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杀千刀的老居,拐额滴女儿?”《饮食男女》逐帧详解 第二期

2023-08-19 20:39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闲言少叙,我们直接书接上文

上回书说道,朱家的首次家宴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展现了所有人对于“家宴”的态度,实际上也就是对于“旧家”的态度,其二,就是二姐迈出了分家第一步:决定要搬出去住

之后,一通电话将整场戏强行结束

单从剧情角度来讲,老居离席出门之后,“首次家宴”这场戏好像就已经结束了

然而实际上,从整体的表达规划上来讲,这通电话只是“首次家宴”部分的中场哨声而已,老居赶去补救的那场“婚宴”与“家宴”其实是同一主题的一体两面

饭后大姐与锦荣,老居和老温的对话,是对“首次家宴”这场戏的进一步补充

直到电影的第24分20秒,再次出现的那栋中式古典风格的建筑,才是整个电影开篇部分的“句号”

 

咱们具体来看

首先,在老居离家之前,导演又埋了一个同时具有多重作用的小伏笔,就是老居提醒道,蒸笼里还有“蟹粉汤包”,要吃的时候再上桌

这个汤包,后面也有多次出现,具体作用咱们到时候再讲,此处,先标记一下

出门之后,镜头回到饭桌前的三姐妹身上,二姐三妹都呆愣着,只有大姐有一个放下筷子的动作,并且此处再次放大了汤锅煮沸的声音

虽说没有任何人开口说任何话,但是整体的氛围,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声音元素,已经传达出了足够多的内容

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往下,镜头一转,先给到了一个中式古典建筑的远景

这个镜头从剧情角度来讲,只有一个交代老居去向的作用,但是从主题表达的层面来看,寓意是很丰富的

大家细想,这栋打眼一看,就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建筑,又通体被装饰上了现代化的灯光,使得它能够在周遭一片漆黑的夜晚,仍旧是一处醒目耀眼的存在

导演在通过这个镜头,传达什么样的主题内容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根本就不需要我再多废话了,是吧?咱们接着往下看

镜头从远处的全景切换到建筑内部的视角,老居乘坐出租车抵达,随后步入这栋建筑

我们暂停一下就可以看到,与刚刚外部的全景视角一样,建筑内部仍然保持以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和色彩为主辅之以现代灯光的风格

然而,随着镜头的进一步深入,来到厨房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里不论是物品道具还是人物的衣着打扮,就完全没有外部建筑的古典风格了,非常的西式和现代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他们做的菜,又仍然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菜式,他们所操办的酒席,也仍然是代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婚宴”

传统与现代,二者已经在潜移默化当中缓缓融为一体,共同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了

好,镜头跟随老居进一步深入,先通过周围的人朝他打招呼,简单铺垫一下他的身份地位,随后,镜头转到酒楼经理这边,用发号施令的方式又点了一下他的身份,然后,再通过帮助老居换衣服的动作,又把老居的身份地位直观具体的展现了出来:他还在酒楼经理之上

先铺垫再对比,循序渐进,一套很丝滑很简洁的表达小连招,不过,这套连招其实还没完

之后,老居开口引出老温,同时酒楼经理铺垫了一下问题的严重性,二者和刚才打招呼一样,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急于一口气将老温是老居的舌头,这场酒席是什么司令娶儿媳妇的这些具体的设定一口气全部端出来,以免观众应接不暇

再往下,老居看菜单的同时,导演又见缝插针地给了几个酒楼后厨做菜的镜头

宽油,大火外加批量的食材一同烹制,再辅之以忙碌的动作焦躁的催促,商业化的特点一下就点出来了,与电影开头老居做菜的过程完全不是一个气氛

之后,酒楼经理退场,老温开始介绍具体的问题

简单来说,问题出在了食材上,虽然这仍属于烹饪“专业”方面的问题,然而麻烦的是,有“司令娶儿媳妇儿的婚宴”这个背景,所以,就不能选择从技术层面来弥补“翠盖排翅”这道菜了

即便没有任何食客能尝出问题,将假翅端上司令的婚宴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司令颜面的挑衅,因此,老居提出以赔钱为代价,改成“龙凤呈祥”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相较于老居刚到后厨时他人的问候和酒楼经理对他的恭敬,又将老居在酒楼中的身份地位捧了一步

他不仅在专业领7域是能够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的技术专家,在业务层面也是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这样的地位,可以说是“厨师”这一身份的顶层了

那么,电影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再次介绍老居厨师身份的内容,并且介绍到这一步呢?

