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废柴UP主日记:该如何记录普通人的故事?——近期小结与反思(一)

2022-08-16 21:02 作者:芋仔  | 我要投稿

先从近期的视频创作的事儿聊起。当做是记录,也回应一下热心朋友们给我的反馈和意见。

直至昨天,不正经聊天昨天发布了第四期,采访完2个人,栏目还是刚呱呱坠地的状态。

期间,暴露了不少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升不上去的播放量。

尽管视频看后,有很善意且nice的朋友,跟我说,觉得内容没问题,问题全在形式上,拍摄办法和后期处理还可以继续精进。

但其实正相反,我觉得根本的问题恰恰出在了内容上。不过我也一再说了,不是被访者的问题,而是作为策划者的我的问题。也就是他们的回答和准备都没问题,而是从一开始策划节目的时候就出了问题。

我之前还在跟过去同行的朋友开玩笑说:看见没,以前很多人看不起策略和策划,认为我们是无用的存在。而这次恰好我的“失败”,证明了前期策略策划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方向不对,很可能之后最终产出就出现了无法挽回的偏差。

当然,我给“失败”打引号的原因是,这之后讨论的前提在于:我是从传播效能的视角上探讨这次的问题,并非是对于这几期干货视频,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的价值而言的探讨。因为后者的话,我还是老一句话,相信这几期被访者的回答质量。他们都有过事先准备,且很认真。回答的内容也是具有自反性和启发性的,真的遇上有需要的朋友,刷到的话绝对不亏。

但问题是,我们换个视角,从商业视角来看看,抛开理想主义,从流量的客观角度来说,大家看视频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是寻求一种情绪价值。

如果一个创作者能给更多的话,就是大家还能意外收获精神价值。举个极端的例子,罗翔老师就是很好地平衡了干货+情绪价值的典范。他的内容虽然不一定有精致的画面,但是有深度的知识和思考,并且还有故事性的寓教于乐。给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附加上很多价值的东西在里面,你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受启发去看一些法哲学的书,亦或者他的观点能让你成为饭桌上最能侃的人(千万别小看了谈资价值,有区隔性的观点,正是日复一日的日常里,人们需要的情绪价值)。所以,人人都愿意点开他的视频。

可为啥我不说是干货最重要的呢?干货,是很重要没错。但它是每天成千上百万条视频产出后最基本满足的内容(撇开只煽动情绪、制造焦虑的内容不谈;我退出最快的是抛出一系列问题,但是不指向解决方案的,啊哈哈哈哈)。比如我要搜如何才能用fcp剪辑,我要如何学学procreate画画,我直接搜就行,会出现很多视频和内容,供我去入门学习。这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内容,作为消费品行业来说,满足的只是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就像生产水,是为了解渴一样。在工作中、学习中,求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网络搜索能力对当代年轻人不构成任何挑战。就像生活在城市里,你走进商超,都能买到水。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妨试想一下,现在的人们每天点开视频观看的情景,就能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想法了。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每天在工作、学习的间隙去打开视频,利用碎片时间去刷这么一会儿。这时候为啥情绪重要?因为大家都很累了,用脑过度的状态,所以追求情绪上的休息,或者间断性地加一些内容,才会让人缓过来(我不赞成造成这种生活方式的工业社会,但应该是普遍的现状)。那用我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很累的时候,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非常严肃、沉重的东西啊?”。其实这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释了为啥人会刷短视频停不下来,感到时间飞逝,因为情绪带动给了疲惫的大脑愉悦(有没有休息到,不好说)。那么那些干货向,且长时的视频,势必需要大块的时间(分割)去看,大家选择更信任的大UP去跟,也就是非常好理解了,因为基本能够保证内容时间长度范围内,能有有质量的内容。

再想想,本来干货多了以后(不论质量优劣),会发生什么情况?区隔化,成为了同质化竞争红海中的必要情况。那么就是附加的,除了干货的传递,你还得附加情绪价值给到消费者。也就意味着,内容可以干货,但是表现形式不能“干”——这,恰恰是我没有做到的。继续拿瓶装水举例,用程式化的思考,可能货架上瓶身的包装、价格,在你有得选的时候,就在各个维度展开定位竞争。

