲜标本缺乏,未能给出确凿证据。近些年,他由野外采集与观赏鱼贸易渠道获得了大量外腹吸鳅属标本,其中一些于2007年采自中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Tengah)卡廷安河(Katingan)上游,一些在2007~2011年间获得自观赏鱼贸易,还有一些于2018年采自中沙捞越。有了这些新材料,修订外腹吸鳅属,描述两个新种并建立一个新属安置真鳃外腹吸鳅成为可能。

材料&研究方法:

测量全部使用带表卡尺自鱼只左侧测量,头部结构的数据以HL的百分数形式表示,身体其他结构的数据以SL的百分数形式表示。可量信息沿用2006年作者的研究。

鱼只采集的方式包括手捞,手抛网,各种抄网,以及电鱼器。另有大量标本由观赏鱼贸易获得自野外。所有鱼只根据法条(NUS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RCULA: F018/09)进行安乐死并在福尔马林定型后保存在75%乙醇中。活体照则是用带微距镜头的DSLR相机在窄缸中拍摄的。标本上的颜色在实验室中利用翻拍架和配套相机记录。

分类学:

外腹吸鳅属检索表:

1.胸鳍起点位置位于眼中点正下方;皮质瓣膜2叶;下唇边缘完整平滑………………………………………2

---胸鳍起点位置位于眼后缘正下方;皮质          瓣膜3叶;下唇边缘中点处有一凹型裂口(分2叶)………………………………………三发外腹吸鳅,新种

2.腹面观下唇轻微向腹部方向弯曲;胸鳍鳍条25~26;腹面观肛门不可见(被腹鳍挡住)侧线鳞57~69(均值6)…………………………矮外腹吸鳅

3.腹面观下唇前缘有一缺口;胸鳍鳍条27~28;腹面观肛门可见;侧线鳞62~74(均值70)…………………………………………匿外腹吸鳅,新种

外腹吸鳅属(Hypergastromyzon Roberts, 1989 )

模式种:矮外腹吸鳅(Hypergastromyzon humilis Roberts, 1989)

Diagnosis(引自Roberts的原始描述):

腹吸鳅类鱼类,身体及头极度扁平,(背鳍基部处体高仅9.4~15.9%SL,尾柄高5.2~8.0%SL)胸腹鳍极度扩展(胸鳍条24~28,腹鳍条17~20)胸鳍起点位于眼下,腹鳍后部完全融合;口小,约1/3头宽,角质颌强烈弯曲;具三对极短的须,两对位于吻部,一对位于上颌;吻皮(rostral cap)除在吻须基部附近与上唇融合;下唇中沟侧后部发达,但在中前部被截断;吻部背面观圆形,侧面观极尖锐;鳃裂半月形,长度约等于眼径,位于胸鳍基部中点之上;无眼下沟(subopercular groove);腹侧胸鳍第一鳍条起点与头间有一深沟与鳍条后缘平行,在背部延伸至腹鳍基部;胸鳍基部背侧无鳞,皮质瓣膜起点紧贴胸鳍基部后缘,延伸至腹鳍第三鳍条;腹部无鳞;侧线鳞57~78;臀鳍基极短;(2.3–5.3% SL)臀鳍第一鳍条基部不分叉;脊椎数30~32;成体雄性胸鳍颗粒化程度低。

外腹吸鳅属分布限于婆罗洲南部,目前仅知西加里曼丹省的三发河与卡普阿斯河流域,以及中加里曼丹省的卡廷安河流域有分布。

作者的Diagnosis:

矮外腹吸鳅与其同属成员有如下区分特征:全属最低侧线鳞数(57~69,均值62)

较匿外腹吸鳅更少的胸鳍鳍条数(25~26,均值25)

最细尾柄高(5.2–6.8%SL,均值6.3)

最长尾柄长(6.2–8.1%SL,均值7.0)

最长背鳍基长(12.0–15.2%SL,均值13.7)

最长胸鳍长(40.3–42.5%SL,均值41.2)

最大眼径(4.8–5.9%SL,均值5.4)

