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杜家祠堂里的梨园盛会】京剧艺术空前繁荣 海派京派高低有别(李颖英)

2023-08-08 08:00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一个时代,京剧界各路流派纷呈,海派京派共享梨园空前盛世。


一场堂会,梅兰芳、程艳秋、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同台演出。


一张照片,记录了70年前的京城名伶和沪上闻人。


“整个北京城有名的角儿都去啦,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谭富英、言菊朋、马连良,那些名震一方的角儿都去了!”著名丑角艾世菊回忆说:“我那个时候正在北京学戏,当然没那个辈分去,我师傅马富禄也去了。”艾老现定居上海,今年已经87岁,患有轻度偏瘫,老人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躺在床上,然而说起当年京剧界那次声势浩大的“群英会”,仍然激动地竖起大拇指。


图片
杜月笙


1931年5月,杜月笙在故乡浦东高桥镇重修了杜家祠堂。原先的老祠堂只有两间土屋,杜月笙发迹以后,为了光耀门庭,收购了老祠堂周围五十多亩土地,新建杜家祠堂。祠堂落成以后,杜月笙请来当时老城隍庙的星相霸头高铁嘴,选定黄道吉日举行“奉主入祠”的仪式,日子就定在1931年6月9日。


当时,上海滩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每逢盛大的日子,都要在家举办堂会,而堂会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演京剧。上海京剧院编剧刘梦德老先生出生在1930年代的北京,在他的记忆里,当年京剧空前繁荣,可谓达到了鼎盛时期,“30年代,上海虽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西洋的新玩意儿也已经不少,但京剧仍然是上海人最高雅的娱乐。有钱人办堂会,都会请人来唱京戏。


京剧很早就有了京派和海派之分,海派当然是在京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派拥有声名显赫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须:生谭富英、言菊朋、马连良、余叔岩等。海派虽然也有周信芳、夏月润、白玉昆、赵君玉等名角儿,但却很受轻视。这种重京轻海的现象直到解放初期还依然存在,仅凭当时海派、京派的票价,就可见一斑。刘梦德说,解放前梅兰芳每一次出场的单张票价高达5万元,相当于5块大洋,解放后降到2万元,马连良的票价是2万5;海派的周信芳算是上海最好的角儿了,却只有1万4。


当时京剧界普遍认为只有北方演员才是最好的,海派演员也总要去北京演出几回,才被承认为正宗。1930年代的时候,周信芳、夏月润、赵君玉、白玉昆等,都曾北上赴京,然而先后都铩羽而归。海派的表演不同于京派,京派讲究的是唱功,听戏;海派则讲究做功、表演火爆,做工精细,主张观众看戏、看表演,然而这种特色起初很难为观众接受。


对此,刘梦德由衷地感叹说:“从艺术质量来说,海派的确不如京派,天下数一数二的好角儿都在北京,要在南方找到跟梅兰芳同一水平的人是不可能的。


既然一流的名角都云集京城,杜月笙当然不惜重金,决定去北京邀请名角儿。(未完待续)【李颖英 原载《外滩生活》】

【杜家祠堂里的梨园盛会】京剧艺术空前繁荣 海派京派高低有别(李颖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