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5年风雨,共建186个保护地 | 向所有保护地的志愿者致敬
2月24日,安徽池州的“小天鹅保护地·月亮湖”成立(共建生态宜居池州,守护候鸟栖息地 | 绿会“小天鹅保护地·月亮湖”正式成立)。这是绿会自2016年创设保护地以来的第186个保护地。

恭喜绿会保护地的大家庭添丁!
历5年风雨,初心不改。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保护地队伍,并数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生态保护一线。那么,在绿会的工作框架里,最初保护地是怎么来的?它的定位是怎样的?相关的政策或法规依据为何?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许呢?
以下是绿会保护地工作的阶段性小结,供大家增进了解。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明确提出工作原则: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健全体制,统筹推进、分级落实,上下联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取得长足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补充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快速、有效、动态、横向地跟进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现状,对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遗迹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2016 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创新性提出“随时随地 绿会保护地”。
绿会保护地体系是由社会组织倡导、运作的全国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坚持以人民群众保护为核心的保护思想,致力于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遗迹等保护,鼓励并支持志愿者、社会组织及社区等保护力量的加入,力求最广泛、深入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成立以来,绿会保护地不断发展壮大。
2021年,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合作,新成立绿会保护地14个,保护对象涉及牛皮杜鹃、仙湖苏铁、梅花鹿、藏羚羊、中华秋沙鸭、官庄花猪、中华凤头燕鸥等多个保护对象。其中,候鸟迁徙、野生动植物保护呼应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河流巡护、环境保护与科普宣传等活动,持续推动各地生态环境向好向善发展;安新白洋淀流域、天津、河北等地的保护活动持续稳定,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各项生态保护、巡护活动得到更多支持,如唐山大清河野生动物救助站、石家庄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山东日照的物种保护工作得到当地政府部门认可;广东苏铁保护地得到中科院广东院所等科研部门支持等。

截止到2021年12月,绿会保护地已在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和1个海外社区共建立186个,其类型涵括自然生态系统类、生物多样性类、生态景观类等多种类型,保护对象丰富多样,其中涉及生态系统的26个、野生动物的110个、野生植物的28个、自然景观(如千年鸟道、暗夜星空)的7个、人文景观(如古刹、古村落等)的15个,保护成效显著。
绿会保护地,一直是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经过持续多年努力,正在持续快速稳步地推动、发展之中。每一个“绿会保护地”都凝聚了一大批人的辛苦付出和心血,都蕴含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有益探索。

绿会保护地,汇聚了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环保组织、一线志愿者等各层级力量,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中国绿发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保护身边的大自然,即是在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未来希望能有更多单位/机构、企业、个人,能够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加入绿会保护地,加入我们,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共同努力!
绿会研究室
2022年3月2日
文/露尔 审/橡树 编/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