这个表现形式包括很多方面:剪辑的手法、节奏的把控、埋梗、认为制造一些戏剧性效果等等。就像某前辈说的,大多数优秀的视频创作者,他们的原始素材不一定一开始就是有趣满满的,也是在经历过剪辑、打磨之后附加效果,才会有现在这样。我评判起作品来很简单,但或许作为观众,我永远不知道这么一期5-10分钟的视频背后,是藏着多大的工期。

这些形式上的东西,面上的东西,很可能在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东西,我这回缺了,尤其是最开始的这几期。形式上的“干”,导致内容也不吸引人,除非是很有佛系精神,愿意听下去的人,或者正好撞上非常需要这部分干货知识的人。基本上,长时间的单一镜头的对话,没有调动情绪的东西,我也深知是不会有反馈效果的。

而我在剪大豪的第一支视频的时候,我就知道其中缺少了的情绪价值。因为我们聊的内容太过专门于我们过去熟悉的领域。我或许可以接上大豪的话头,但是不代表这样的对话,对每个刷到这支视频的朋友们,真的有用。退一步,或许内容是真的有用,但形式上的缺乏新意,个人经验缺少普适性等问题,就会劝退很多人。第一期,我保守估计观看量顶多2位数,能刷到3位数,是意料之外,他本人看了成品觉得很开心,开始暴风转发,过了300多播放量(所以很多自己人)。但我至少实现让被访者满意的价值。

如果以上还算只是形式的问题,那么还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开放式访谈”,尤其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是否适合作为初期进入实拍阶段的内容呢?答案是可以,但很遗憾,我也没把控好。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的回答并不聚焦在一个特定的话题,很容易松散出去,这是主要是因为访谈提纲的关系。再加上我后期剪辑的安排不妥,所以很难让人意识到我的视频是聚焦在某个特定的,具有争议的话题,可能值得让屏幕前的观众花15分钟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去看的(姑且不论形式的问题)。事实是,开放式访谈,或许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程度,尤其是在过往的调研项目中,让一定数据显示出厚度的这个维度,但是它不定适合于我这个新手做自媒体。

当然这里也有个是不是能围绕热点问题,或者说不蹭热点,但是能给已有的热议的内容,带来新角度去思考的问题。那么松散出去的主题不明确,就会导致,其实很难让人想要点开这支视频去看。这两场访谈的问题都有,只不过后期,我有努力通过尚且不成熟的剪辑手法去做出改变。只不过,我自己也觉得,现在的形式近乎于过去做PPT的亚子。尽管有特色,但是不够利用好视频这一形式去表达。

其实,我最害怕的情况也确实发生了,有前辈就指出:如果是没有任何爆点、高能在,整支视频的情绪流都平平的,那你为什么要去采访这个人呢?别误会,这里面包括的批判,并不在于被访者本身,更在于后期剪辑都没有表现出爆点的我。我害怕的是,因为表现形式和安排的不利,让信任我的受访者成为了观众眼中,无聊的人。

但回头去看,不管是大豪,或者是吕老师,虽没有能扣上热点,或者可称为波澜壮阔的人生,难道真的没料吗?其实不是。我个人也关注“真实故事计划”、“三明治”这类主打记录故事的号。我发现在他们的活动中,我也看到过,他们培训人们去记录、书写自己的故事的举动。说明有很多人不是缺故事,而是缺叙述自己的故事的手段和渠道。那么,具有自反性,有分享意愿,表达能力也很强的的这两期嘉宾,其实是满足基本条件的。当然,我也不排除这个到哪儿都卷的时代,有很多人的精彩故事已经被看过以后,出格的阈值较低的人们的故事,从标题到画面都很难吸引到人去看。但如果说,分享的基本条件的话,拥有以上这些能力的两位,绝对是有料的采访对象。而问题还是我之前说的,前期策划和内容视角、形式缺少新意,对这类的安排不利。

比如大豪,其实最好的视角说不定还是,斗胆问问看他,是不是介意自己的光头形象,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之前徐峥在一席的一次演讲,说的就是这个话题。我至今记得,他说的话,大意是“4-50岁的时候秃头,是天经地义;但是20出头的秃头,就让他感觉自己成为龌龊小人”。这似乎会成为很能满足普通窥探欲的话题(但其实也不定能引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想要深挖的点,和被访者介意的地方重合,对方并不愿意在这方面和你过度探讨,内心的幽暗面,或者让对方自己觉得敏感的话题,我是否可以应运流量的关系,坚持这些角度去深挖故事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肯定不行。