腹面观下唇轻微向腹部方向弯曲。

描述:身体极度扁平,在胸鳍后缘处最宽且最高,侧线完整而明显,穿过身体中线至尾鳍基部。头扁平,背面观圆形,下口位。口简单,上下唇完整,无特化结构,腹面观下唇轻微向腹部方向弯曲,口宽约1/3头宽。具两对明显的短吻须,一对相对较长的上颌须,上下颌边缘均完整。口部两边具一对浅凹,下唇具小凸起,一直延伸至喉部。鼻孔大,约1/3眼径,在眼前。眼位于背部,眼中点位于胸鳍基部正上方。眼径小于鳃裂长。鳃裂月牙形,位于胸鳍6~7鳍条上方。头,前胸部背面均匀颗粒化,一直延伸至腹鳍前区。胸鳍扩展,形成扇形,鳍条25~26,后缘紧贴腹鳍基。腹鳍扩展,后缘完全融合,形成U形,腹鳍条19。肛门距腹鳍基距离小于距臀鳍基距离,腹面观不可见。胸腹鳍基部鳍条背侧均颗粒化,颗粒化区域约占鳍条总长一半。具皮质瓣膜,2叶,延伸至腹鳍6~7鳍条基部。臀鳍具一黑色条纹,小,三角形,紧贴状态下延伸至尾鳍基。尾鳍斜截型。背鳍小,三角形,起点位于腹鳍基前。检视的最大标本SL为34.8mm

脊椎数30~31。

活体颜色:头浅棕色,有大量深色斑;虹膜金色;鳃盖具金色色块;体背部浅棕色,有大量深色杂斑。背中线具8个鞍状斑。体中部具不明显的棕色网状斑,部分延伸至侧线下。侧线及腹部奶油色。背鳍具一条不明显的深色条纹,鳍条间膜透明。尾鳍基深色,尾鳍具2条深色条纹,位于前部1/2处与中点处,鳍条间膜透明。胸腹鳍金棕色,具2~3个黑色圆斑。胸鳍基部具深色边。皮质瓣膜具2深棕色斑,分别位于前部一半以及后缘。

液浸标本颜色大体一致,但亮色缺失。侧线白色或深棕色,可能与产地及保存状况有关。

性二型:生殖器乳突不可见。雄性胸腹鳍颗粒化更高,可延伸至2/3~3/4鳍条长度。基部颗粒最大,大小向远鳍端递减。

分布:矮外腹吸鳅仅见于卡普阿斯河的支流默拉维河,(Melawi)其自斯赫瓦纳山区(Schwaner)向西北方向流动,在新当(Sintang)汇入卡普阿斯河。

野外考察记录:矮外腹吸鳅生活在激流溪流中,野外观察到与其混居的鱼类有鲤科(Cyprinidae)的婆罗洲墨头鱼,(Garra borneensis),尖副穗唇鲃(Paracrossochilus acerus),以及结鱼属(Tor)的一个未定种;腹吸鳅科的优秀腹吸鳅(Gastromyzon praestans )与小鳞腹吸鳅(G.ridens),鮡科(Sisoridae)的大纹胸鮡(Glyptothorax major),刺鳅科(Mastacembelidae)的单色刺鳅(Mastacembelus unicolor)。


矮外腹吸鳅,液浸标本,♂

液浸标本胸鳍特写,示胸鳍颗粒化

活体,♀(存疑)

匿外腹吸鳅(Hypergastromyzon abditus),新种

Diagnosis:匿外腹吸鳅与同属成员有如下区分特征:

较多侧线鳞(62–74 ,均值71)

最多胸鳍鳍条(26~28,均值27)

较细长的尾柄高(5.8–7.4%SL,均值6.6)

较短尾柄长(4.3–7.4%SL,均值5.9)

较短背鳍基长(10.6–14.4%SL,均值12.2)

最短胸鳍长(37.2–40.9%SL,均值38.5)

