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科-霍乱

2022-12-23 07:57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霍乱弧菌导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流行7-10月;发病急骤,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急性肾衰;

病原体:

O1群霍乱弧菌为G-菌;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相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但菌体抗原O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O2-200以上;煮沸1-2min可杀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细菌;

由于感染的多发病的少,轻型的多重型的少,所以轻型和隐性感染者更重要;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水传播最主要;

易感者: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多;产生的免疫不持久,可以再次感染;

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过多或胃酸缺乏,霍乱弧菌到达小肠可致病;分泌霍乱毒素,刺激肠粘膜细胞分泌水、NaCl、NaHCO3;引起分泌性腹泻;导致脱水和循环衰竭;

临床表现:

吐泻期-无痛性腹泻、无里急后重、米泔样便、每次>1000ml;喷射性连续性呕吐,开始为胃内容物,后来是米泔水样;腓肠肌痛性痉挛、腹直肌痉挛;

脱水期-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窝下陷、神智淡漠烦躁、尿量减少、肾前性肾衰、大量电解质丢失导致低钠、低钾、代谢性酸中毒;

反应期-循环改善后肠内毒素吸收,可出现反应性发热1-3d;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血液浓缩导致HGB和WBC增加,尿素氮升高;

粪便检查-直接悬滴和制动试验是初筛试验(镜检可见穿梭状有动力细菌,滴入霍乱免疫血清后停止运动)、涂片可见G-阴性弧菌呈鱼群状排列、培养;

血清学检查-抗菌抗体和抗毒抗体;

诊断标准:

确诊标准:

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阳性;

有吐泻症状、血清学抗体4倍升高、流行区人群;

疑似标准:

有吐泻症状,培养阴性;

有吐泻症状、流行期间有确切接触史,;

培养3次阴性、血清学2次阴性可排除诊断;

鉴别诊断: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热、腹痛、中毒症状明显,少有循环衰竭;

急性痢疾-发热、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培养可鉴别;

大肠杆菌肠炎-发热、腹痛、培养可鉴别;

治疗:

肠道隔离-症状消失后6天,隔天粪便培养3次阴性后可解除;

补液:

静脉补液:及时补充适当液体和电解质补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输液量和速度视脱水程度而定。成人患者治疗开始以生理盐水快速静推和滴注,待血压回升后可改用含糖541 (每升含氯化钠5克,碳酸氢钠4克,氯化钾1克,50%GS 20ml)溶液或3:2:1溶液。 (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口服补液:适用轻、中度病人;每升水中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补液加温后口服或经鼻饲注入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液体治疗的辅助治疗能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时间;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及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减少肠粘膜分泌-黄连素;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科-霍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