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师介绍 | 艺术研究院

2021-01-13 10:33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导师介绍


张金尧



张金尧,四川省遂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当代电视》特约副主编;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秘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约评论员,北京影视著作权专家鉴定委员会专家,《电影评介》杂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文艺报》《文艺研究》《艺术百家》《当代电视》《中国电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 (含合著),获得过“星光奖”“飞天奖”“金鹰奖”“啄木鸟奖”“金狮奖”。


多年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撰写“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参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2011 年版)。


著有 《中美影视文化关键词》《中国影视文学史》《新世纪电视剧史论》《魏明伦剧作研究》《王扶林导演艺术研究》《蔡晓晴导演艺术研究》《张绍林导演艺术研究》《潘小扬导演艺术研究》等8部著作(含合著)。


学术著作:
《魏明伦剧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新世纪电视剧史论》(合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出版)
《蔡晓晴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出版)
《张绍林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出版)
《王扶林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出版)
《中国影视文学史》(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中美影视艺术关键词》(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出版)
《潘小扬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出版)

学术文章(含合著):

《想象与替代:对国内慢综艺热的冷思考》载《当代电视》2020年第12期,2020-12-01;

《写好新时代英雄史诗——评析内蒙古汉语卫视大型寻访纪实节目<寻找英雄>》载《当代电视》2020年第7期,2020-07-01;

《论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艺术评论》2020年第2期,2020-02-20;

《<雪花秘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银屏”投射》载《电影评介》2019年第Z1期,2019-12-30;

《70年来中国军事电影的类型演变及创新发展》载《电影评介》2019年第19期,2019-11-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品格》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30期,2019-10-25;

《电影<宽恕>的悲剧审美与心灵观照》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2019-09-15;

《2018年中国电视剧概观》载《当代电视》2019年第4期,2019-04-01;

《自厚之,则天美之——访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载《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7期,2018-07-25;
《中国文艺还有更为长远的路要走》载《人民论坛》2018年第7期,2018-03-05;
《中美影视艺术关键词(二)》载《电影评介》2018年第2期,2018-01-23;
《中美影视艺术关键词(一)》载《电影评介》2018年第2期,2018-01-08;
《跨界共赢:从电影<岩中花树>展望民族影像的未来景观》载《电影评介》2018年第16期,2017-08-08;
《中国谍战剧<伪装者>的艺术特色分析》载《电影评介》2017年第14期,2017-07-08;
《VR影像叙事:一场全新时空的审美之旅》载《现代传播》2017年第6期,2017-06-15;
《谭门艺术的启示——京剧电影<定军山>观后》载《光明日报》2017-05-24;
《话剧<赵一曼>,彰显“义”与“勇”》载《光明日报》2017-03-24;
《在声光中再现历史,在现实中叩响未来——大型山水实景歌舞表演<印象武隆>观后》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2016-12-28;
《如何把好文化发展的“方向盘”》载《人民论坛》2016年第30期,2016-10-20;
《开设计量艺术学专业 拓展艺术学国际视野》载《艺术教育》2016年第6期,2016-10-01;
《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及影视创作的影响前瞻——由〈美国社交媒体的冲击与影响〉一书说开去》载《电影评介》2016年第10期,2016-5-23。


王黑特



王黑特教授,主要从事影视批评研究。独立主持广电总局和教育部的研究项目。多年来为央视和地方电视台评议、策划节目;为电视剧做总策划。在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做兼职教授、研究员、顾问等职务。对文化遗产调查研究颇有兴趣。在学校重点和优势学科项目培育基金支持下,每年几次带领研究生到全国各地偏远山区对古戏台、古祠堂、古庙宇和民间戏班等文化遗产做田野调查,同时拍摄纪录片。


近年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 广电开拓文化丝路新蓝海》《对外传播》2018年05期,2018-05-22;

《新媒体环境下“京津冀”三地电视受众调查与分析》《中国电视》2018年03期,2018-03-01;

《2017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述评》《中国电视》2018年02期,2018-02-01;

《电视剧学刊批评与网络批评的差异性探析》《现代传播》2017年10期,2017-10-15;

《“看理想”突围之道探析》《当代电视》2017年07期,2017-07-01;

《论网络剧的发展演变和审美特征》《中国电视》2017年06期,2017-06-01;

《2016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述评》《中国电视》2017年05期,2017-05-01;

《2015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述评》《中国电视》2016年04期,2016-04-15;

《网络动画与电视动画的叙事差异探析》2016年02期,2016-02-15。


王韶华



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导,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浙江大学中文系。2002年入职北京广播学院,先后在文学院、艺术研究院任教,任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艺术美学、中外艺术史方向研究生导师。在深入研究古典美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打通文学与艺术,在艺术关系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出版专著《古代“诗画一律”论》《元代题画诗研究》《以文为图: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文图对话》等。


近年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空间的演变》《艺术传播研究》2020年01期,2020-03-30;

《中国山水画空间美学观念演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22;

《饱经沧桑 超凡脱俗——<董美人墓志铭>品鉴》《戏剧之家》2019年16期,2019-05-11;

《中国文学诗教与审美功能的互动共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27;

《在时间的流里消失与浮起——读阿零<此间生息>》《新产经》2017年11期,2017-11-01;

《以寸眸所见写寸心所游——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新产经》2017年07期,2017-07-01;

《内视觉——中国古典艺术的视觉观照》《学术交流》2015年06期,2015-06-05。


冯亚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研究领域为音乐学、艺术学。先后主持部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出版专著《电视音乐艺术概论》(2016年)、《奥尔夫音条乐器合奏谱集》(2017年)、《新课程音乐课标实验教材全析》(2011年),担任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专家组成员,现为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国标音乐教材《音乐》(河北少儿版)(第1至18册)副总编。


论文《是媚俗还是坚守——对中国音乐电视栏目的思考》获第三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理论类一等奖(2013年),论文《论电视艺术中的功能性音乐》获第五届星光电视文艺优秀论文评论一等奖(2018年)。主讲课程《歌剧舞剧赏析》获北京市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展评一等奖(2019年)。


近年论文:

《钱学森的文艺情怀》《百年潮》2020年04期,2020-04-04;

《论电视音乐艺术的分类》《艺术广角》2020年01期,2020-01-15;

《千年胡笳又吟唱——观音乐剧<爱·文姬>》《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05期,2019-05-25;

《20世纪以来蒙古族歌曲流行的三次浪潮》《艺术评论》2019年03期,2019-03-04;

《我国音乐类电视栏目的“复苏”与壮大——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音乐传播》2018年03期,2018-09-30;

《论电视艺术中的功能性音乐》《音乐传播》2017年01期,2017-03-30

《作为时空的艺术:无电场域音乐的存在方式》《现代传播》2016年10期,2016-10-15。


本文整理于中传艺术研究院官网、知网等


导师介绍 | 艺术研究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