咱们结合后面的情节,对照着来解读

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电影毫不托尼带水,直接又切回了朱家的家宴,而且第一个镜头就是给到了并没有怎么吃,便被收拾了起来的饭菜上,停留了大概一秒钟之后,镜头没有移开,二姐的声音便直接进入,话题谈的还是她买的新房

这个镜头没有移开,声音便切入的设计就是在告诉我们,三姐妹并没有继续吃这顿饭的原因,就是与二姐买新房要搬出去的事直接相关

下一个镜头,交谈新房话题的二姐三妹在远处,而没有参与话题的大姐却在离镜头最近的位置,即便镜头聚焦在两人身上,大姐的形象被虚化了,我们还是无法忽视大姐的存在

这个镜头人物站位的用意,其实就在于此

二姐表面上只是在跟三妹说话,实际上,这话也是说给大姐听的,尤其是最后一句,“还有一间客房,你们 随时都可以来睡”

从这句台词开始,三姐妹终于直接表达最核心的主题了:就是她们各自对于“旧家”的态度

这一段,咱们还是先看原片,而后将三个人对比着来说

首先,整体来说,这一段仍然是以主题为横向的主轴,递进表达,人物区别为纵向内容,并列对比,双重交织的格局

具体来讲,横向上,话题被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每个人对于“父亲”老居的看法,另一个是她们对于“父母爱情”的认知

纵向上,三妹展现出来的状态是最自我最幼稚的

打从一开始,她就压根没想明白搬出去住这件事意味着逐步脱离“旧家”,所以镜头跟随她的移动,从二姐身上转移到大姐这边之后,她又多问了一句:“姐,怎么了?”

谈论老居时,她只陈述了大姐二姐结婚后必然会离家的事实,而没有考虑过,对老居尽孝的问题,谈论“父母爱情”时,她将父亲没有再婚浪漫化的理解为:

“只爱一次”,“母亲走了以后,再也不会去爱了”

这就是很典型的年轻人思维嘛

稍微长大一些,我们就都会明白,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是只有男欢女爱,你情我愿,性格财产,子女亲友,事业伦理等等等等,影响再婚的因素太多了,但在她这样的年轻人眼里,只有爱与不爱

唉……一眨眼,我也已经不是年轻人了……说起来还有点惆怅……

 

好了,不矫情了,再说二姐

二姐展现出来的状态是最为矛盾的

首先,即便大姐不明说,她也完全能明白传统文化中的“孝”所要求的责任,然而她还是选择了现代的思维,既顺从自己的意愿,搬出去

不过,她还并不是完全不在乎彻底否定那套传统观念了,她仍然是思考过如何让传统的“孝”和现代化的自我欲望两全其美的,所以她提出了一个方案:

也就是那句“有时候我觉得爸需要的不是我们,而是一个跟他年纪相同的一个伴侣”

然而更有趣的是,这个办法实际上并不符合老居的需求,老居后面对于咋咋呼呼的梁伯母一直礼敬或沉默相待,并不是因为他认同,只是出于传统文化所要求的“照顾对方的面子”

而二姐的方案不符合老居需求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她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老居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无法与父亲老居心平气和的坦诚沟通

而无法沟通的原因,又与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造就的性格有关,既总是有话偏不明说

我知道这样的表述很绕,不太容易理解,但令人头疼的是,二姐这个人物确实就是这么矛盾,放下了,但又没完全放下,想解决,但不理解所以无法正确解决

只能说,实在觉得绕的话,大家就把二姐这段多看两遍,慢慢品味消化吧……

 

