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 —— 荒诞的宇宙下的虚无史诗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像是一次心理治疗,简称电疗。看完最大的感受是解脱。
荒诞的剧本,配上各式各样接地气的元素,却打出了文艺的风范。
剧本拙劣地模仿孙一通的调子来写就是
蜀道遮住宇宙的轮廓
麻雀,泥土与山涧的驴
烟雾里的众生
在大火的夜里燃烧殆尽
孤独的石球躲在铁锅的锈痕里
用广播在宇宙的尽头呼唤爱
石佛流下眼泪
苦难在精神病院结束了远行
Not from film but written by @racconsays
(献丑,逃
电影挂上了文艺的标签,但却没有脱离群众。
比如配乐里的春节序曲,欢乐颂,圣母颂,auld lang syne,第二圆舞曲等等,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听过。
某一章开头朗诵了一首高考必备古诗文,《蜀道难》节选,只要上过高中的都能产生共鸣。
电影中经常会爆粗口,这点我倒是挺喜欢,可能主要因为我素质低。其实很多话确实需要加点脏字,不然听着总感觉不亲切。
摆在冰柜里的外星人尸体是出自一篇真实的社会新闻,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在电影院觉得这尸体特别好笑——因为这他妈是真的,是真的。
虽然秦彩蓉一直在吐槽唐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民科,但唐老师的很多言论一方面完全符合目前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很多内容也是早些年地摊上,未解之谜书籍中常见的科普和探讨,算是一代书虫的共同回忆。
再比如说扔骨头棒子致敬了太空漫游2001,佛像和瀑布下的篝火刻画着禅意,日食后的拍摄让人想起一些恐怖类伪纪录片,麻雀和宇宙让人想起普罗米修斯,湮灭,朝闻道。。
这些门槛不算高的内容,一反国内文艺片无病呻吟的常态,拉近了文艺与观众的距离。
我个人的理解: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达生活,就是文艺,而非故作的所谓仪式感。
唐老师说,有好奇心是好事。
孙一通证明,只需要一本字典,就可以写出动人的诗。

回到电影所要讨论的精神内核,人类哲学的终极命题,即为什么活着。这也是电疗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很多时候,人类和电影里的驴没什么区别,为着一颗拴在头上的胡萝卜,永远在前进,永远吃不到。不出意外,至死方休。
如同冲向风车的勇士。
不过,虽然数学被誉为宇宙的语言,但是终究太确切了。不确切的意外才是生活。
驴还是出了意外。
胡萝卜替代了主人的鞭策,成为了驴对自己的承诺。当驴有一天看透了胡萝卜,驴也就此失去了活下去的目标,无精打采,郁郁寡欢。
这就是很多驴都会遇到的一座大山:虚无主义。
有些驴跪倒在这座山前,承认了人生的虚无,从此降低物欲情欲,沉默在人间,甚至选择跳崖结束虚无。这成为虚无主义驴,比如唐老师的女儿。
有些驴无视这座山,选择去结会其它驴,培养爱好,逛逛山涧,踏踏草原,声色犬马,快意驴生,在多巴胺中否认虚无主义。这就是荒诞主义驴。
有些驴认为此处不应有山,选择增加胡萝卜的数量,或是反复提醒自己:胡萝卜真的会很好吃,吃到就是驴上驴。试图让自己「清醒」,回到「正常的生活」。这是存在主义驴。
这三大类驴便是芸芸众生。
历史上很多人对这座山展开了攀登。有些人留下了著作和思想流芳,但大部分人都会沉沦在半路,找个随处可见的石佛一拜,进入宗教。或是找些土豆一烤,填饱肚子。不再想登顶的事情,甚至否认和嘲笑登峰造极境的理想,认为这种逐梦者宛如愚公移山。
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逐梦者们,抱着的都是如图唐老师一般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的决心。

在此揣测一下唐老师的信念和决心。
我之前其实有对内卷这一现象展开一点自己的思考,算是能解释自己的疑问。
人们遇到不确切的事情,内心的不安全感会迫使人们采取行动。然而,也许是因为小农思想的遗留,或是由于儒家思想的熏陶,大部分人都缺乏向外开拓的勇气,而是转头向自己的内心深挖,企图在内部寻得或创造确切的因素,以稳定眼前不确切的预期。
人一多,内卷便形成了。
老唐其实也是在卷自己,他对女儿的死,不理解,不原谅。
他把记忆深处女儿的灵魂叩问,寄托于外星人的解答,这成为他穷极一生所求的胡萝卜。
此乃我执。
他想,科技文明发达的外星人会给他一个答案。某种程度上,这是科学主义者的狂妄。
科学能解答一切的话,倒还好了。就像学历读到位了,就会有舒服的待遇一样,那只是个人的执念罢了,如同脱不下的长衫。
孙一通一句:「如果他们外星人也不知道答案呢?如果他们来地球也是为了寻找答案呢?」
唐老师昏了过去。
唐老师的执,打动了地外生命。地外生命展现了它的悲悯与情怀。如同佛的仁爱与慈悲。
于是,他得以亲眼见证超自然现象,完成第三类接触。
孙一通逆光站在洞口,传达宇宙的回音。一如冈仁波齐褪下了面纱,圣音磅礴,金光万丈。
就此,电影的最高潮彻底到来
老唐得道
芸芸众生
内心所执
得以宣泄
麻雀聚集又消失不见
苦难 泪水 化作白云
随风而逝
电影给了唐老师将近一分钟的镜头,仅用于表现唐老师的复杂的表情,欲言又止,错愕,悲喜交集。
演员杨皓宇用封神的演技支撑住了这一分钟,让观众随着他的情绪流动。

唐老师在婚礼的演讲,依然充满着孤独的气息,但那种绝望的感觉已然褪去。
他终于在西天取经般的漫漫人生上回过头来,开始劝解自己,拥抱自己,拥抱爱他的人,拥抱没有女儿的宇宙,和背后的苦难与思念。
电影的落点似乎停留在宇宙的尽头是爱?
但如果仅仅落在这里,那便和瞬息全宇宙以及星际穿越的落点没有太大区别,在这两个奥斯卡级别的IP面前,编辑部自然会显得缺乏新意。
毕竟,瞬息全宇宙里有一句: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在变成石头的宇宙时间线里,杨紫琼放下对女儿过于serious的要求,也在告诉观众,珍惜此时此刻,此人此物,此地此景,这才是荒山般孤独人生里的意义和慰藉。
星际穿越里,男主和垂垂老矣的女儿相望与问候,比起男主在观看女儿的影视留言时的思念溢出银幕,宇宙的残酷让最后的见面多了一丝生疏和克制。最后男主踏上下一段旅行,寻找更多的人类栖息地。孤独的宇宙旅途成为男主余生的意义。而爱,死亡和繁衍成了人类与宇宙关系的命题。
编辑部说,宇宙也好,人生也罢,这都没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是个谜题,生命本身就是谜题的答案。

电影末尾,唐老师念起给女儿写的信,信纸上都是唐老师的呜咽。
思念,委屈,爱和苦难,宇宙的爆炸余晖,浩瀚轮廓,渺小群星,让哭声写进了风里。
连着观众一同为之动容,释怀和解脱。
这儿就是宇宙的尽头,他要继续向前走,我只能到这儿了。
我就只能转身,可我转过身之后,我看到的是整个宇宙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