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务员考试一次上岸真的很难吗?—学姐经验分享

2020-12-14 14:50 作者:申论克星王长明  | 我要投稿

是否能一次上岸?不是看你考了多少次,而是看你到底倾注了多少心血?

这是一篇有两次公考经历,最终成功上岸的老学姐亲手写下的上岸经验贴。

(并非天赋型选手,只有以勤补拙。如果你有需要,请往下看,希望能对正在备考中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1-失败】

说是两次,但第一次参加完全是侥幸心理作祟,公告出来后跟着朋友凑个热闹报了个市级岗位(我报名的目的不是为了上岸,而是为了吓唬别人。


报名成功之后便想着要不复习一下吧,万一踩了狗屎运,一不小心就上岸了呢?然后在网上买了真题开始刷行测,当时想的太简单,完全就是为了答案而做题,有时候一道题压根没有弄明白但是曚对了也就放过去了,心里还美滋滋地窃喜一下:这要是在考场上,这分不就拿到手了吗?申论那块,仗着自己是文科生完全没有复习,总觉得凭借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功底也差不到哪里去,结果啪啪打脸,连题都没做完。

这次的惨败也让我明白了,公考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凡是去考试的人都不是软柿子(如果你实力过过过硬,当我瞎说),幸运之神也许存在,但不会眷顾到我。


【2-认真思量,重新开始】

但换个角度来讲,这也并非一件坏事。去了考场感受了一次之后,我的心态完全转变了。考场上压抑的氛围以及每个考生眼睛里的拼劲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充斥在空气里的竞争感。

回来之后我重新认真地思考了我到底要不要走上公考这条路,能不能抵住身边的压力(毕竟没有收入还要花钱报班,万一考不上心理压力会很大)?能不能坚持下来?

[开始之前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它就相当于一个信念,当你有了这个信念之后,就会有非常坚定的步伐和极强的目标感,有些同学复习着复习着就半途而废了,很大原因就是没有考虑清楚,公考对自己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思考好了之后,我认真地开启了我的公考之路。

说实话,我并不是什么大神。可能在之前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成绩一直还不错让我有了迷之优越感,但是公考这条道路上,这些优越感会全无,因为国家已经帮你筛选掉了那批让你产生优越感的人,凡是走上公考这条路的人都不差,你的竞争对手和你平级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来的优越感可言?所有的一切,必须打碎了重来。



【3-复习之路之申论】

当真正接触行测和申论的时候,我也是非常的迷茫,想想自己第一次真的是无知所以无畏。

庆幸的是,我从一开始是报了班的,跟着老师迅速入了门。过程中也是完全跟着老师的节奏,在老师讲课之前预习,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很快便对考题轻车熟路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报班这个完全是针对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你已经对公考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较强的自律性,笔试阶段完全可以自己备考;但如果一时半会入不了门,也没有一个整体的学习规划,对自己要求也不严格,报个班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管怎样,都要用一颗低调且虔诚的心去对待学习。

很多人在备考的时候有一个既定印象就是学好行测好上分,一遍一遍地刷,而申论只要到了考场上上发挥好照样能考高分,但真正能在考场上答70+的又有几个人呢?

这也是大多数人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行测复习确实要刷大量的题,但申论又何尝不是呢?只有在一遍遍地看课程做题的过程中才能一次次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就像看电影一样,第一遍看可能只是看个大概剧情,但后来你每刷一遍就会发现前一次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感悟也会不一样。

像我第一次参加国考的时候只听了一遍网课,申论拿到了66分,省考的时候多听了几遍,就领悟到了很多。


所以今天我先来说说申论,因为行刷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很多人都能达到那个水平,而且很容易进入瓶颈期,但申论你一开始的复习方向和方法错了,就像陷入了一坛泥浆,怎么都出不来了。

它是那种觉得很简单但又不知道如何下笔的窘境。

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段资料都能读的懂,就是拿不了高分。


因此,申论学习就容易走两个极端。

第一,照搬材料不加整理和思考;

第二,脱离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来作答。

这两个都会导致得分率比较低。

申论的入门老师是非常重要的,选对了老师,一定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在这里,我不得不给长明老师点一个大大的赞。他的“申论命题61词破解法”对命题词汇的深度剖析和申论大纲每一句话的解读,都能在具体复习的过程中让我们有一种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

什么时候该遵循材料原词,什么时候该自己提炼,都是命题人早早规定好的,它在命题词汇里就规定了我们要按照什么样的要求作答。

一开始我们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搬材料,也不管什么分条、分类、有逻辑性、条理清晰之类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小条答案。

概述和简述、概括和归纳不都是一样的意思吗?