最后说大姐,她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最为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最牢固的,同时,她对话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些细节,也非常能体现咱们中国传统的那种性格:

就是有话偏偏不明着说,不说到位

要么是用“心理不平衡”暗示二姐在丢弃尽孝的义务,要么是用“你记得什么?”“你懂什么?”“妈死的时候你多小啊?”这样的反问形式,强势争夺话语权,并且将二姐口中的“吵吵闹闹”,“老式的战争”解释为老式的“相敬相爱”

坦率地讲,是大姐的主题任务决定了她前期的人设肯定不讨喜,所以还是那句话,我希望朋友们不要像村头老太太一样,总是义愤填膺地嚼什么“对错好坏”的舌根

要聊,咱就聊点有深度,有“嚼劲儿”的内容

比如说:根据人物形象,去梳理背后的设计逻辑,继而还原人物个体,乃至所有人物整体框架的设计思路

其实上一期说到大姐在教堂中那一段的时候,我就想展开聊聊大姐这个人物的设计了,碍于时长,最后没说,这一期,咱们正好从这段剧情入手,把这个大馅饺子嚼了

大姐这个人物之所以会在对话细节和思想态度上显得最为传统保守,根本的原因当然就在于她是三姐妹中年纪最大的“大姐”这个人物定位

年纪最大,所以传统思想被灌输的最多,对于现代内容接触且接受的最少,这不难理解

稍微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其实“大姐”的这个人物定位,并不只是决定了这些设计,它基本上是大姐从主题表达的内容到剧情层面的作用再到人物细节设计,几乎所有内容的起点

二姐和三妹也是一样,人物定位,就基本上决定了她们承担的主题和人设的方向

 

咱们一点一点来捋其中的设计逻辑和过程

首先还是从上一期说过的,这部电影最原始最核心的那个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说起,基于这个主题,电影的核心人物,朱家的一家四口被分为了两类,既传统的“父亲”老居和他的“孩子们”

为了循序渐进的展现这种现代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们”又被细化为了仍被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兼容的,以及思维最现代的三种类型

之后,基于“传统的‘阖家欢乐’概念必然会在个人私欲不断解放的发展趋势下逐步瓦解,而后传统会与现代相融合,孕育出新的“家”的概念”,这个矛盾冲突演化过程的判断

导演又将人物发展曲线继续细分为:

碍于传统的束缚,迟迟无法顺应现代化思维的“父亲”

意外的推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大姐

倾向现代反感传统到想要回归传统却求而不得的二姐

以及从现代化思维又自然而然地演化回传统家庭的三妹,四种类型

好,人物框架构建到这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人物有了轮廓,剧情有了方向,再往下的步骤就是根据这四个人物的人设需求,去选择素材丰富人物形象,以及设计剧情内容了

这些内容,基本上就是顺水推舟了

比如说由谁来构成冲突的两极这个问题,拢共只有四种选择:

传统组的老居和大姐,与现代组的二姐跟三妹,两两对决

然后我们再把电影主题和人设方向带入进来考虑

碍于传统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造就的传统性格,老居这个“父亲”是很难与女儿们坦诚沟通的,要通过他来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吵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要么就是像二姐点出味觉缺失时那样,直接一走了之,避而不谈

再加上老居自己还要展现一个主动放下传统观念,接受现代思维的转变过程,所以他是不能作为冲突的一极的

只能让大姐来负责代表“传统”,点到即止的展现一下矛盾,将来也便于回归阖家欢乐的大团圆结局

二姐和三妹这边,谁来走出离家的第一步其实都可以

只不过,当先迈出离家第一步的人如果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干预以及自己内心挣扎的话,那么剩下的三个人,在面对离家的选择时也就没法再有什么挣扎可言了,都已经有人做这个出头鸟了,你还有啥心理负担,破罐子破摔,想干嘛就干嘛去呗

