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如果贾府没抄家,王夫人老了会变成第二个贾母那样的老太太吗?
大家好,今天说说如果贾府没有衰败,王夫人老了会不会变成贾母那样的人。我当然认为是不会的,王夫人和贾母之间,大概差了孙悟空的一个筋斗云那么远吧!
无论从家世、智商、情商、品位、修养、审美、容貌、气质、性情、眼界、格局等任何一个方面贾母都可以全方位碾压王夫人不带重样的。
贾母之所以能成为史太君,是因为她既掌握了极高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也保持了一定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雅趣味,七老八十了还能和孙子孙女们打成一片,乐享尊荣富贵,又不失高雅的情调。贾母年轻的时候大概是史湘云和凤姐的组合,必然是一个聪慧明艳、风趣机敏,有魄力,有气度的贵妇人。
王夫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礼教控制下的平庸中年妇女,她是腐朽的、木讷的、呆板说完,没文化,没情趣,最要命的还不太聪明的样子,五十岁年纪比八十岁的贾母还要糊涂,简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提线木偶。
所以等她老了,上位成了真正的贾府内宅统治者,她只会变本加厉,使用封建礼教来更加严密来控制她治下的领域。
所以就算贾府没有衰败,王夫人也不会成为贾母史太君,她只会从一个中年版的王夫人变成一个老年版的王夫人。一样是那么的天真烂漫、颟顸庸俗又无趣。
贾母之所以是人人艳羡的史太君,贾府的老祖宗,首先就是她的物质待遇特别好。都不用看贾母本人,只看她的大丫鬟八个,个个穿金戴银,绫罗绸缎,美人儿似得,比那中等人家的千金小姐、当家太太还气派。
且看元宵节贾母花厅的摆席陈设: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
还有一架价值无限的“慧纹”——“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书中写到“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而贾母就有三件,两件献给了皇宫里,就剩这一件她也不藏着掖着,而是时常拿出来高兴摆酒的就拿出来赏玩。
贾母自己的衣食住行更加精致讲究,外面人送的衣服再好也不穿,只穿自己家的高级定制。芦雪庵赏雪的时候她穿的是她围着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家常穿的是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她送给宝玉的雀金裘、宝琴的凫靥裘都是书中数得着的名贵衣服。
贾母吃的也很讲究,第四十九回提到贾母吃过一到菜叫作牛乳蒸羊羔,据贾母说这是上了年纪吃的,也就是滋补的药膳;她还喜欢喝王熙凤送来的野鸡崽子汤、风腌果子狸等野味,还指点做法要炸上两块野鸡肉,咸浸浸的就稀饭吃;点心也不要油腻的,精致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螃蟹馅都被贾母嫌弃;书中还写贾母吃螃蟹,吃完还要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手;喝茶不喝六安茶,喝的是贡茶老君眉,泡茶的水也讲究要旧年蠲的雨水。
按照柳嫂子的说法:“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真是堪比满汉全席了。
贾母不仅吃的精致讲究,吃饭的排场也很大,“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一顿饭下来要十几个人伺候。
贾母住的是荣国府荣禧堂这边的上房,出行都是呼啦啦一群丫鬟跟着伺候,书中写贾母芦雪庵赏雪“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五六个丫鬟一起打伞拥轿而来”好生气派,中秋赏月,贾母坐的是“竹椅小轿,便围着斗篷坐上,两个婆子搭起”。
在贾母对比之下,王夫人就显得非常节俭清素,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去拜见王夫人,看见她房中使用物件都是半旧的: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当然这也是王夫人低调的奢华,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主母,她是知道家中内囊艰涩的,所以从自己开始省俭。
书中关于王夫人衣服只有在赏赐袭人的时候提到,最好的也就是青缎灰鼠褂、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这也属于比较贵重的衣服了,但是和贾母的比起来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王夫人平时是信佛的,书中几次提到王夫人吃饭,都是吃斋,都是些“面筋豆腐”,平时肯定也不怎么吃大鱼大肉,而是清淡为主,她孝敬贾母的也是“椒油莼酱”,这就是典型的就是不会做人吧,她自己吃斋,也能让婆婆跟着吃素?
