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引导向善还是约束作恶?一种让恶无藏身之地的现代设计,真的好吗?

2022-04-09 10:42 作者:元气少女SX-Lucky  | 我要投稿


被提议 十八年后 出台了


一、现状


00:56


①APP有超多条款

②出现很多人脸识别等高科技

③用户害怕信息被滥用

④害怕出问题 没有监控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


二、背后的心理状态


01:27


🇫🇷社会学家福柯《规训与惩罚》:

描述欧洲中世纪的理想监狱➡️Called“全景监狱”

“全景监狱”灵感来源


01:44


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

  • 圆形建筑
  • 中间有一座瞭望塔
  • 囚犯各自有一间房间
  • 特定的光线下,囚犯无法看到彼此 也看不到高处的眺望者
  • 眺望者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囚犯
  • 这样就算眺望者没有监视,囚犯也会觉得自己被监视了,会下意识地约束自己地行为
  • 经过一段时间地规训,行为正常之后就可以回归社会

“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


02:32


  • 从福柯改造边沁的圆形监狱得到的
  • 逻辑假定:“人的行为状态可以反映他的灵魂和道德水平(从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的新认识)
  • 福柯突破这个假定
  • 另一个假定:他们只是行为上变好了但有可能再犯

例子:有一个人有过服刑记录,一直都会被记录在案,哪怕刑满释放回归社会,依然会被重点关照


三、惩恶不必扬善


03:38


表现:道德和政治里尤其重要的点,有别人看的到的地方就“好好表现”。

一个全景监控的社会,并没有办法许诺道德上的普遍良善,反而会引发行为和心理更严重的背离

(监控--消费记录、出行记录、摄像头)

福柯在书里隐性地说了

  • 人性=善+恶
  • 善恶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四个未见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05:16

宗教--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心灵(修道院+忏悔)

儒家--强调以礼乐教化

现代--法律和政治系统,高效解决人们的行为问题,甚至切分成一个个细节来监控和判断。把心灵交给了总结,法律只负责行为【政教分离】

  • 该鼓励人性中好的行为
  • 但让恶无藏身之地的现代机制设计会引起“非意图后果”/意外效果
  • 因为害怕恶行的代价而不敢作恶 or本身认为作恶是不对的/不耻的所以不作恶(两种截然不同


四、不要用法律规定道德高线


06:36


  • 一旦离开了监控的环境会出现大量行为或心理问题集中爆发!

例如:无人监考--无人惩罚

前提:共识--遵守考试诚信

需要好的风气作为基础

尤其:选拔性质的考试

硬性:制度、惩罚

软性:风气、人心


只有发自内心做的才会有一个好效果!


是引导向善还是约束作恶?一种让恶无藏身之地的现代设计,真的好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