最小眼径(3.6–5.3%SL,均值4.5

腹面观下唇前缘有一缺口

描述:身体极度扁平,在胸鳍后缘处最宽且最高,尾柄处最窄,侧线完整而明显,头扁平,背面观圆形,口简单,腹面观下唇前缘有一缺口,口宽约1/4头宽,具两对明显的短吻须,一对相对较长的上颌须,上下颌边缘均完整。口部两边具一对浅凹,下唇具小凸起,一直延伸至喉部。鼻孔大,约1/3眼径,位于眼前。鳃裂月牙形,位于胸鳍6~7鳍条上方。头,前胸部背面均匀颗粒化,一直延伸至腹鳍前区。胸鳍扩展,形成扇形,鳍条26~28,后缘紧贴腹鳍基。腹鳍扩展,后缘完全融合,形成U形,腹鳍条19~20。腹部无鳞,肛门距腹鳍基距离小于距臀鳍基距离,腹面观刚好可见。胸腹鳍基部鳍条背侧均颗粒化,颗粒化区域约占鳍条总长一半。具皮质瓣膜,2叶,延伸至腹鳍第6鳍条基部。臀鳍小,三角形,紧贴状态下延伸超过尾鳍基。尾鳍斜截型。背鳍小,三角形,起点位于腹鳍基前。检视最大个体SL为40.3mm。

脊椎数:31~32

活体颜色:头浅棕色,有量深色斑;瞳孔周有一金色环;鳃盖具金色色块;体背部浅棕色,有大量深色杂斑。背中线具8个鞍状斑。体中部具不明显的棕色网状斑,部分延伸至侧线下。侧线背侧腹侧均有明显的无斑区,侧线黑色,腹部奶油色。背鳍具一条不明显的深色条纹,鳍条间膜透明。尾鳍基深色,尾鳍具1条深色条纹,位于中点处,鳍条间膜透明。胸腹鳍前部2/3为棕黑色,具棕黄色边缘,胸鳍基部具深色杂斑。皮质瓣膜具3个深棕色斑,分别位于前缘,中点以及后缘。

液浸标本颜色大体一致,但亮色缺失。侧线浅棕色。

性二型:生殖器乳突不可见。雄性胸腹鳍颗粒化更高,延伸至鳍条全部。基部颗粒最大,大小向远鳍端递减。大个体雄性标本中尾柄腹侧也颗粒化。

分布:匿外腹吸鳅仅见于卡普阿斯河上游,自斯赫瓦纳山区(Schwaner)向西南方向流动,与矮外腹吸鳅产地相邻。

野外考察记录:野外观察到在模式产地(位于一个瀑布上游)与其混居的鱼类有鲤科的尖副穗唇鲃(Paracrossochilus acerus),结鱼属(Tor)的一个未定种(与上文同种),腹吸鳅科的裸腹腹吸鳅近似种(Gastromyzon cf. psiloetron);瀑布下游有鲤科的西氏四须鲃(Barbodes sealei),爬鳅科的巴迪克拟平鳍鳅(Pseudohomaloptera batek),鳢科(Channidae)的红尾鳢(Channa limbata)

词源学:拉丁文abditus,“隐藏的”,意指该种的身体斑纹伪装能力强,能够融入周遭环境。


匿外腹吸鳅,正模,♂
胸鳍特写,示其胸鳍颗粒化
新鲜尸体,♀
液浸标本,♀
活体,♂(存疑)

三发外腹吸鳅(Hypergastromyzon sambas),新种

Diagnosis:三发外腹吸鳅与同属成员有如下区分特征:

侧线鳞58~78,均值71

最粗尾柄高(6.2–8.0%SL,均值7.1)

最长尾柄长(3.2~6.4%SL,均值4.8)

下唇边缘中点处有一凹型裂口(分2叶)

较矮外腹吸鳅:

背鳍基长更短(10.4–13.6%SL,均值12.1)

胸鳍长更短(36.7–42.4%SL,均值39.1)

眼径更小(3.4–5.6%SL,均值4.6)

描述:

身体极度扁平,在胸鳍后缘处最宽且最高,尾柄处最窄,侧线完整而明显,头扁平,背面观圆形,口简单,轻微下弯,腹面观下唇前缘中点有一裂口(分2叶),口宽约1/3头宽,具两对明显的短吻须,一对相对较长的上颌须,上下颌边缘均完整。口部两边具一对浅凹,下唇中部具黑斑,无小凸起,一直延伸至喉部。鼻孔大,约1/3眼径,位于眼前。鳃裂月牙形,位于胸鳍6~7鳍条上方。头,前胸部背面均匀颗粒化,一直延伸至腹鳍前区。胸鳍扩展,形成扇形,鳍条24~25,后缘紧贴腹鳍基。腹鳍扩展,后缘完全融合,形成U形,腹鳍条17~19。腹部无鳞,肛门距腹鳍基距离小于距臀鳍基距离,腹面观不可见。胸腹鳍基部鳍条背侧均颗粒化,颗粒化区域约占鳍条总长一半。具皮质瓣膜,3叶,延伸至腹鳍第6鳍条基部。臀鳍小,三角形,紧贴状态下延伸超过尾鳍基。尾鳍斜截型。背鳍小,三角形,起点位于腹鳍基后。检视最大个体SL为33.9mm。

