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天兆之国世界观介绍-欧洲篇(3) 德意志帝国:新秩序的缔造者

1914——1918·战争时代
随着全欧洲开始动员,德意志帝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世界大战,感谢上帝,意大利人按照约定加入了我们,法国佬的兵力被迫分散了,老毛奇的计划顺利实施,尽管不知死活的比利时不肯让道,我们终究是踏平了半个巴黎,没错,法国佬依旧在抵抗,但战场终究是在本土之外不是么。
奥地利人一如既往的软弱与愚笨,让该死的俄国佬打穿了匈牙利平原,若不是奥斯曼和保加利亚的帮助,我们的腹地说不定就危险了,也许是强弩之末,西线陷入了诡异的堑壕战,东线的突破和华沙的解放换来的是斯拉夫人逼近多瑙河,愤怒的希腊人和阿拉伯人也让土耳其焦头烂额,整个1916年可以说是德意志的至暗时刻,第二次巴黎会战在丢下九十万人后我们不得不败退马恩河,维尔纽斯东面糟糕的道路也让我们寸步难行,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的英国舰队时不时威胁着我们的补给线,也许有那么一刻,德国恐惧着失败的滋味。
不过上帝依旧眷顾着我们,损失了一百二十万人的索姆河战役被鲁登道夫元帅粉碎,三场庞大的海战击碎了英国佬的封锁线,开罗在意大利人的铁蹄下瑟瑟发抖,奥地利总算是在斯洛文尼亚抵挡住了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勇猛的保加利亚更是让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同盟国。最终,十月革命,爱尔兰大起义带走了协约国的两员大将,苦苦支撑的法兰西终于在勒芒向帝国俯首称臣。
荣光和胜利在前方等待着历尽艰辛的德意志。
1919——1922·希望时代
1918年,以德意志帝国为首的同盟国摘得了世界大战的桂冠之后,国防军的一众将帅顺着滔天的战功轻而易举地来到了帝国的中心,当战火逐渐消弭,总动员令缓慢地取消,如同一张白纸般的德国政坛迎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击碎烈日要塞的鲁登道夫投入帝国党的怀抱,人民党看中了东线的指挥家兴登堡,而祖国党则对海军之父提尔皮茨颇感兴趣。



最终,在长达一个月的选举和会议之后,这三家右翼的政党组成联盟,一举拿下了议会的大多数成功组阁,自此,德国进入了风云诡谲的“三驾马车”时代。在这个节奏日渐缓慢的战后重建时代,德国的外交政策一改战前的咄咄逼人,在保持盟友关系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本国攫取利益,为此,“泛欧计划”经济体被提出,试图将整个旧同盟国的市场联系起来,最终,英德主导的“欧陆同盟”大型经济联合成立,主要成员有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保加利亚沙皇国,奥斯曼帝国,荷兰王国,及其一众仆从国,其目的在于联合各国的经济,结成一个互相保障,低关税,最大化各国利益的松散联盟。到此为止,同盟国正式解散,各国仅仅形成了一个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的盟约。在这之后,1921年,日本加入欧陆同盟成为游离在外围的观察国,大量战争期间寄存于日本的企业开始回流;随着俄国的首批赔款支付,国内的经济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可惜好景不长,新成立的殖民政府难以获利,由英,德,美,奥,土共同经营的海峡管理委惹得英王和苏丹颇有微词,西边的法兰西疯子和东面的斯拉夫恶匪让整个欧罗巴惴惴不安,来自匈牙利的平原在整个中欧乱窜,而东普鲁士重建丑闻的爆发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批重建拨款被帝国党官僚贪污,得知此现状的公民群情激愤,内阁反对党大肆攻讦,充满希望的四年就这样在鲁登道夫的弹劾下台中落下了帷幕
1923——1929·黄金时代
帝国党失势后,改名为保守党的人民党联合祖国党形成执政同盟,德意志帝国进入兴登堡——提尔皮茨双星时代,同盟宣称自由贸易,松绑战时经济,自诩代表平民,又维护资本阶级。1923年同盟正式执政后,威廉二世任命兴登堡为宰相,提尔皮茨为副宰相,同年年底8小时工作制被通过,经济自由化被投入实施,代价是殖民总督的年度指标翻了三倍不止。

