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里六国人向往秦国?别扯淡了,这只是艺术加工
在《大秦赋》中有这么个剧情,就是六国子民都想往秦国跑,最后促成了庞煖带着五国合纵的局面。这里面就说到一个问题,楚国和韩魏子民真的喜欢跑到秦国吗?我们想想陈胜吴广为啥这么快起义,长平之战上党老百姓往哪里跑,就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了。电视剧只是为了剧情需要,不要太较真。法家经典《商君书》的驭民五术也写的很清楚,秦并不是老百姓向往的国家。孟子有著名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说的就是这个时代。梁惠王的邻国之一就是秦国。秦朝留给后世一个大一统帝国诸多遗产,但他并不是完美的。

下表是贵族和官僚逃跑统计表,而所谓的"人间天堂",可以立功得爵的秦国,在春秋时代的收容数是6,战国时代的收容数是4,排名非常靠后,而且各种文献显示,其他国家的普通军民也不喜欢去秦国。




至于伟大的大秦,除了走投无路的王族公子或者极端求功之辈外,一般的贵族或者士人入秦关都会考虑再三。而普通人呢,当人民有的选择的时候,根本不会选择大秦作为投奔对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国包围了韩国的飞地上党郡,上党17城军民在太守冯亭的带领下投降赵国,韩人的自述是“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17韩国城军民总不可能都是贵族和官吏吧?
在此之前,韩国在秦国的武力进攻下,“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在注定要流离外邦的情况下,韩国军民选择的是加入赵国和暴秦死磕,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大秦王师发动鄢郢之战时,楚国人民的直接选择是“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屈原的哀郢)”,封君们也是整体迁徙封地,宁可离开世代居住的江汉平原去长江下游,都不愿意留在南郡。
出土的岳麓秦简《为狱等状四种》里,也载有多例南郡(秦地,原属楚国)百姓,越境逃往楚地的案例。
比如,其中有一个案子,是一伙共计14人的群盗被秦国地方政府捕获,审问之后得知,其中有4人原本是秦人,之前逃亡到了楚地。另外10人则是原楚国之人。这14人在秦军占领南郡之后,再次向更东边的楚地逃亡。后来又想着要回家乡“归义”,然后走到半路,又选择做了匪盗。
另一个案例,是一名叫做“多”的男子,在秦军攻打“荆庐溪”这个地方时被捕获了。这个地方大约位于今天的洞庭湖附近或岳阳一带。经审问后发现,这个“多”是十年前跟着他的母亲一起,从已被秦军占领的南郡,逃亡到更东南边的楚地来的。那时候“多”只有12岁。
除了老生常谈的屠杀、杀人、税重、轻罪重罚之外,山西侯马乔村沟围墓出土了战国中后期一些秦人的人殉墓葬。随葬品显示,这些人顶多是因功赐爵的“上造、簪袅、不更”的低级国人或者前囚徒,有墓葬却用多达18个疑似魏国人的亡者殉葬。也就是韩魏之人当了“秦人”,不仅仅是被歧视被压榨的问题,还有被上首功的秦人带到地下陪葬的风险。而三晋地区再残暴,在进入战国之后几乎没有人殉的考古发现。

虽然少数山东六国人才获得了秦国变法前后开启的快车道,一步登天成为秦国的高级客卿,但是他们只是山东六国人中的极少数幸运儿,更多的人,其实是避秦不及,宁可战死或者流亡都不肯当大秦人的。
所以就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什么这么快就崩了。就是因为认同感低和秦法的不适应。秦始皇只有管理秦国的经验,而秦国事实上是被商鞅换过血的秦国,而不是原来的秦国。商鞅重新铸造了秦国。当时变法那几年是很痛苦的,商鞅用的方法也很铁血。“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
换句话说秦国用秦法管理秦民,这一点秦人是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认同和适应的。统一六国之后,秦朝要管理的不止是秦地,还是其他六国之地,将秦法推广到六国,这些六国遗民适应吗?百分百不适应。不适应怎么办?也用商鞅这种铁血方式吗?
实际上李斯的郡县制确实是步子迈的太大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西汉时期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模式。因为当时的信息技术并不能全国一盘棋。因为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郡守肯定无法自己决定,需要上报朝廷,等朝廷反馈才可以动手。很多急事早就错过最佳的黄金处理时间。
虽然秦始皇修了很多从咸阳出发的驰道,提升反馈速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哪怕到了唐、明时期还是采用混合制度,比如唐朝的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制度,明朝的土司制度等等。

再者,六国的百姓对秦朝没有认同感和好感,他们只是屈服于秦之武力。当六国举兵,百姓纷纷应之,这就是明证。没有认同感就代表着会生事,那就需要让郡守拥有极大的权力,便宜行事。事实上郡守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但是藩王有这样大的权力。
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西汉的七国之乱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分封然后再慢慢削藩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是大一统的起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之策需要的是最符合实际的,而不是找到一条好的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太过超前往往会出大问题。
所以秦朝的伟大是留给后代一个超前的治理大一统王朝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历史责任留给了汉朝。经历了汉朝的不断融合,六国才真正变成了一个整体。实行了两千年的“地方国家”制度才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