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应该是济民的经济 ——读《好的经济学》有感
经济是什么?是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率的配置。但是其最终目的,我认为还是创造出更多的福利,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正如中国古话对经济的解释:经世济民。

经济增长中要改善人民生活
在经济停滞或者衰退会影响到人们生活,人们肯定会不满,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比如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经济衰退加速了法西斯政权的上台。
在经济发展能让广大民众感受到红利时,人们会倾向比较支持经济增长。比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普通民众改善生活的机会,以及实行国家福利政策,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也相对稳定。
如果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比如为了少数富人的财富需要,那么经济增长也不会得到人民支持。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工人社会地位下降,实际工资下降,处境更加艰难。在此环境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就有工人摧毁机器,抗议机械化。现在美国经济仍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的结果大多被美国的富人侵占。其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拉大,人民实际的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极化,社会分裂。这都说明了经济不惠及广大民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增长也难以得到支持。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就体现的经济的济民要求。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主要矛盾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表明改善人民生活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假如只为了经济增长,而不考虑广大民众的生活,经济增长很简单,只需政府颁布一个法令,要求居民每周多工作10小时,绝对延长人们的工作时间。但是,人们的福利水平不一定提高,人们失去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于是就有人为了休息更多时间,反抗政府法令。
牺牲环境来换取GDP是很容易的,但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就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不说,对人们的生活福祉损害也很大。上个世纪日本的痛痛病、水俣病都是忽略了环境来追求经济,结果导致人们生命健康受损。在此之后,日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形成了极高的森林覆盖率。事实上,在环境污染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穷人对环境问题是麻木的。但环境问题不仅损害健康,而且损害他们赖以生存的劳动力。经济发展中改善环境,实际上也是保障穷人的生产能力,保障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受益。

经济要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效率和平等都是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主流经济学追求的更多是效率,对平等问题则比较忽视,但这会催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就经济增长来说,如果成果大多数被富人瓜分而广大人民却没有,就会出现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侵蚀人们的获得感,进而使人们不满,社会不稳定。
在美国两党极化社会撕裂的问题可能也与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不公有关。本来两党制是设计分权制衡来保障决策更加合理的工具。但是随着经济成果分配不公,归属一个政党可以获得内部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地位越高可以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自然而然地攻击其它政党的人成了一种有效的途径。种族歧视问题也有这部分因素。有些时候是为了歧视而歧视,因为如果不歧视那么就是“异己”,在圈子中就丧失了这部分经济利益。如果经济成果较为公平地分配,那么社会分裂问题也许就会少一点。
贸易和全球化,应该会使所有人都变得更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贸易确实可以更好,我们可以买外国质优价廉品种多样的商品,体验外国人的生活;也可以在外资企业上班,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是情况可能并不如此。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了反全球化运动,因为贸易侵蚀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的状况变得更差了,成了贸易的牺牲品。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变好,但很多国家也变差了。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等优势,低价购买原材料,再高价出售产品,甚至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垃圾填埋场,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污,加之发展中国家大多政治腐败,官员侵占了大部分贸易的好处,结果导致人们福利水平下降。
究其原因,经济是有粘性的,人们不愿搬家。贸易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和部门因贸易受益而有些受损。但政府并没有有效地采取措施来弥合这种不平衡,结果使人们在机会上不公平。而贸易“剪刀差”实际上使凭借强权扭曲价格,造成贸易好处国家间分配不均,发展中国家发展机会受损;而发展中国家内部又分配不均,导致人们福利受损。
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都想当公务员当官,也有很多人想入团入党,可能他们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贡献的理想信念,有可能跟风,有可能受传统文化影响,但可能也是经济成果分配不公平的产物。因为在团里党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多职位都要求是团员或党员,而这些职位在大家眼中又事少钱多,为了这些职位大家争先恐后地入团入党。进入公务员队伍,可以免费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而且工作稳定,发展机会较好,相对于私人部门来说有优势。而当官更是可以“高人一等”。这些实际上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在公共部门和某些岗位的人拥有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很多政治腐败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金融部门的火热也和这个问题类似。金融部门瓜分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发展成果,而从业人员可以获得相当一部分财富,使其相对于其他部门有更多经济收益。结果很多聪明人都去金融行业,浪费了大量人才。
综上,经济成果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国家间公平分配,对于弥合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人们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要保障人的尊严
大多数人都是在乎自己的尊严的,即使是穷人也是如此。《孟子》有言:“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不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人的尊严对我们的决策影响很大。
大多数人都不太想去创业,想追求安稳的日子,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果创业失败了,不仅是财富的重大损失,也是尊严的重大损失,失败者很容易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失业则更悲惨,这不仅是对他物质生活的重大打击,使生活变贫穷;也是精神的重大打击,相当于否定的劳动者的社会价值,极大伤害的他的尊严。而且,如果他失业了,也不愿意到另一个地方找工作,因为如果他没找到工作,那么他在别人面前更抬不起头,尊严受到二次伤害。如果他不去找,那么他就可以找借口,这样他心里的尊严就可以维持。因此稳定保持现状对人们的效用影响很大。
保障人的尊严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尊严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工作就自然更加有激情,生活也更有归属感。如果这个环境有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那么较为底层的人的尊严就会受到损害,即使对喜欢的工作也会心生厌恶,最后工作效率会下降。试想一下,当碰到一个盛气凌人的领导时,员工会怎么对待他?
而对于政府的经济援助政策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尊严。如果政府给出一个援助计划,附上了很多条件,那么穷人就有可能会望而却步,因为如果没申请到,或者被援助计划给踢出了,那么将是对穷人尊严的沉重打击。穷人宁愿受穷也不愿被排除在外。另外政府要相信,并且得让穷人相信自己是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好的。在我国,原先的“输血式扶贫”,实际上是没有重视穷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单纯给钱让穷人不至于挨饿,但对于穷人的发展就不闻不问。而穷人又害怕失败,不愿尝试,结果就是穷人吃援助款,吃完了还是穷。而后来的“造血式扶贫”则是政府帮助穷人鼓励穷人发展自己的产业,充分地让穷人知道的自己的能力,帮助穷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而实现了脱贫。
社会也需要改变对穷人的方法。穷人尊严受到伤害和社会环境也有关。即使再穷,穷人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强制性的施舍,大概率会被穷人拒绝。在穷人会受歧视的环境下,公开的资助很难得到穷人欢迎。因为当去要资助时,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是穷人,低人一等,尊严受伤。在帮助穷人时,我们应该把他当一个一般的人平等看待,而不能居高临下贴标签。当社会环境平等和谐时,穷人就不会为尊严问题担心,那么失业的人就可以更好地再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贫困问题就可以更好地解决。

总结
经济中的人不是抽象的理性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美好生活既有物质上的满足,也有对精神,对自由,对平等的追求。我们想要的不是丛林法则下为了生存资源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想要在施舍和怜悯下的丰衣足食。让人们有尊严地活在能够全面发展的世界上,享受公平的发展机会,大概是经济应该要追求的吧。
这其实是一个大作业,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