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采集经济还不是农业)(神农的传说)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
北方:黄河流域,代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
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㈠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十二生肖)
五 谷:粟.、稻、麦、稷、豆 六 畜:猪、马、牛、羊、鸡、狗
㈡农业生产模式(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精耕细作
1、耕作方式
⑴演变
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火耕)
②商周时期: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④西汉时出现耦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的犁耕(有利于牛耕的普及和山地的开垦)
⑤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和控制耕土的深浅)。
2、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原始社会:石器、骨器、木器。
②商周:出现少量的青铜农具,仍以石器为主。
③春秋:铁器牛耕的出现。
④铁器牛耕的推广。⑤西汉:犁壁、耧车⑥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
⑦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的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春秋战国:芍陂(淮河)、都江堰(岷江)、郑国渠(黄河)。
西汉时期:漕渠(黄河)、白渠(黄河)、坎儿井(西域)。
东汉时期: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
㈢农业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
⑴演变过程: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
⑵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⑶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据家庭手工业结合。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分散性。
③脆弱性
(简单的性别分工、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天灾人祸战乱等、人口的增长)。
⑷评价:
积极:①在没有天灾、战乱情况下,小农经济勉强自给自足。
③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原因之一。
⑸历史地位:
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封建政府重视。
②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生产力方面: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方面:由大规模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到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
四.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大力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压力,取消农业税;减赋增收;提高耕作技术;控制人口增长;种植因地制宜;注意保护环境;加强城乡联系,减少发展差距;发展科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加强对自然的利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