所以,电影最终的规划是,二姐先主动迈出第一步而后又失败了,随后三妹因为意外怀孕再次迈出了一步,结果反而成为第一个离家的人了

这个方案,不仅在整体规划上工整对仗,让我等处女座强迫症非常舒服

对于三妹思维最现代化的人物定位,对于老居大姐两个传统人物继续保持内心挣扎(毕竟三妹是因为意外怀孕嘛),对于二姐由逃离家庭到渴望回归家庭的人物发展曲线,都能兼顾

可以说是最完美的规划了

 

咱们再具体说回大姐的人设,她跟老居虽说都是传统组的,可是二人毕竟不是一辈人,所以她身上必然还是要有一些现代化影响的

但是,一方面,大姐身上的现代化影响又不能太多,触及的内容必须点到即止,否则淡化了她传统组的底色,就又无法与受现代化影响更大的二姐和三妹形成鲜明对比了

另一方面,她身上受现代化影响的部分,最好还能突出她与老居之间那道两代人的代沟

现代,但又现代的不那么鲜明,传统,但又传统的没那么严重,这个尺度的具体拿捏,就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水平了

而《饮食男女》这部电影给出的方案,恰恰就是一个很高水平的设计

大家有猜到大姐身上的“现代化影响”具体指的是什么了么?

没错,就是她的宗教信仰

大姐的宗教信仰在电影中虽说很有存在感,但实际上体现的次数和篇幅整体来看并不多,除了开头大姐参加礼拜和结尾处大姐夫接受洗礼两段戏之外,其他时间,大姐出现的场景都是任教的学校和家中,她的宗教信仰只体现在饭前祷告和他人的吐槽中

由此可见,宗教信仰这个设定,也只不过是塑造大姐人物形象的一个道具而已,就像厨师身份之于老居,航空公司之于二姐,以及兼职工作之于三妹

故此,我们要思考大姐这个设定的逻辑和意图,也并不需要将现实中的基督教文化全部带入进去,只看电影展现出来的部分即可

 

从全局的角度归纳一下,宗教信仰这个设定对于大姐的作用只有两个

其一,规则的约束,也就是饭前的祷告和婚前的见证嘛

不过,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二姐和三妹在餐桌也是有遵守一些规则的,比如说,父亲老居入席之前,不会先开吃,接受馈赠要说谢谢

虽说不像大姐的规则那么有仪式感,但约束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这个信仰使得大姐在原生家庭之外,又有了一个与旧家并没有本质区别的精神寄托

她称呼同信仰的信众,也跟两个亲妹妹一样,叫姊妹,牧师主持集会,跟老居组织家宴,本质也是相同的,甚至扮演的角色其实也是一致的

牧师为大姐夫洗礼,作为接纳他的仪式,不也与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婚拜堂,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么?他扮演的也还是类似父亲的角色

简单这么一梳理,大姐信仰基督教这个设定的目的,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

内在的功能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那套玩意儿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纯粹就是个等效替代,只不过是把外在的“天地君亲师”换成了上帝和牧师,“福生无量天尊”和“阿弥陀佛”换成了“阿门”,以此作为大姐受外来西方思想所影响的体现

这个尺度拿捏的是不是,非常有水平?

 

好,我们再说回电影剧情的剖析

三姐妹简单表述完各自的态度之后,以三妹关上冰箱门作为结点,整段戏结束

镜头又切换回老居这边,之前展现了老居提出的解决方案,这里给出方案的结果

先是通过老温试菜给出烹饪层面的结果,同时铺垫老温就是辅助老居表达主题的“捧哏”这么一个人物定位

而后镜头转到外边的婚宴,一个热闹嘈杂同时又很喜庆和谐的大全景之后,镜头给到酒楼经理的表情,通过他个人从紧张到安心的表情转变,直观简洁地将整场婚宴问题的解决做了收尾

不过,这场家宴和婚宴的部分至此仍然只是又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表达,电影整体的开篇部分并没有完全结束