王夫人手里也是有很多好东西的,比如“木樨清露”、“玫瑰清露”但是她自己却束之高阁,也不怎么享用,都给她的宝贝儿子贾宝玉留着调理身体,还被彩云偷了拿去给贾环。
王夫人在物质上也不怎么讲究,金钏投井后后,王熙凤要给她补一个大丫鬟,她也说够用就行,不必要非得七个八个的,又表示要节俭裁人就从她开始等等,一方面是为了立人设,另一方面王夫人是真的不讲究,她也不希望屋里丫鬟太多根本管不过来,都偷东西,丫鬟越多偷的越多。
总体来说,王夫人的物质生活体面讲究不及贾母的十分之一,当然这也是她作儿媳妇的本分。可是就算贾母将来去世了,王夫人成了贾府老太君,按照她一贯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品味,也不可能和贾母一样精致富贵的。
因为贾母骨子里是一个审美高雅的文艺女子,她精通戏曲、音乐,酒令也是信手拈来,她帮助黛玉搭配银红色的霞影纱糊窗户,和潇湘馆的翠竹相呼应,如烟霞一般;她看见宝钗屋里跟雪洞一样,接着就帮忙布置:“石头盆景儿、纱桌屏和墨烟冻石鼎,最后再换上水墨字画白绫帐子”,又大方又素净……
单看一下书中荣国府元宵夜宴,贾母谈论戏曲,绝非薛宝钗认为的一般喜欢热闹戏曲的老人。
贾母笑道:“你等唱什么?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
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
接着贾母又给薛姨妈众人科普了她和湘云一般年纪时候,家中的戏班也有不用箫管,只有琴音伴奏。这里表现出贾母的高雅审美,源自尚书令保龄侯史家的文化艺术审美品位之高。
薛姨妈和王夫人这两个武将之家出身的姑娘,显然在娘家中就没有受过什么艺术熏陶,连字也不认识多少,薛姨妈还能勉强说个酒令,王夫人干脆连酒令也说不出来,当众无奈,只能让鸳鸯代说,文化水平还赶不上贾母身边的丫鬟,更别提什么艺术修养了。
所以王夫人在被贾政冷落之后,她的精神寄托就是封建礼教和神佛而已,但凡是她有一点琴棋书画、戏曲音乐方面的艺术细胞,也不至于和贾政搞得夫妻相敬如冰,自己晚年连半个兴趣爱好也没有。
除了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之外,王夫人的格局眼界更是比贾母差的太远。
贾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总结自己的大半生。
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
这就是贾母的人生写照,她作为侯门嫡女,在荣国府最鼎盛的时候嫁过来,从重孙子媳妇做起,上头好几层公婆要恭敬侍奉,中间叔伯姑嫂,各种人情关系要处理,还要看管好丈夫身边的好几房小妾,管教自己的几个子女。
贾母凭借比王熙凤还要强大管家能力,她把荣国府打点的上下井井有条,单凭这一条,她就是有资格享受尊荣富贵的人。
贾母的智慧在于她年纪大了,真正能放手放权,让儿媳妇孙媳妇去管理中馈事务,自己乐的清闲,享受天伦之乐。关键时刻,她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犹豫,雷厉风行。
看贾母处理大观园婆子夜里聚赌喝酒一事就可以窥见贾母当年治家的风范威仪:
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聚赌者通共二十多人,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响头求饶。贾母先问大头家名姓和钱之多少……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又将林之孝家的申饬了一番。
那么贾母为什么对婆子夜间聚赌饮酒发了这么大脾气,问题就出在王夫人身上了。作为当家主母,如果王夫人有能力搞定这些事,还用得着贾母操心吗?
凤姐小产之后病了,需要休养,王夫人一下子就觉得自己撑不起来,所以才让李纨、探春,又饶上一个自己外甥女薛宝钗帮着一起管家。结果还是闹出了这样的大事,让贾母动了怒。
王夫人的虽然曾是刘姥姥嘴里的“响快人”但是在书中的表现实在是才干普通,能力平凡,作者给她的评价是“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也是足够讽刺了。
王夫人作为当家主母,不仅没什么成绩,还做了不少蠢事,尤其是一遇到关于“女色”的问题,简直如临大敌,火烧眉毛一般跳脚,像个市井泼妇一样颟顸愚蠢。
对待金钏是“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对待晴雯是喝声”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可笑她对于这些漂亮丫鬟怕的要死,担心她们勾引坏了宝玉,可是她最看重信任的花袭人却早就爬了宝玉的床。
一个绣春囊就让王夫人彻底方寸大乱,王善保家的三言两语就调唆的她自抄自灭起来,定力还不如屡次被调唆但能待时而发的邢夫人。
在对于宝玉的婚事上,王夫人与金玉良缘合作,暴露了她狭隘的个人眼界。她好像也没想过,她收留薛蟠在贾府,又纵容薛宝钗和宝玉传什么金什么玉的,还有哪家权贵高门愿意把女儿许配给宝玉,就算宝钗愿意做妾,只怕那些高门贵女也不想和她共事一夫吧。
贾母显然高明很多,她起初撮合黛玉和宝玉也是看中林如海将来能给贾府和宝玉的前程带来助益,包括她之前把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联姻也是为了家族向清流靠拢转型,但是林如海一死,贾母就对黛玉的婚事迟疑了,她迟迟不定下黛玉,就是在考虑是对贾府和宝玉最为有利的联姻策略,想给宝玉找更有利的岳家。
说了这么多,就是对比贾母和王夫人就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贾母年轻的时候比王夫人厉害一万倍,年纪大了段位也比王夫人高很多档次。
所以就算贾府不败落,王夫人有一天能熬上贾母的位子,她不可能比得上贾母,甚至还不如她自己年轻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