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到底讲了什么
银翼杀手到底讲了什么
一、移情测试。
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小说中称为“佛格特·坎普夫”设备。
以下是原文:
“我不是维和警官,”里克说,“我是赏金猎人。”他从打开的公文包中拿出佛格特-坎普夫测试仪,坐在身边的玫瑰木咖啡桌边组装简单的测谎仪。“把第一个测试者带来吧。”他通知看起来更憔悴的埃尔顿·罗森。
“我想看看,”蕾切尔边说边坐下,“我还从没看过情感测试,它们都测些什么?”
“这个,”他拿起扁平的,连接着导线的吸盘,“测试的是面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这是一种初级的本能反应,对冲击道德的刺激源产生的所谓的‘害羞’或‘脸红’的反应。皮肤传导、呼吸和心率是能主观控制的,但它不能。”他拿起另一样仪器,一束光线束,“这个记录了眼部肌肉的波动的张力,脸红的同时会产生微小但可探知的变化……”
“但机器人不会产生这些。”蕾切尔说。
“刺激源不会使他们产生反应,虽然在生物学上有这种可能。”
蕾切尔说:“给我测试一下。”
“啊?为什么?”里克惊讶地问。
埃尔顿·罗森提高嗓门,沙哑地说:“我们选择她作为第一个测试对象。她可能是一个机器人,我们希望你能鉴别出来。”他笨拙地坐下,掏出香烟点上,聚精会神地看着。
这一版的翻译是比较正确的,还有翻译成“一个简单的波动扫描器”。
因为复制人的记忆是植入的,所以复制人的记忆一定比真人少。
假设地球上有三个真人A、B、C,对应三个复制人a、b、c。理论上只需要统计ABC的拥有记忆对事物(问题)的反应,就能够识别出abc。
这只是一个指函数。
原文:
布莱恩特若有所思地说:“戴夫是用改良的佛格特-坎普夫标尺测出他怀疑的个体,你知道——不,是你应该知道——这个测试并不是特别针对新型脑元件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测试,三年前坎普夫改良的佛格特标尺是我们唯一的工具。”他停顿了一下,思考着,“戴夫认为它很准确。或许是的,不过我还是建议你测试后再动手。”他又拍了拍那叠纸。“到西雅图去和罗森的人谈谈,让他们给你提供一个使用新的连结-6型脑元件的代表性样本。”
作者很明确告诉你:佛格特-坎普夫标尺是在改进中的。
埃尔顿·罗森说:“我们明白在开发连结-6型脑元件时面临的风险,但是你们的佛格特-坎普夫测试在我们推出这款元件之前就已经无效了。”
······
“会有新的测试取代它,”里克说,“这在以前发生过。”准确地说发生过三次。但在以前,更准确的测试仪会在旧的淘汰之前就发明出来,不存在时滞。而这次不一样。
作者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解释是:
“几个星期前,有一天我和戴夫谈到那个,他就一直那样想。我有一份苏联警方的备忘录,W.P.O自己把它们在地球和殖民星之间传播。一群列宁格勒的精神病医师就通过下列方法来处理。它们在鉴定机器人是否存在时使用了最新、最精确的个人资料分析工具——换句话说就是佛格特-坎普夫标尺——他们将工具应用在一群仔细挑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那些人身上明显出现了‘情感缺失’的症状。你应该听说过。”
里克说:“那就是测试的作用。”
那么你就明白作者根本意图了,作者的根本意图是说:复制人的灵魂深处趋向没有情感。
真的是这样吗?
原文:
“我要给你做一次骨髓测试,”里克说,“这能最终从器官上确定你是不是机器人。说实话这个过程会很慢而且很疼,但是……”
“从法律上讲你不能强迫我进行骨髓测试。”蕾切尔说,“那是法院规定的,你这是在强迫我承认自己有罪······”
很明显“移情测试”相当于测谎,并不100%准确。
二、雨中独白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ve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in rain.
Time to die.