1924年,官僚集团的新秀卡尔·赫弗里希任经济部长,降息刺激经济,从此刻开始,经济高速增长,“黄金年代”正式开始,在此后的六年内,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全民消费热潮开启,大量资本涌入贷款市场,失业率大幅降低,人均消费水平直逼瑞士。损失了一代人的德国似乎迎来了新生,大量中产阶级聚集在咖啡厅里讨论着炙手可热的股票交易,西装革履的资本家安然享受着来自非洲和亚细亚的新奇特产,高贵矜持的容克贵族们躺在金碧辉煌的卧室里理所应当的高谈阔论世界的局势,哪怕是码头上地工人也能在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比以往多出几个用来沉湎于酒精和烟草的子儿来。
同样的,阳光之下黑暗滋生:商业监管全面放松,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削弱,收入不平等大幅扩大,大量军警对罢工重拳出击,女权运动被大幅打压,大幅缩减的重工业和大量涌入石油股票的资金也让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盛世多了一丝不易被察觉的阴翳。但是这一切都太过遥远,1928年盛大的柏林奥运会将这个美好的时代推上了巅峰,四十余个国家齐聚这座世界都市共襄盛举,当圣火在帝国体育场燃起时,现场气氛达到了新的高峰,一浪接一浪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仿佛太阳从不曾在德意志帝国的土地上落下过。
就这样,德国走过了光芒万丈的二十年代。
1930——1936·崛起时代
美利坚对于法兰西不间断的援助无疑严重刺激到了旧大陆的国家,不断上升交易指数骤然下跌,民众挤在报刊亭一脸茫然,帝国内阁的电话从来没有停歇过,一切都如同堕入地狱一般混乱和无序,黄金般的七年以一个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方式落下帷幕。
幸运的是,一战后得到的大量殖民地帮助德国迅速地度过了这次精神危机,广袤的市场终于派上了用场,德意志从未如此感谢过他们阳光下的土地。仅仅两年后,全欧洲都不再恐惧于骤然发迹的极右翼法国,黄金年代的双子星之一提尔皮茨首相也在柏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新闻播报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沃尔夫冈·卡普在经济的第二轮大狂欢中接替了他的职位。



1932年大选在一片欢腾中拉开了序幕,祖国党成员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发动其手下的报社大肆攻讦新任党魁沃尔夫冈·卡普,大量祖国党温和派议员无法忍受而出走帝国党,最终兴登堡一举拿下多数席位,导致祖国党彻底没落,帝国党联合保守党中央党形成执政联盟,帝国进入兴登堡——沙赫特——塞克特的“新三驾马车”。


尽管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停止了该死的贸易战,但愈演愈烈的中欧难民危机还是让帝国头疼不已,一个如此孱弱难以管理边境的奥匈帝国让内阁愤怒无比,底层公民也屡屡走上街头,呼吁政府将这像劳民伤财的所谓的“人道主义救援”项目彻底停止,声称“这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汹涌的舆论迫使同盟将奥匈帝国提出战后重建项目,维也纳方面因此怀恨在心。
从1934年开始,大量石油股票出现在市场上,几乎人人都在疯狂买入股票,银行放贷总额因此达到峰值,庞大的产能过剩间接提高了人民负债率,工人待遇逐渐变差。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率,保守党开始降低融资成本和帝国马克的利率,泡沫因此越堆越高,大量民众放弃实体产业而转战股票市场,相应的国家银行调低了贷款条件,大量底层民众转为可贷款用户,截至1936年底,股票市场变得空前繁荣。
新的一年即将来到,欢乐的时代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