脊椎数:31~32

活体颜色:头浅棕色,有大量深色斑;瞳孔周有一金色环;鳃盖具金色色块;体背部浅棕色,有大量深色杂斑。背中线具至多8个鞍状斑。体中部具不明显的棕色网状斑,部分延伸至侧线下。侧线及腹部奶油色。背鳍具一条不明显的深色条纹,鳍条间膜透明。尾鳍基深色,尾鳍具2条深色条纹,位于前半部分及中点处,鳍条间膜透明。胸腹鳍前部2/3为棕黑色,具棕黄色边缘,具3个黑色圆斑。胸鳍基部浅色,具一模糊浅棕色圆斑。臀鳍具一棕色条纹。皮质瓣膜具模糊黑斑。

部分标本全身均被小黑点。

液浸标本颜色大体一致,但亮色缺失。侧线深棕色或黑色。

性二型:生殖器乳突不可见。雄性胸腹鳍颗粒化更高,延伸至2/3~3/4鳍条长度。基部颗粒最大,大小向远鳍端递减。怀孕雌性标本中卵可见于腹面,卵巢大小约2mm。

分布:三发外腹吸鳅仅见于三发河上游,为沿海地区的一条东流河,注入南海。

野外考察记录:该种在2006~2011年间时常混入自印尼采集的观赏鱼腹吸鳅中。距可靠消息称,这批鱼的产地正是三发河。腹吸鳅属是商业采集的主要目标,输入的种中包括 星斑腹吸鳅(G. stellatus),栉头腹吸鳅(G. ctenocephalus),黄鳍腹吸鳅近似种(G. cf. viriosus),偶见眼斑腹吸鳅(G. ocellatus)。

词源学:以产地三发河(Sambas River)命名。

三发外腹吸鳅,正模,♀
活体,示有小黑点的个体及雌性的卵

恩卡里亚鳅属(Engkaria),新属

Diagnosis:一种腹吸鳅类鱼类,身体与头较为宽而扁平,(背鳍基处体高8.4–10.6%SL,尾柄高5.2–8.0% SL),胸腹鳍极度扩展(胸鳍条24~28,腹鳍条(17~20)胸鳍起点位于眼下,腹鳍后部不完全融合;口小,约1/3头宽,角质颌强烈弯曲;

具四对极短的须,两对位于吻部,两对位于上颌;吻皮(rostral cap)除在吻须基部附近与上唇融合;下唇中沟侧后部发达,但在中前部被截断;吻部背面观圆形,侧面观极尖锐,鳃裂大,有棱角,自胸鳍基部中点上方延伸至胸鳍起点;无眼下沟;腹侧胸鳍第一鳍条起点与头间有一深沟与鳍条后缘平行,在背部延伸至腹鳍基部;胸鳍基部背侧无鳞,皮质瓣膜起点紧贴胸鳍基部后缘,延伸至腹鳍第三鳍条;腹部除两腹鳍之间未融合区域外无鳞;侧线鳞50~75;臀鳍基极短 (3.6–6.6% SL);臀鳍第一鳍条基部不分叉;脊椎数27~28;成年雄性胸鳍前5~6鳍条强烈颗粒化;鳃盖亚缘(opercle submargin)上具多条颗粒化嵴。部分嵴相连构成长达三十个结节的线。

恩卡里亚鳅与婆罗洲的各属其他吸鳅有如下区分特征:口宽小(1/3~1/4头宽),与外腹吸鳅属,副平鳍鳅属(Parhomaloptera)相同,其他属(腹吸鳅属,新腹吸鳅属,鲶鳅属Glaniopsis,卡提巴斯鳅属Katibasia,原吸鳅属Protomyzon)口宽较宽。

