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症——我找不到朋友!
我找不到朋友!
神经症患者有时会存在找不到朋友的尴尬。究其原因,并不是他缺乏交往技能,人品差,缺点多……而在于他内心中的挣扎。他要不就是因为过于自卑,而不能和别人平等相处,要不就是过于自负,而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在这种内心冲突的扭曲下,他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也无法客观地评价他人。因为这种对自我与他人的扭曲,他也就扭曲了“朋友”这一亲密关系。
对于病态自卑者,因为他过于自贬,所以为了获得“友谊”(他需要的不单纯是友谊,更多地是希望通过友谊来消除其自恨)他不得不卑躬屈膝,不得不讨好他人,不得不甘愿屈于人下,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负面情感,不得不远离他人……并且,因为外移的作用,他会认为别人也看不起他,所以他缺乏主动与他人接近或进一步交往的勇气,他害怕别人发现他的“本来面目”。就算他有朋友,也很难相信朋友是真心喜欢他——一个缺乏自爱的人,怎能相信别人是出于真心来爱他?因此,要么他就会离群索居,要么就会成为别人的“小跟班”。当他无法确定别人对他是否持肯定态度,当他无法相信自己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当他不想再继续扮演成一个“好人”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逃避人群。
另一种变相的逃避就是成为他人的“小跟班”——他既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能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只能成为一个缺乏个性的“木偶”。他情感的反映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完全寄托于他人的喜怒之上。一位女性患者,在人际中不敢表达愤怒,就算别人伤害了她,她也不会立即发火,而会去询问别人自己是否应该发火。因为她不敢犯错,不敢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伤害”他人,只有确定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时才敢发火或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因此,人际关系对她而言已经不再是轻松愉悦的事情,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她害怕和人相处,也因为她的“善良”,她往往易于被他人利用或伤害。既然逃避,成为别人的附庸,过度善良都不能让我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就不再逃避,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好面对他人的否定与远离的准备。只有敢于面对我们心中的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继续“委曲求全”的时候,我们才能活得真实。
对于病态自负者,要么因为他过于自大,在他眼中根本就没有值得交往的朋友,要么他就仅仅是把朋友当成一种自己“受欢迎”的证明,要么他就太过于伪装自己,让人际关系成为自己表演的舞台。所以有人的地方就会让他紧张不安……

下面是一位患者对其生活中人际片段的描述:
片断一:我乘高铁回南京。在火车上,我和旁边的一个男人发生了矛盾。他说我总是在座位上动影响到他了,并且发起牢骚来。第一次发牢骚,我没理他。后来,他又发牢骚,我火了,我说:“我在自己座位上动关你屁事啊!”。他很生气地说:“影响到我休息了”。我说;“影响到你休息怎么样!”。后来乘务员安排他到后面的座位上,我顺手将自己的包放到了他的座位上。他说:“将你的包拿走”。我仍然将包放在他的座位上,他说:“这人素质真差,欠揍”。我说:“老子就素质差还怎么着”。显然,在整个争执中,我占了上风,我扮演了一个强者和恶者的角色。其实,这正是我需要的霸气。
片段二:哥们将期末考试的卷子给我送过来了,晚上我请哥们在饭店小吃了一顿。哥们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又开始演戏了,我说:“最近帮哥哥的公司跑业务”,他关心来关心去,我编来编去,感觉很累。其实,我最近天天在“放羊”,啥事都没做。怎么活得这么憋屈,处处都是障碍。感觉自己一点出息都没有,说实话我现在都怕见哥们了,哥们认为我混得不错,其实,我啥也没做。我发觉自己还是蛮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这又是我的一个致命弱点。我现在发现自己千疮百孔,让我生不如死。
从这两个片段我们会发现,他通过扮演强者来占上风,找到需要的“霸气”;通过“演戏”,来维系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与“人气指数”。所以他活得不真实,他不敢让他人了解真实的他,他依然活在病态自负的幻想当中,依然不敢面对现实与现实中的自己,宁愿装恶人,宁愿说谎,都不愿撕下自负的面具。因为被自负驱力驱使,他整个人都已经不再是真实的自己,又怎能拥有真正的朋友?朋友都成了他“完美表演”的观众,没人真正了解他。
有时,病态自负者也会怕见人,但他又不解自己怕人的原因,因为他往往自认为自己优秀、高雅、成功,似乎找不出怕人的原因。既然“人”没有什么让他恐惧,既然他还有一种同他人相比的优越感,那么他为何会怕人?因为他一直追求完美无缺,一直追求受人关注,一直追求优于所有人,所以别人就成了“评委”与“裁判”,因此他才会因为自己的一点瑕疵,他人的一点否定而恐惧。因为这样他就无法维系心中的自负了。有时就算别人根本没有关注他,他也会紧张不安,因为他害怕自己没有表现出其“应该”,害怕自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因为自负,在他同时代的人或同城的人当中,他甚至找不到真正欣赏的人。就算他有朋友,在内心中也缺乏对朋友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朋友关系有时仅仅是一种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的配件,或是在寂寞时候打发时间的工具。一位男性患者,自认为在小学和初中时比较出色和优秀,而在高中和大学混得比较失败。参加工作后,他只和高中以前的同学保持联络。当我问道为何不与高中和大学的同学联络的时候,他谈到:“他们的存在就是我失败的一种证明。”而他一直力图把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忘掉。
找不到朋友是可怕的,但和所有人关系都好同样令人不安。一些人的自负是建立在完美人际的基础上,因为他的“表演”,因为他的“善良”,因为他的“大气”,因为他的“完美”,他的人际关系确实不错,似乎都找不到和他关系不好的人。就算如此,他在人群中依然不会感到安全和放松,因为这种“和谐”的人际是来自于“苦心经营”而不是“水到渠成”。有时,为了维系良好的形象,他也决不敢把心里话告诉“朋友”,因为这会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好人”形象。其实这种被“和谐”了的人际关系,仅仅是他维系自负的一种手段。他并不是真的爱对方,别人仅仅是他达到其内心隐秘目的“棋子”而已。
当病态自负的“病毒”侵入人类纯真的情感的时候,患者不仅内忧,而且外患,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雪上加霜。当他扭曲了现实中他人的时候,他人不是变成了“猛兽”,就是变成了“蝼蚁”,抑或是成了“裁判”,结果他整个人就好像生活在一个“异度空间”里,他人无法真正走近他的世界,他也穿越不了这层自设的屏障。在这个空间里,他一会儿成了巨人,一会儿成了矮子;他人一会儿成了圣人,一会儿成了恶魔;这个世界一会儿绚丽多彩,一会儿乌云密布。因为贪婪,他不愿离开这个“乌托邦”,但他注定将因此迷失在幻想的国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