我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无法置信。
很多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
我看见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
所有这些瞬间,都将消逝在时间中,就像眼泪消失在雨里。
死亡的时刻到了。
唐怀瑟之门取自瓦格纳乐剧《唐怀瑟》。唐怀瑟是维纳斯的情人,他一度在维纳斯堡与爱神共度春宵。
唐怀瑟之门寓意爱与现实之间的转换。
原剧中说“唐怀瑟不再满足欢乐的爱欲生活,很想重新回到现实的世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不存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了。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在《传统的五朔节的夜晚》一诗中写过。
夜半的钟声响了,在这宫廷花园深处,唤醒
一种忧郁的调子,一种低沉、徐缓、甜美的
狩猎调:像那甜美、徐缓、忧郁、低沉、
歌剧《唐怀瑟》的狩猎的调子
几乎所有人都将注意力放在这句话上,但实际上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重要的意象“很多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这句话隐喻瓦格纳另一部乐剧《帕西法尔》。
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表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夫妇。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
自从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宣称“上帝死了”之后。传统基督教信仰摇摇欲坠,瓦格纳这样的“戏剧矛盾”当然像“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至于为什么是ships,因为作者是个荷兰人。
“猎户座”是指帕西法尔的弓箭。
帕西法尔是神谕“因同情而获得智慧的纯洁愚者”。
他母亲从小把他养育成傻子,是不想让他像父亲那样战死沙场。
帕西法尔出场并不像骑士那样光鲜亮丽,而是用自己制造的弓箭射伤了一只被视为吉兆的天鹅。
当然他知道自己的错误,第一时间就把弓箭折断并扔掉。
瓦格纳的乐剧《帕西法尔》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一只白鸽从教堂的圆顶上飞下来,在帕西法尔头上盘旋后,又落在他的头顶上。
瓦格纳另一部乐剧《罗恩格林》表现帕西法尔之子,天鹅骑士罗恩格林,退场则是由一只鸽子牵引小舟。
雨中独白是由复制人罗伊贝逖的扮演者鲁特格尔·哈尔的创作,有一种说法是拍摄前一天晚上他在自己的房车里写的。
鲁特格尔·哈尔出生于荷兰,双亲皆为戏剧教师,注意双亲皆为戏剧教师。对瓦格纳的作品,当然是烂熟于心了。
而且瓦格纳还创作过一部《漂泊的荷兰人》,阐述的是类似的戏剧矛盾,没有本质区别。
三、鸡、人、独角兽
加夫这个人物在电影中是作为警察局长布莱恩特的助手出现,三次折纸贯穿电影始终。第一次折纸chicken英文中有胆小鬼、懦夫的意思。如果这样解释倒也合情合理,不过第二次折纸人、第三次折纸独角兽则让人费解。
当所有人将目光集中在三次折纸,试图破解三个隐喻。
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加夫第一次出场是最终导演剪辑版本中的9:00,这个时候加夫没有说英语。
那么是不是加夫不会说英语呢?
显然又不是。
因为60:45布莱恩特说:“你可向他学着点,加夫。天杀的,他根本就是单人屠宰场。”
108:18加夫说:“你完成了男人的工作,先生。”
很显然加夫是会说英语的,既然他会说英语,为什么第一次见德卡时候不用英语交流呢,这是一件更加没道理的事。
唯一的解释是——这也是一个隐喻。将其归纳为“加夫的语言悖论”。然后去电影中找,纵观全片不只有此处一个悖论,还有至少一大一小两处悖论。
小的一处是77:45蒲莉丝说:“I think, Sebastian……therefore, I am.”引用笛卡尔的名言,然后她将手放入沸水中,此处给了一个特写。蒲莉丝并没有表现出高温带来的痛苦。
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情节,倒不足为奇。因为蒲莉丝是复制人,人体机能比普通人类强还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加上77:50罗伊贝逖说:“Very good,Pris.Now show he why.”非常好,蒲莉丝。现在展示给他。
真是奇怪,罗伊贝逖要蒲莉丝展示什么呢?
