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毕业季 | MBA学习是一场多维修炼--20MBA(1)班来凯悦

2023-01-05 13:41 作者:浙工大MBA教育中心  | 我要投稿

研学三年,防疫三年,自2019年12月完成研考初试,至2022年12月论文答辩落幕,伴随着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开,我们也迎来了憧憬许久的毕业环节,回头可见这一路上清晰的印记与经历,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下此刻的所感所悟。

图片

01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能够相聚在浙江工业大学MBA的伙伴们,大多都是工作多年的“社会人”,带着各自的经历和故事重回校园,新鲜而有趣。在节奏紧凑、事务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大家都尽可能地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参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整个过程是对自己的自律、执行力、耐力、意志等各方面的打磨和考验。工作日与全周末的学习的无缝切换,身体上偶尔会觉得疲惫,实际上也是一种换脑式休息,经常与各行各业的同学们交流,经营管理案例的讨论和头脑风暴,能够让人在学习中得到适当的休整,同时也能得到平日里鲜少会接触到的知识,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边学边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走远路者必须要从近处走起,切实履行所学,不倦怠,做到“知行合一”。

扬长避短,戒“焦”戒躁

02

整个学习过程犹如打怪升级,关卡包括了个人作业、小组团队作业、案例演示以及各种考试考查,如果要问最难的一关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硕士学位论文”。在入学之前,我在工作中便与我的导师有过接触,李正卫教授为人平和,专业造诣深厚,治学态度严谨细致,对于学生要求精益求精,在我后续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正向作用。

我的论文撰写路径可以用“高开低走再上升”的曲线来表达,得益于我先前的工作积累,在一年前的开题答辩,评审老师对我的论文主题给予了不错的评价,相应地也提出了一定要求。一方面,我对论文的撰写在较早之前就有了构思,另一方面,撰写期间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较大变动,使致在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在8月预答辩时险些未通过,我也复盘了一些原因。

图片

1. 构思较早却没有形成文字,心中所想与写出来的内容不一定是一回事;

2. 没有转换写作视角,自我意识仍停留在原来的工作站位上,写论文并非写工作报告,不应站位于政府和市场监管,而应切换到企业身份,就假设我是一位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如何,MBA的论文需要聚焦、需要应用并联系实际;

3. 太过熟悉所写的内容,盲目自信,进而导致前期阅读的文献太少,不了解论文的写作套路,也就没有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

4. 写作前期与我导的联系不多,很多问题到了预答辩的环节就慢慢暴露出来了。

记得很清晰,8月13日预答辩结果是,那一版本的论文,我改了一周也确实改不下去了,既然方式不对就该止步,李教授在《管理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提到了“沉没成本不能作为决策依据”。心一横地抛开原有论文,在自己思考清楚、得到导师指点迷津之后,列了提纲重新开始写,那时离9月中旬提交学院内审仅有二十天,目标只有一个——重新拿一稿出来,必须在扛住工作压力的同时,抵御内心焦灼不安与急躁,沉下心来好好看文献,看多了便会识别高质量的文章,因为走正确的路才是最快的路。

03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所看的大量文献、一有思路就用纸笔记录的方式、不断地自我发问、反复思考,还有用睡眠换来的写作时间,都没有白费,重新写的论文顺利通过了内审,经过持续的修改调整润色后也在外审中拿到了好成绩。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习,也是对自己处理紧急事务能力的磨砺,更是一场协调好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平衡的考验。

很荣幸,在各位指导老师、家人亲友、同伴们的支持、开解和鼓励下,这一关,我PASS了,正如论文所写的“品字标”,“品”字蕴含的具体历史镜像,传承了“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理念与当代国际认同,是一个高度凝结匠心、恒心的浙江样本,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好该做的、要做的、想做的,是ZJUTer的责任和本分。

图片


毕业

快乐

毕业,是一种身份在一种阶段的结束,也是新身份在另一阶段的开始,希望今后能够与母校浙工大保持更为紧密、持续的合作与联系,也许道路险阻且艰又漫长,咬牙坚持不放弃,美好的未来值得大家期待。

图片

撰稿:来凯悦

审核:王珍丽


毕业季 | MBA学习是一场多维修炼--20MBA(1)班来凯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