但长明老师会带我们认真地学习理论知识,剖析每一个命题词汇背后隐藏的要求,然后帮我们批改答案,指出不对的地方在哪,再进行真题讲解以及发放练习题库。


例如:
但凡要求中有“条理”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是命题人要求我们的答案必须有时间或者空间上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分条罗列。

“概括”和“归纳”也并不一样。

“概括”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总括。
那就意味着每一个事物并不是答案,它们的共同点才是答案,往往是两个事物的上一级概念。比如“农业”和“工业”的共同点就是经济,“经济”才是答案。

“归纳”指的是归拢并使有条理,更强调归拢。
比如我们找好了6个小点,1、2讲了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就可以把它俩归拢为一个大条。


因此,两个一样的题目用了不同的命题词汇,它的答案也就不同了。

【我的笔记】


在具体的申论练习过程中,其实才是磨炼我们意志和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候,真题至少做三遍以上,反复修改和重写,反复去总结自己的思路,去再归纳方法,申论真题就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反复修改过的题目】



【4-复习之路之行测】

在行测的学习当中,第一个误区就是为了做题而做题,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答案去做题,这样子是没有学习效果的(参考我第一次的惨败经历)。考场上能曚到70+的概率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你会分数就高,不会分数就低,而会与不会都是你平时学习成果的一次大检验。

第二,就是死记死做,行测归根到底还是在考一个人的思维,一定要灵活多变去思考问题,国考行测120分钟要做130道题,平均到一道题上都不足1分钟,所以按照以前学生时期做题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行测考场上很少有人能自信地说我把每道题都算了一遍,因为它压根就不是让你把每道题都作对的。

所以,掌握一些做题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

201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2060个,比上年末增加384个,其中乡镇文化站34343个,增加242个。201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数量同比约增长了()
A.8% B. 3 %
C.0.9% D.0.4%

常规做法:

代入增长率计算公式:

分析做法:


故正确选项为C。


行测的难度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难,如果不限时间,很多人都能做到80分以上,但为什么每年成绩公布超过70分就已经很不错了,就是因为它限时间。那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高分的秘籍,就是确保自己会的一分都不落地拿在手里,尽可能地去达到自己理想的分数。

所以我的建议是,并不一定要把每一个模块都扎实复习,而要着重抓住三大模块。言语理解、逻辑推理和资料分析,这三个模块的正确率如果能达到80%左右甚至以上,那么在这门考试当中就可以保证行测的成绩不会拖后腿了。

数学和常识其实往往是用来锦上添花的。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数学大神,那恭喜你,你就比别人多拿了一个模块的分数,因为数学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黑洞。常识考的范围就是冰山一角,完全靠自己平时多积累,也没见得哪个机构开常识班的。


行测的复习也要分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21天

通过分模块的精讲课程去学习基础知识;

6天 言语理解

6天 判断推理

5天 资料分析

4天 数量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笔记,不要懒,要不然白听了,咱的大脑也不是照相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次加深记忆的过程,重点标出自己觉得难的知识点。

【我的笔记】


第二阶段:

通过分模块练习去巩固知识;

这个阶段建议大家准备好一个错题本,积极地将它利用起来,反复做错的题一定要写在上面时常看。而且这个阶段就是扎实地运用基础知识的时候,就暂时不要追求速度了,重要的是把每一个知识点吃透,一上午我反复练一个知识点的所有考题形式,只要吃透了就不是浪费时间。公考界一直盛传的两万道上岸也不是没有道理,大量的练习、总结才能嚼碎这块骨头。

【我的纠错本】

第三阶段:

大量练习真题套题,去巩固错题,清扫知识盲区,在复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答题顺序和答题习惯。

这个阶段就是从量变达到质变的一次飞跃,分模块做题和做真题套题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做真题的时候就必须告诫自己要懂得取舍,自己有把握能拿到手的分数一定要拿到,没有把握的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懂得分配时间、把握节奏。


第四阶段:全真模考

考前一周培养考感。(大家都很认真)


最后,我想说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一个备考的人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去,焦虑会有,但是行动一定能打败焦虑。经过专心致志的学习,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一次一次提高时,我们也就对自己有了自信,最终上岸。加油!!!