其中why的含义似乎没那么简单。
综上所述,就不得不令人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蒲莉丝这个娱乐型复制人会无缘无故引用笛卡尔的名言。
大的一处是17:00德卡去泰瑞总部,也就是金字塔顶端,那里有一只人造猫头鹰。18:44德卡说:“这里太亮了。”
猫头鹰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
复制人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变成橙色,准确的说是——红橙黄。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美术很有研究,从整部电影来看,他对光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雷德利·斯科特曾将爱德华霍普的代表画作《夜鹰》带去向制作团队展示,要求参照此画设计场景效果,也就此奠定了《银翼杀手》色彩浓烈、气质冷峻的影片风格。
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复制人眼睛的颜色正是红与黄的混合色。
为什么把蓝排除在外呢?
因为西方绘画历史上,蓝色是最难,也是最后才获得的。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作品《埋葬》,画面右下方巨大的空白,本来是要描绘圣母玛利亚,但是圣母必须身披蓝色长袍。
由于或缺蓝色颜料,最后整幅作品不得不作罢。
究其原因是因为地球上均匀而性质稳定的蓝色矿砂比较少。在有机化工业兴起之前,像朱砂这样的高级颜料当然弥足珍贵。
光学是一门古老经典的科学,不仅仅在物理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哲学上更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著名的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节选直百度。
此外理性主义的先驱笛卡尔也研究过光。
电影中:
29:04周说:“我不知道答案。”
29:07罗伊贝逖说:“谁知道?”
29:13周说:“泰瑞。他无所不知。”
泰瑞戴一幅高度数透镜,又是地球上智慧的主宰者,他怎么可能对光没有研究呢?在金字塔顶部养猫头鹰,这样做是很不可思议的。
当然是导演有意为之。
“沸水悖论”对象是J.F.赛巴斯汀,这组材料的用途是表明:J.F.赛巴斯汀不是理性主义者,扩展为电影中的基因工程师不是理性主义者。
“猫头鹰悖论”和“加夫的语言悖论”连在一起则是赛博格世界观的寓意:所见所闻,皆为幻象。
108:55加夫说:“It’s too bad she won’t live.But then again,who does?”太可惜她活不成了。可是,谁能呢?
很明显这句话是在暗示德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给德卡某种启示。
三次折纸都与德卡有关,那么就应该是加夫给德卡的三次启示。
12:37布莱恩特说:“站住别动!你知道你的份量?你不是警察,只是小人物。”
12:45加夫折纸鸡,启示德卡向现实妥协。他是胆小鬼、懦夫。
既然“加夫的语言悖论”与“猫头鹰悖论”存在对应关系,那么电影中是否还存在与折纸相对应的事物。
是存在的,与折纸相对应的事物就是——造人。
制造复制人的基因工程师是:周、J.F.赛巴斯汀、泰瑞。
这三个人的“能力”正好与三次折纸一一对应。
按照他们基因设计能力为:肢体、儿童、成人。所以三次折纸启示阶段为:部分、躯壳、真人。
加夫的一个人物形象与所有基因工程师对应,他除了是“神”之外还能是什么。
29:20周说:“他是大老板,大天才,他设计了你的心智。”
将心智代入独角兽意象,则一通百通。
创2:7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独角兽隐喻——灵。人的灵魂、灵性。
42:04出现了电影中唯一一次使用自然光线拍摄的独角兽。寓意德卡内心拥有“灵”,才能从照片中发现卓拉,也可以引申为灵感。
24:25加夫折纸人,此时德卡正在检查里昂住过的旅馆,在浴缸里发现鳞片。
纸人的寓意是:德卡的思想不成熟,缺少灵。
四、双树意象与新旧世界
创3:22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
《旧约·创世纪》中的这段话,历来被忽视。
双树意象是指“善恶树”与“生命树”,是整部旧约的内论核心,也是银翼杀手的论证基础。
双树意象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大名鼎鼎的《Outlast2》。可能有人觉得《银翼杀手》隐喻太难看不懂,其实跟《Outlast》比起来简直透明的像白纸一样。
对复制人的生命的论证,分解为两条关联论证。
1. 人类情感需要生命的支持,没有生命就没有情感。
2. 泰瑞公司给复制人生命的长短,成为双方全部矛盾的焦点。
24:25加夫折纸人,此时德卡正在检查里昂住过的旅馆,在浴缸里发现鳞片。此处有一个细节是德卡还没有翻看抽屉,拿到里昂的照片,导演刻意为之。
25:38罗伊贝逖说:“你拿到你宝贵的照片了?”
