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期不在了!存量时代,如何做增长?
越来越难了!
无论是商家,还是运营人都是这个感觉。
互联网进入到了存量时代,新的红利风口没出现,老的渠道越来越卷,商家很难赚钱。
我一个个弟弟,电商专业毕业,连续去三家公司试岗,然后都快速放弃。
实际上,我最开始觉得应该是我弟的问题,毕竟连续三家公司,一个稍微靠谱的都没有,我觉得几率不大。要么是我弟心气太高,要么就是太浮躁,但是在我仔细了解之后,感觉真不是我弟的问题。
第一家公司:"完全的新店铺,天猫,店铺注册都是他来的的,运营的时候,老板的要求就是:“不亏损”。反正就是货在那里,你就卖,不能负利润卖,也没啥营销费用!
第二家公司:一共几个产品,在C端消费市场非常小众,也是新店,目标还定得不低。
第三家公司:低底薪,高利润提成,全公司1个美工,0个客服,得一个把整个店铺的事情全部干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靠谱的岗位?我的猜测可能是大家都急了,在试图寻找出路。
很多商家原本的渠道增长不动了,很多销售额不升反降,所以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做电商的除了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平台之外,很多也在尝试线下业务。
而那些原本以线下业务为主的公司也在尝试线上。
这就让本来就很卷的各个渠道更卷了,而新入局者,因为对市场的了解度不够,往往更难活下去。
对于很多公司,新的业务、渠道,大概率都是在抱着广撒网的态度,但是在存量时代,广撒网的效果是很有疑问的。
在红利期,市场大盘在增长,所以大家觉得做生意都很简单,但是在存量时代,所有商家抢占现有市场,竞争变得会更加激烈。老渠道增长不动了,太卷了,是否应该尝试新的渠道?
答案是应该,但是要慎重,真的不要做认知之外的事情,如果说整个业务逻辑差不多,比如你做线下生意的,原来供一个省份的某个超市,变成供多个省份的某个超市,我觉得没啥问题。
但是如果你想做线上,我觉得还是等你深入了解之后再入坑,毕竟那些做了很多年线上的,也在水深火热,生死存亡,我真不看好一个不不了解这个市场的人能卷得过。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增长,以下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
一定要做好老客户。
以前,我们增长,都是想把东西卖给所有人,但是市场变了,现在引流成本更高了,市场差不多的品也更多了。
就像我们在最开始做淘宝的时候,我们从来不关注回头客,总感觉中国这么多人,只要有一小部分人购买一次我们的产品,就足够让公司很好的活下去了,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要让那一小部分人购买一次的流量成本太高了,如果不能形成一定比例的二次转化,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所以说别在只盯着那些同行了,看看你觉得值得看的几个同行就行了,因为你已经盯不过来了,要卷价格你也不一定卷得过。
也别在只盯着财务报表了,就像很多商家今年的财务报表,能盯出什么来,看那一堆负利润没啥用。
看好你自己的顾客吧!
了解你的顾客,做到产品精细化
你真的知道你的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吗?
你真的知道你的顾客在购买你的产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吗?
你的潜在顾客,在决定买不买你的产品时,到底做过些什么动作?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决策路径?
举两个我自己的这几个月遇到的例子吧。
例一:一个厂家给我寄来了一款产品的样品,是一款酱类调料,1kg,袋装,我自己用的话,一次大概用量在30g左右。
知道我想表达的什么吗?
说实话,这种产品,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根本不会购买的,因为从C端用户来说,袋装的1kg这种规格的酱类调料,我真的不知道打开了怎么保存,至少来说很不方便。
我问那个厂家对接人,为什么要做袋装1kg,他告诉我是某个平台采购需要的,只有袋装,给人感觉有价格优势。
需求没达到,用更低的毛利一直去卷价格,最后卖不动,或者卖动了也没利润。所以有的时候的卷,是自己营造出来的。
最后,果然,别人小袋装的、小瓶装的或者桶装的都还卖得不错,他那个品就是亏着钱处理了两个月库存。
例二:一个做批发的朋友,在淘宝上卖一款餐饮装的产品,前期亏损40%左右,差点停了,但是后面利润可观。
这个例子实际上我讲过,他那个产品确实就是前期亏损很严重,他已经差不多停止了,但是后面盈利能力很好。
他停止的原因不是钱不够亏不起那点钱,实际上也没亏很多钱,只是亏损比例确实比较高,那么他中途想停。
实际上还是对顾客了解不够,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过他潜在客户的购买逻辑。
餐饮装,在产品质量符合预期的情况下,都是高回购率,而且首次购买一般比较保守,第二、第三次购买很多都是购买多份,也就是说随着老客户的增多,无论是流量成本和客单价都会大规模降低。
在获客成本低的红利期,赚钱就是找个产品,用流量灌就行了。但是现在的我们可能真的要靠本事赚钱了。
做产品和营销的时候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的潜在客户真的会购买我这个产品吗?阻碍他们购买的原因有哪些?真的只是价格吗?
2. 他们在购买我的产品后真的会二次购买吗?阻碍他们二次购买的原因有哪些?你希望他们二次购买吗?如果希望,你是否应该解决这些阻碍他们二次回购的阻碍。
3. 你在运营和营销的时候,你更多的是在迎合平台的方向,还是以客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