最最最后,偷偷告诉大家,除了“命题61词”之外,长明老师的“面试八大思维”也很厉害。在进面名单出来之后,我也是第一时间明确选择,见解非常独到,非常细心地带领我们刷题。考场拿到了原题,丝毫没有压力地拿到了全场第一哈哈。(开心)



【注】

以上是我今年上岸的一个学生分享的备考经验贴。经过我对班上同学的观察,90%的同学都是非常刻苦认真的,但差距还是有,主要是在于备考规划上。

很多同学把备考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听课程上,导致刷的题目不够,尤其是行测需要大量刷题,毕竟上课所讲的内容、所做的题目还是偏基础一些。想要考高分必须基础知识和刷题缺一不可,所以提醒大家一定要合理分配好听课和刷题的时间,要保证上考场前能刷上万道题。

相比行测,申论的复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市面上申论学习的方法和参照答案鱼龙混杂,大家一定要仔细辨别,不要盲目。申论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会比行测更简单,更容易提分。


【对于报班】

笔试阶段没有报班自己复习上岸的考生还是有一大批的,主要看自己有没有科学的复习规划和绝对的自律性,报班也提醒大家“选择老师比选择机构更重要”,一定要做好多方调查,地面班的老师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你的钱打了水漂不说,更是把你的学习方向引到了地沟沟,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于报考】

1、能报平台高的岗位尽量报高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常工作更集中,视野更宽,晋升机会更多。

2、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报异地的岗位,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感和工作上的烦心很折磨人,回调和遴选之路不会比考公务员轻松。

3、不要为了上岸而上岸,一定要考查清楚报考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选了一个自己完全不喜欢或者和自己性格不符的工作,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4、提前做好心里预期,大部分公务员的工作不会像外界传的那么轻松,薪资待遇可能也会有落差。

5、不要妖魔化基层。我有很多考到基层的学生,一开始老是打听遴选的事,后来就听不见声音了,一问人家干的听开心的。不排除有人看到老百姓生活的不易,甘愿奉献在基层,人在不同阶段想法是会变的。

6、尽量不要报只招录一个人的岗位,人外有人,大神多的是,也有萝卜坑的可能。

7、也不要报招录人数很多的岗位。要看相对的比例,招考的人数多,但是报考的人数同样也很多,报考的人数平均到招考的人数比例,它实际上也是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

8、辩证看待冷门专业,所谓“冷门”,一定相对“热门”而言,没有绝对“冷门”职位,一定要对职位信息表全面通览和了解,不要听信别人传谣看都不看就报了“万人坑”的三不限,每年都有很多岗位炸翻了天,也有很多岗位无人问津,并不是它不好。

9、可以报考专业要求不是很具体的,某一大类的职位。比如你的专业是新闻学,但没有要求新闻学的职位,别忘了你还可以报考要求中文、文秘类的职位;如果你是绘画专业,你可以报考要求是艺术类的职位。

10、尽量避开中文、历史专业的岗位,这两类专业的考生太能考,太容易出现大神了。

11、国考报名的时候,别仅盯着前面冠以“中央”字样的职位,近三年来,县(区)级及以下机关的招录人数及所占比例均较为可观,向基层倾斜的力度比较明显。而且,中央的岗位未必比基层的好。

12、看限制要求一定要认真,不能觉得自己的专业名称与职位要求的专业类似,就认为肯定可以报考,如“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从字面上看,貌似同属一门,事实上这两个很相像的专业却有不同内涵,再如“容度”很大的人文社科,其实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相差很远的专业有的也可以报考的。每年都有人犯这种错,结果审核都通不过。

13、用门槛最大限度排除竞争对手。从报考的条件中找到和自己符合度最高的职位:学历、学位、专业、工作年限、户籍、外语要求、体质要求都是筛选的标准,可以天然排除很大一批竞争对手。

14、报名本着报名“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如果你有5年工作经验,选择5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或者你有含金量很高证书,比如英语专八,就选择要求专八证书的岗位,这样可以缩小报考人员范围,减少竞争力度。


最后,希望每一个努力的你都能一次上岸!!!


上面提到的“命题61词”和“面试八大思维”在我之前的回答中已经穿插了部分知识内容。大家可以点击学习。

也可以联系考拉班主任V (cxkaola) 添加时请备注:B站提分课程 免费领取试听课程,快速掌握做题方法。



公务员考试一次上岸真的很难吗?—学姐经验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