这样,我不愿意妥协的部分,也就暴露出来了。比如,有人提出,是不是以我自己写新文稿,去拜托对方补录;或者更大胆地看到一些东西,拼凑出更高调的节目效果;亦或是索性放弃;或者为了娱乐性,放弃内容深度……这些没做到,虽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不会像以前工作的时候一样,去妥协。



期间,很感谢朋友们的反馈,大部分问题我都有在好好记录和反思。表现就是短短四期节目,从剪辑的方式和节奏上,就发生了转变。我剪最初第一期时,我的办事流程还只是把同类型的内容分块堆砌,把里头语气词、录得口糊的部分去掉以缩短时间,然后就是加表情包埋梗了(诚然,这几期视频能埋的梗真的不多)。看到大家的意见以后,就是改节奏,改单一视角的表现方式,于是乎我就想着根据他说的内容,有对比、类比的办法,所以做一些镜头前后对比放同屏的效果,而作为采访者只是一直在旁边点头应和的我,不必经常出镜,被剪掉也无所谓。到后来吕老师那次采访,我用上了双机位的方式,让她能够正面对着镜头。加了层蒙版,让出现两人对话的时候,我就拉个圆出现在她旁边,制造双人呼应的情景,保持一个采访的姿势。也在犹豫过后加入了变化不算多的BGM,只是打个底,有时候希望能起到情绪烘托作用……

只不过,表面上的剪辑变动、节奏啊、声画效果啊,还是没办法解决根本上的核心问题——刚刚上面讨论的内容上的焦点缺失,前期策划的问题。略微觉得对不起两位如此配合我的受访者。说个小插曲,我去访大豪的那天,是上海第一次高温到达40度的时候。我们当时选择在了他所在的公司的一间小会客室,进行访谈。那里是现在时兴的分享办公空间。但是因为现在大环境下行,他们在前两个月想出了损招,就是在加班时间和周末,不提供空调。要通过延时收费的方式,来让加班的人能吹上空调。而那天我们误判的是天气的炎热程度,所以那天采访到一半的时候,大豪的光头上汗如雨下。而吕老师那次,她也准备得很认真,也借机,留我在她家吃了晚饭,她做的菜真的很好吃。而同样的,这两位,对最后的视频结果要求心态都很平,只希望能够给刷到的朋友们有点启发就好。此外,就是担心这类偏输出个人观点的访谈类视频,容易让我这个UP主遭遇网暴,但从现状来看,不用担心。

真心很感谢两位伙伴的帮助。

最近在寻找能让自己笃定的事。最近发现,剪视频以外,可能是画画……但我从小学以后就再没拿起过画笔了(原因很简单,画画当时除了奖没有考级,无法成为我履历上的一笔。),所以即使老了也还是从涂鸦开始。很多问题,其实最近发现,想不明白答案和解决办法。所以让自己做一些能让自己专注在当下的事,可以不用想别的有的没的的事情,就是专注于眼前的问题,我要怎么做,我要怎么解决问题,试试哪几种方法。

之后,我会陆续更新动漫和游戏的内容,不过现阶段,还在思考,既然解说类的作品已经俺么多了,卷得几乎大家都多少有说重的,是不是换个角度切入进去,才比较好。虽然我的解说或者分析,估计仍然是观看量惊人低,毕竟是老年人,旧时代的残党,想讲的角度和年轻人,说不定契合不了了。但也因此,说不定是最后的机会,有个平台给我去做这些内容了。说实话,这次访谈类栏目的,我没想到剪辑那么耗时且占内存,之后会考虑新的策划方式去进行。

我还写了篇草稿,到一半,有点乱,主要是想讨论一下,普通人的故事到底该如何记录才好这件事。因为平铺直叙的话,它们很难有商业爆点。经过一定文案修饰和镜头加持,是有可能出现爆点的,比如二舅,但是……这又不是我擅长的方面了。




废柴UP主日记:该如何记录普通人的故事?——近期小结与反思(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