再往下,镜头再次切回老居家中,先给了老居出门前提及的蟹粉汤包一个镜头,随后锦荣和姗姗登场,简单寒暄一下之后,姗姗回应了之前老居打电话时的伏笔

做鱼这个线索电影给得是很直白的并没有藏着掖着,不过由于间隔时间较长,且中间内容信息量都非常大的缘故,绝大多数朋友在第一次观影时是无法将前后线索准确串连起来的

这就是所谓的“隐藏一滴水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进海里”

在悬疑推理类型的故事,以及魔术表演当中,这种技巧非常常见,将来做悬疑电影或者悬疑剧的分析时,我给大家详细说说

随后大姐把老居留给她们姐妹三人的蟹粉汤包转送给了姗姗

最开始写稿的时候,我也曾以为蟹粉汤包这个元素,只是用来铺垫姗姗将来会跟朱家三姐妹一样,成为老居的第四个女儿而已,但是写到后面,我又发现了一个细节:

婚宴结束之后,还有一个专门拍包子的镜头

家宴结束,剩下一笼包子,婚宴结束,同样剩下几笼包子,这显然就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创作者刻意为之的设计了

坦率地讲,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很兴奋,不仅仅是钦佩创作者周密且精妙的设计,更是因为,我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长篇大论水几分钟了

话题要从家宴与婚宴的对比开始说起

上期视频我曾总结过,《饮食男女》这部电影讲得不仅仅是“饮食”与“男女”,最核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旧)家”

家宴婚宴这两个情节,就是同时将这三个元素,融为一体的“汇总情节”

家宴婚宴,都是以饮食为主要内容,主题都是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家”

区别只有两处,其一,家宴的目的是维系“家”的存在,婚宴的目的是宣告“家”的诞生,注意,这个婚宴,除了来宾们和服务员们的衣着之外,从装饰到菜品再到形式全都是中式的,因此,通过婚宴宣告诞生的“家”,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那个家”

跳脱出剧情故事层面来看的话,婚宴与家宴实际上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那个旧家”的一始一终,二者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第二个区别:为了赴家宴,大姐二姐三妹都完全舍弃或暂时搁置了各自的男女主题,然而,欲望是无法被舍弃或压制的,三姐妹总归还是要遵从各自的欲望,组成各自的新家

但是,整部电影,没有为三姐妹中的任何一个,正儿八经的举行一个离开旧家的仪式,也就是婚礼,与此同时,这场婚宴,新郎新娘以及双方家长,全程都没有出现过

甚至被提及的那个“司令”也没有正式出现过,只是被用作强调婚宴不能有瑕疵的原因

导演为什么要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其实我相信,不用再多说大家现在都能明白了

一句话总结: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家宴与婚宴实际上就是又一组似而不同,并且又相互补充的镜像对照,婚宴这场戏并不是为了那个什么司令的人物原型而存在的,也不是为了体现老居的厨艺和身份地位而存在的,是为了呼应留在家中的朱家三姐妹的那番表态而设计出来的

我知道即便这样措辞,理解起来可能还是会有一点难度,然而,很惭愧,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有限,如果大家仍然觉得一头雾水,我只能说建议大家结合电影本身,多看两遍刚才的表述

 

好,家宴和婚宴的关系说完了,咱们该说蟹粉汤包的事儿了

刚才提到过,家宴中的蟹粉汤包和婚宴的蟹粉汤包都出现在结束的位置,而且也都是老居做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家宴的蟹粉汤包给了未来会成为老居又一个女儿的姗姗,而婚宴上的则被直接倒掉了

不过,老居在婚宴这里还是又特意强调了一句:“菜都没动过,带给孩子吃吧”

既然两处的蟹粉汤包都指向了孩子,创作者的目的自然是要借这个元素来展现关于孩子的主题,那么,具体是什么呢?

或者说,姗姗这个小人物跟“饮食”“男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那个家”,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实不相瞒,这个问题还真是让我头疼过那么短短的几分钟

结合后面老居与姗姗相处的情节,特别是在1小时12分41秒处,老居与锦荣直接交流的情节中的这么一段对话,让我对自己此前的结论产生了一个颠覆性的疑问,进而,想通了

“我吃的很高兴,反正我没有味觉,吃只是一种心里的感受”

那个颠覆性的疑问就是:

老居味觉退化的这个设计,真的是在暗喻他年纪大了,男性的功能退化了么?