腹鳍不完全融合,与完全融合的(腹吸鳅,外腹吸鳅,新腹吸鳅)和完全分离的(鲶鳅,卡提巴斯鳅,副平鳍鳅,原吸鳅)均不同。

极度扩展的胸腹鳍重叠,构成吸附器官,与腹吸鳅,外腹吸鳅,新腹吸鳅相同。

恩卡里亚鳅与外腹吸鳅有如下区分特征:

鳃裂大,有棱角,前缘位于胸鳍起点

脊椎数更少

吻须较上颌须更长

胸鳍鳍条更多

鳞片更侧扁(10.1.10–11)

身体更厚(肛门处体高11.2~13.1%SL,尾柄高7.8–8.5% SL)

胸鳍更短(33.4–38.3% SL)

眼更小(眼径2.9–4.4% SL)

该属仅见于婆罗洲西部,中沙捞越鲁巴河(Lupar)的支流恩卡里亚河(Engkari),目前为单型种。

词源学:以产地恩卡里亚河(Engkari)命名。

模式种:Hypergastromyzon eubranchus Roberts, 1991

真鳃恩卡里亚鳅(Engkaria eubranchus Roberts, 1991)

Diagnosis:见上文。

描述:身体扁平,在胸鳍后缘处最宽且最高,侧线完整而明显,穿过身体中线至尾鳍基部。头扁平,背面观为一具棱角的楔形,下口位。

口简单,为一微下弯的弧形,口宽约1/4头宽。具2对较细长的吻须,1对较短的上颌须,上下颌边缘完整。口部两边具一对深凹,延伸至喉部。鼻孔大,约1/3眼径,位于眼前。眼位于背部,在胸鳍起点之前,眼径小于鳃裂长一半。鳃裂具棱角,起点位于胸鳍第五鳍条上方。前胸部背面均匀颗粒化,一直延伸至腹鳍前区。胸鳍扩展,形成扇形,鳍条21~25,后缘紧贴腹鳍基。腹鳍扩展,后缘不完全融合,形成U形,腹鳍条17~19。腹部除两腹鳍之间未融合区域外无鳞。肛门距腹鳍基距离小于距臀鳍基距离,腹面观不可见。胸鳍第5~6鳍条有大量细小颗粒,其余鳍条颗粒较大,排成一列。腹鳍近体端约2/3区域颗粒化,皮质瓣膜2叶延伸至腹鳍第8鳍条。臀鳍小,三角形,紧贴状态下延伸超过尾鳍基。尾鳍宽,微凹。背鳍小,三角形。背鳍基在腹鳍起点之前。检视最大个体SL为41.1mm。

脊椎数:27~28

活体颜色:头浅棕色,有深色网状斑纹;瞳孔周有一金色环;体背部浅棕色,有6~7个鞍状斑。延伸至体中部。体中部及侧线有大量金色点,体下部有深色杂斑。腹侧奶油色,腹部有金色区域。尾柄具2条黑色条纹,延伸至腹侧。背鳍2条黑条纹,鳍间膜透明。尾鳍基中部黑色,上下部白色。尾鳍具2条黑色条纹,边缘红色且清晰。鳍间膜透明。臀鳍远端1条黑色条纹,鳍间膜透明。胸腹鳍浅棕色,有3~4条等距黑色条纹,胸鳍基棕色,也有与鳍上对应的斑纹。皮质瓣膜有2黑斑。

液浸标本液浸标本颜色大体一致,但亮色缺失。黑色褪至灰色。(因为粘膜)

Roberts(1991)提到了成体和幼体斑纹不同这一点(基于SL为16.8mm的标本BMNH 1984.11.15:3),但他没有给出详细说明。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了该标本的照片及X光片资料。(https://data.nhm.ac.uk/object/

efbf1c6d-d51e-4903-8c21-70dd1fbc4038/1620259200000)

幼年个体缺乏成体的黑色杂斑,而是长有黑色的纵纹。背部颜色更浅,腹部无金斑。至于新腹吸鳅和腹吸鳅属的幼成体斑纹区别,在作者2006年的文章中已经描述。

性二型:生殖器乳突不可见。雄性胸鳍颗粒化极高,较小的颗粒延伸至2/3~3/4鳍条长度,剩余的胸鳍及腹鳍颗粒更大,眶下区及鳃盖也具有颗粒化嵴和颗粒。雌雄个体头型不同,雌性更圆,雄性更尖。成体雌性较粗壮。

