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人的寿命相当高,让出土数字还原历史:“中医无用论”等言论可

2023-03-29 16:1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古人的寿命相当高,让出土数字还原历史:“中医无用论”等言论可要慎重看待了!有些中医黑在攻击中医时说,古人寿命三四十岁,而现代人在西医的庇护下平均寿命达到七十多,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类人并不懂历史,我给他们往往这样回复:看问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你看到古人寿命短,难道君不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难道君不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难道君不见“躲进深山更深处,也计无法避征谣”?难道君不见“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难道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 很多人认为古人寿命短,其实是出于无知的误解。据尹湾汉墓简牍记载,汉代的人口寿命比今天还高。其实根据人民生活饮食起居和医学(中医)常识,对常态下人口寿命的判断并不难。另外,之所以百多年前人均寿命低,是因为战乱。人均寿命的提高不是因为科学和工业化,而是因为和平。 这批简牍作为西汉末年内郡政府的文书档案,其细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确为过去所发表的五类汉简(酒泉、张掖、武威、罗布泊等)中所仅见。这批文书档案出自一个确切纪年、明确身份的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墓中。文书档案,包括私人文书和汉赋佚篇都是墓主人生前特定地位应该掌握占有或保管收藏的档案和资料,完全可以排除随意制作的可能性。而作为陪葬品带入地下,不仅是汉代葬俗的反映,而且为了希企其仍然具有位宠职高一如生前的地位。因而又确立了这批简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尹湾汉墓简牍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于秦汉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档案史、军事史、术数史、文学史、书法史、简牍史以及古籍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都将提供全方位的第一手资料。北大裘锡圭先生说:“对尹湾汉墓的简牍怎样评价都不过份。” 尹湾汉墓简牍区区 4万余字,但文献价值极高,等待专家学者的继续研究。 汉代人口记载: 根据此数据得出:汉代该地区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3.26%.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1.57%。该地区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84%,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15%。该地区新生儿出生每年增加约3.2%。 如果刨除非正常死亡,古人的寿命应该是不会太短的。西周《礼记》记载:“悼和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大意就是说,西周时期80或9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7岁以下的年幼者犯罪都可以减免刑罚。既然是法律规定,必定有一定的普适性,这至少说明西周时期人是可以活到80-90岁的。 同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之为“致仕”。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在唐宋,七十致仕成为规制。其中,宋初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宗咸平五年(1002年),有诏云:“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 古代作此规定,决然不会因为官员普遍达不到70岁而多此一举。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古人的寿命应该在70岁左右,至少也应在60岁以上。 既然如此,有没有更直接结论呢? 答案是有的。根据郑正、王兴平早些年的研究《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可知自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的时间内,古人的寿命在70岁上下浮动,最低的在五代十国、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在50、60岁之间浮动,最高的是西汉时期,远远超过了70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是正常死亡的数据,并不包括杀头或战死以及暴死或者病死的样本,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和低呢?原因不难理解。根据郑正、王兴平等人的解释,古代社会和平与否决定着土地能不能有效开发,左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而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西汉国力强盛,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故而其寿命也就越长。 综合各种资料来看,古人的正常寿命是不会太短的,没有人们说的40岁甚至30岁那么不堪。既然寿命不短,那么对于“中医无用论”等言论可要慎重看待了。

古人的寿命相当高,让出土数字还原历史:“中医无用论”等言论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