一开始我对此确实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留意到了37分38秒处,老居明确提到过补肾之方,结尾1小时55分67秒处,锦荣也再次怀孕了

然而,发现这句“吃只是一种心里的感受”之后,我发现“老居给姗姗做饭,是为了通过满足姗姗的食欲,最终达成满足自己追求锦荣的欲望”这个认知应该是错误的

老居给姗姗做饭,就是奔着姗姗去的

别误会啊,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老居是个变态,而是说,老居想要的一直都不是物质层面的欲望,是精神层面的:重新拥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来越丰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基础的食欲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老居这样的大厨,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了

朱家三姐妹早就吃腻了这些美食佳肴,“食欲”不再是她们的追求了,所以参加家宴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吃不了几口饭菜就全剩下了

组织和参加婚宴的,也同样不是为了满足食欲而来的(可能是为了把份子钱吃回本……),“龙凤呈祥”混充“翠盖排翅”没有人在乎,宴会后也同样有大量的食物根本没动过筷子

这些事,老居都看在了眼里,他不是不明白什么意思,也不是不知道为什么,然而越明白,也就越清楚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只能不愿像承认自己的味觉已经丧失了一样,承认自己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直到,他发现了还有一个人需要他做的蟹粉汤包,就是珊珊

因此,他才不辞辛劳地给姗姗以及她的同学做饭

他没有味觉了,而且结尾处,味觉恢复后,他也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由此可见他要的只是心理的感受

听起来,这种解读还是蛮有道理的是吧,不过它也不是没有瑕疵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老居开始给姗姗做饭的情节,是从25分50秒左右,电影的第二阶段开始的,而老居与锦荣的事,最早是在开篇的4分30秒左右就铺垫了

如果老居是因为通过姗姗这个新女儿找到了“旧家的感觉”,而决定再婚的,那么他与锦荣的伏笔铺垫的就太早了,时间线对不上

可如果说,老居只是因为莫名其妙的又萌生了谈恋爱的念头,或者说干脆就只是馋锦荣的身子,所以才决定再婚,并且爱屋及乌的关心姗姗

这又并不符合电影整体展现出来的,对于主题的深刻展现以及细节的精妙设计

因此,综合来看,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老居再婚的动机并不是源于简单的男欢女爱甚至纯粹的肉体欢愉,而是想要经由锦荣姗姗母女,重新拥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家”

 

好,我们还是再回到剧情细节的剖析

蟹粉汤包的事说完之后,导演马上又开始铺垫锦荣的人物形象,第一笔,落在了她的发型上,三妹发觉锦荣把头发剪了,锦荣解释是因为每天都在外面忙于工作,又不会打理,所以才剪掉,再结合接下来,大姐与锦荣的对话中透露出来的,锦荣正在离婚的事,以及后面锦荣和老居在第1小时12分20秒左右的那段对手戏中所展现出来的忙碌的职业女性的形象

我们大致就可以概括出锦荣的人物设定和人物发展曲线:

一个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截然不同的,独立自主的单身母亲

不过,她个人的形象,其实还不是她这个人物在这部电影当中全部的内容和作用

要想全面的分析锦荣,我们还需要再将那个只出现在对话中的嫁给老外的锦凤,以及她们的母亲梁伯母一并纳入进来,与朱家的四个主角做对比

鉴于这一期当中,长篇大论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咱们还是留到下一期或者下下期再说,此处还是先回到剖析剧情的细节上来

锦荣和大姐对话时,姗姗在跟最年轻的三妹一块儿玩,二姐则在忙工作,再次强调她们每个人的人物形象

随后,锦荣与大姐的对话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锦荣自己家庭情况的介绍,以及锦荣和大姐各自的家庭责任问题

大姐就是在这里,坦诚的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自己是要照顾老居一辈子的,而锦荣则说了一句:“我想他希望的不是这个样子吧”