分布:真鳃恩卡里亚鳅仅见于恩卡里亚河(Engkari),其注入属于鲁巴河水系的巴坦艾水库。

野外考察记录:

野外观察到与其同产地的鱼类有鲤科的班氏倒刺鲃(Barbodes banksi),科氏高体鲃(Barbonymus collingwoodii),双斑裂峡鲃(Hampala bimaculata),粒吻准舌唇鱼近似种(Lobocheilos cf. erinaceus),卵形准舌唇鱼(L.ovalis),沙捞越纹唇鱼(Osteochilus sarawakensis),瓦氏纹唇鱼(O.waandersii),野结鱼(Tor tambra),似野结鱼(T.tambroides);鿕科(Danionidae)的条纹波鱼(Rasbora fasciata);鳅科(Cobitidae)的椒潘鳅(Pangio piperata),条鳅科(Nemacheilidae)的巴布亚条鳅(Nemacheilus kapuasensis);爬鳅科的韦氏类平鳍鳅(Homalopteroides weberi);腹吸鳅科的大鳞腹吸鳅(Gastromyzon megalepis),星斑腹吸鳅(G. stellatus),陈氏新腹吸鳅(Neogastromyzon chini),小口似平鳍鳅;鲿科(Bagridae)的邦加半鲿(Hemibagrus bongan,),强体半鲿(H.fortis),花鳍鮠(Leiocassis poecilopterus);鮡科的大纹胸鮡;胡鲶科的马来亚胡鲶(Clarias planiceps);刺鳅科的环带吻棘鳅(Macrognathus circumcinctus),单色刺鳅;鳢科的带鳢(Channa lucius)。

在采集该种的过程中仅在溪流干流的浅滩区进行了采集,2018年九月采集的个体中没有幼体,SL29.5–41.1 mm 。

文章中叙述的性二型并未经过野外观察,因为鱼只被捕捉时多数都有保护色,难以观察。Cramphorn (1982)调查时仅在三个采点发现了该种,而同产地腹吸鳅属的数量极多。

真鳃恩卡里亚鳅,活体,♂

液浸标本,♂

头部特写,示两性头形差异,上♂下♀

讨论:

腹吸鳅,新腹吸鳅,外腹吸鳅及恩卡里亚鳅属的腹鳍融合情况比较相似。倒数5~6条鳍条的皮肤与腹部融合。在腹吸鳅,外腹吸鳅和新腹吸鳅中,腹鳍最后的鳍条末端由于鳍间膜缩小,完全融合在一起,而恩卡里亚鳅属的此位置没有融合,两边的腹鳍甚至可能重叠。它的皮肤融合区域也更大,且具鳞。

不完全融合的腹鳍

恩卡里亚鳅属与腹吸鳅属(栉头腹吸鳅)和新腹吸鳅(陈氏新腹吸鳅)的性二型特征类似,雄性的眶下区,鳃盖及胸鳍基部都重度颗粒化,而外腹吸鳅属雄性仅表现为胸鳍背面,胸鳍基和鳃盖颗粒化程度较雌性略高。

栉头腹吸鳅
陈氏新腹吸鳅

恩卡里亚鳅属鳃盖亚缘(opercle submargin)上具多条颗粒化嵴。部分嵴相连构成长达三十个结节的线,此为该属独有特征。

关于胸鳍背面的颗粒化,腹吸鳅,新腹吸鳅和恩卡里亚鳅属的成体雄性前5~6鳍条覆盖非常细密的小颗粒,较后部鳍条的颗粒更大,连成一线。而外腹吸鳅属的颗粒大,沿鳍条连成一线。

恩卡里亚鳅属的臀鳍第一鳍条在基部分叉,与腹吸鳅,新腹吸鳅相同,而外腹吸鳅鳍条不分叉。

从上至下分别为矮外腹吸鳅,真鳃恩卡里亚鳅,栉头腹吸鳅,陈氏新腹吸鳅

关于外腹吸鳅属和恩卡里亚鳅属的分子研究尚未开展,但应当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么紧密。

【译】外腹吸鳅属修订,以及一新属二新种的描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