说明复制人里昂很珍惜自己的照片。
32:26瑞秋去德卡的公寓,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复制人,拿出照片说:“这是我和我母亲”
说明“善恶果”已经被此片笼统理解为“情感”。
银翼杀手故事背景发生在2019年的洛杉矶,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赛博格世界。
设定此片中的人类具有情感,“双树意象”必然成为降阶处理。即人类并不是不能区分善恶,而是不能区分“大善大恶”。
按照普世价值观的想象——人类并不是没有情感,而是缺少情感。
关于普世价值观,整部片子有一个表现很明显的地方。就是复制人杀死基因工程师周和J.F.赛巴斯汀的细节没有公布。
87:29布莱恩特说:“和泰瑞一起的尸体是25岁的白种男性,姓名,赛巴斯汀J,F.,赛巴斯汀。”
为什么没有公布。
因为罗伊贝逖最后要救德卡。
那么为什么没有把基因工程师恶表现出来?
因为这是一部小说,作者云云耳。
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整部电影最难懂的一个地方。
41:50~42:04画面出现了电影中唯一一次使用自然光线拍摄的独角兽,之前十几秒的时间德卡一边弹钢琴,一边发呆。
45:00德卡在照片中发现里昂住过的旅馆,还隐藏着一个女子卓拉。
独角兽和照片有何内在关系呢?
电影《银翼杀手》的逻辑是这样的:灵就是情感,德卡因为内心拥有“灵”——才能感知照片中的灵。才能从照片中发现里昂还有个伴侣。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真的是不严谨的,这么理解就可以了。
卓拉的代表是蛇。
创3:13耶和华神对女人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
全片暗伏着两个世界,物理上是地球和殖民星,人文上是旧人类和新人类。
其中的新人类并不是现象中的物理概念,而是类似尼采“超人哲学”,本质是古希腊式的古典美学。
《银翼杀手》中的地球是一个爆发过核战,空气污染人口拥挤,各种矛盾丛生的地方。殖民星虽然不是尽善尽美,肯定比地球好。
小说原文:
“让我们听听麦琪·克鲁格曼太太的心声。”主持人向约翰·伊西多尔建议,但他只想知道时间。“克鲁格曼太太最近移民去了火星,她在新纽约接受我们的现场采访。克鲁格曼太太,你能否比较一下你在饱受污染的地球上的生活和现在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美好的新生活?”短暂的停顿后传来了一个中年女人沙哑干燥的声音:“我想我们一家三口感受最深的是尊严。”“尊严?”主持人问道。“对,”火星上的新纽约市民克鲁格曼太太说道,“这很难解释。在这个艰难的年代能有一个可靠的机器人仆人……让我觉得很安心。”
从中可以看出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对殖民星虽不无忧虑,却心生憧憬。
无论小说或者电影所谓复制人被当做工具和奴隶,只是作者的臆断,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说:像他这样的新人类,为什么要被旧秩序束缚,像奴隶一样的活着。
这才合他的本意。
2:15字幕:连锁六型复制人,比创造他们的基因工程师们有更优秀的力量及敏捷度,及不下他们的智慧。
转换成大白话,再把里头的深层含义挖出来就是:新人类比旧人类优秀,为什么要受旧人类控制。
至于泰瑞公司给了复制人几年寿命,复制人为了延长寿命去找泰瑞。这些情节没有论证链支持,只是浮光掠影。
五、完全错误
既然有两个世界,就有创造两个世界的神。
旧世界的神是以泰瑞为代表的基因工程师。
新世界的神就是加夫,因为加夫对旧世界的规则做出了重新定义。
这就是折纸深层内涵。
60:15~60:20给加夫面部5秒钟大特写,如果让我白描为:一张经历沧桑的脸,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
可能你对加夫是新世界的神这个观点一时很难接受,因为加夫的形象跟神相去甚远。
不妨想想在赛博格世界中,谁活得最像神。
当然是泰瑞,这个无所不知的智慧的化身。高高在上的奴隶主。住在金字塔顶端,彬彬有礼,极具品位。