这话首先肯定是有铺垫老居和锦荣婚姻的目的,不过,其用意也并不仅限于此,我们不要忽略,“大姐认为,自己是要照顾老居一辈子的”这句话,并不只是与老居有关,也与大姐有关,锦荣这话肯定也有劝大姐为自己的事着想的意思

然而,导演并没有急于让二人继续谈下去,把话说明白,毕竟电影到这里才刚20分钟,后面还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长呢

姗姗跳出来,用她的画打断了对话,之后导演让大姐又强调了一句:

“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了”

大姐再次承担这个家庭的“传统观念代表人物”的任务

之后,三妹跟姗姗一起闹着玩,同时又给了正在工作的二姐一个镜头,她与窗外的欢声笑语隔了一个窗框构成的边框

之前我曾强调过,这种构图主要是强调人物被束缚或是受困的意思,而困住她的东西,很明显就是她的工作

当然,孰对孰错,孰重孰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如何选择,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只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得所失,味道自知

好,朱家三姐妹的部分结束之后,镜头又转到了婚宴这边来,也就是我刚才说过的,婚宴结束后的蟹粉汤包这一段

这一段,从故事层面来看,这位帮厨对于老居的挑衅,与前面后厨从下到上所有人对老居的毕恭毕敬显然是相互矛盾,不合逻辑的,我们没有必要从故事层面,给这个帮厨的行为圆什么合理性,比如说这人还年轻,可能是刚来的之类的

这两句对话的设计其实是源于主题表达层面的需求,也就是突出客人们已经不再在乎简单的食欲,老居已经不再被人需要了

这是剧情逻辑让位于主题表达,导致的一点小bug

老温将老居拽住之后,话题直接转到了朱家三姐妹身上

面对同龄好友老温,老居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巴不得她们搬出去,图个心静”

在女儿们面前,他是断然不会坦诚的说出这种不利于家庭内部团结的话的,而他不说,则又导致三姐妹都默认他是希望“阖家欢乐”的家宴能继续开下去的,双方就这样在猜疑链中勉强维持着家宴的存在,等待一个出头鸟或是一个意外来打破沉默

老居表达完对于整个家的态度之后,在老温的辅助之下,又将老居自己的状态以及老居对大姐和二姐的具体态度逐一展示了一下,三妹虽然没有被提及,但没有被提及本身,不也是一种态度么?说明在老居和老温眼里,三妹仍然还是个孩子,没到谈婚论嫁的时候

最后,话题又回到了老居的味觉上,继而引到了本片的片名和主题: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我们凡夫俗子终此一生忙忙碌碌,为的无外乎就是这些,然而当珍馐美味端上桌,得偿所愿之后,人们便又总是不在乎了,纷纷转而去追求其他的欲望

因此,人们追求的或许并不是所谓的“好滋味”,而是去追求欲望,满足欲望的过程本身,以此,让我们并不算漫长的人生拥有一个,起码能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意义”

 

所有的表达全部结束之后,导演又简单铺垫了一个很重要的伏笔,就是老温劝老居把他脑子里的好菜绝活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以免不知道哪一天,就随老居入土了

然而,老居的这本《食经》还没有写完,老温便突然先过世了

虽然电影当中没有明确展现老居在老温过世前后的心路历程,但经由酒楼经理劝说老居出山被婉拒那一段可知

味觉的彻底死亡,是促成老居直面自己的内心,最终选择放下多年的传统包袱,勇敢追求人之大欲的关键结点

二人相扶相携的结束所有表达之后,导演又给了那栋中式传统建筑一个全景展示

与老居来时不同的是,夜色更加浓重,灯光也黯淡了许多,这栋具有明显中式传统风格和元素的建筑,只能看清一个大致的轮廓了

看完这两期视频的胡诌八扯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这个简单直观的意象,也有一定的认知了,我这人笨口拙舌,就不多说了

这一期咱们先到这,下一期,争取把第二次家宴之前的剧情讲完

回见


“杀千刀的老居,拐额滴女儿?”《饮食男女》逐帧详解 第二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