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26、劳动生产率

2022-04-09 10:4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2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一种是用单位产品内包含的劳动时间计算。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表示一定数量的劳动同产品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耗费同样多的劳动,如果生产的产品数量愈多,则劳动生产率愈高;反之,就愈低。例如,假定某一工人,他今年在八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比去年同样的八小时增多了一倍,就表明他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劳动生产率,如果只按照企业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耗费计算,是个人劳动生产率;如果按照企业所有人员的劳动耗费计算,则是企业劳动生产率;如果以全社会为统计单位,按照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计算,则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的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状况。”[i]上述各个因素,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并不是平均地发生作用。例如自然条件,一般说它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对金属加工业的影响则比较小。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这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并且要具体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和意义是不相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也就是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生产、加强对工人剥削的过程。因此,这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必然是资本家手中的财富不断地集中,而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愈来愈严重。随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鸿沟的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一切矛盾不断地尖锐化。这就使得提高劳动生产率遭到愈来愈大的困难。

  社会主义制度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而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劳动生产率愈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力量愈加雄厚,同时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便会愈加得到改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抓革命,促生产”,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它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重要途经。只有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可以更快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生产,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国防建设,以及履行对外援助的国际主义义务,等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加劳动人民收入的根本前提;职工工资和集体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总之,为了战胜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毛主席说:“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ii]

  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路线斗争觉悟,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主义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改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程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等等。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1页。

[ii]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68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26、劳动生产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