中国有个成语叫“如鱼得水”,如果加夫和他的形象一样不就同流合污了。
新世界的神在旧世界中当然是“跛脚”的。导演刻意让加夫拄着拐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就是这个用意。
德卡其实是个反派。
整个故事隐藏的唯一一条主线就是加夫在测试德卡,表面上德卡在测试复制人。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深层意象”,也讲到了这种意象来源与论证基础。现在用波普尔的伪证主意,将假象过滤掉,真理既浮现在眼前。
我在第一章提出过一个问题
作者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解释是:
“几个星期前,有一天我和戴夫谈到那个,他就一直那样想。我有一份苏联警方的备忘录,W.P.O自己把它们在地球和殖民星之间传播。一群列宁格勒的精神病医师就通过下列方法来处理。它们在鉴定机器人是否存在时使用了最新、最精确的个人资料分析工具——换句话说就是佛格特-坎普夫标尺——他们将工具应用在一群仔细挑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那些人身上明显出现了‘情感缺失’的症状。你应该听说过。”
里克说:“那就是测试的作用。”
那么你就明白作者根本意图了,作者的根本意图是说:复制人的灵魂深处趋向没有情感。
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是的。
不过此处的情感是指赛博格世界中的情感,既充满矛盾的普世价值观。
复制人的灵魂深处趋向没有情感。趋向没有矛盾的普世价值观,超越——哲学史上类似超人哲学。
108:55加夫说:“It’s too bad she won’t live.But then again,who does?”太可惜她活不成了。可是,谁能呢?
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眼睛,必须把它转化成两句关联性的隐语:
1.不用沮丧,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灵性。(并非只有复制人才是新人类,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人类)。
2.任何人终会死去,为何不反抗压迫。(完善自我)。
60:14德卡杀了卓拉,买酒之时,加夫用拐杖敲打他的肩膀,加夫对德卡很不满意。
罗伊贝逖死后108:18加夫说:“你完成了男人的工作,先生。”
后面一句108:27加夫说:“I guess you’re through, huh?”
注意是through通过。
这个时候加夫庄严地站在雨里,而且他已经把德卡的枪收在身后,他在等待德卡的回答。
德卡却说:“Finished.”
明白了吧。
德卡没有通过测试。
加夫就把枪扔给德卡,很不满意地转身走了。
108:55加夫说:“It’s too bad she won’t live.But then again,who does?”太可惜她活不成了。可是,谁能呢?
其实新世界的神说这句话已经很牵强了。
另一句涉及到深层意象,很隐晦的暗语是
60:57瑞秋说:“I am not in the business.I am the business.”我不是做这工作的,我就是这工作。
这话什么意思呢?
转化成单一意象为:
1. 并不应该由我来引导你。(你并不值得维纳斯用爱来唤醒。)
2. 我就是引导。
此处瑞秋也做了降阶处理。这句话也是电影的眼睛。
六、救赎
62:28里昂说:“活在恐惧中很痛苦的,不是吗?”
105:15罗伊贝逖说:“活在恐惧中的体验,还不错吧。”
复制人反复强调德卡是“活在恐惧中”。
我在四章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德卡杀卓拉、瑞秋杀里昂、德卡杀蒲莉丝···这些情节没有论证链,只构成表象。
62:55里昂说:“醒来吧,是时候死了。”
里昂也叫德卡“醒来”。
有些人认为罗伊贝逖放飞鸽子是象征复制人希望与人类和平。纵观整部《银翼杀手》全片从头到尾,是新人类试图唤醒旧人类的一场救赎。
鸽子象征救赎。不是和平。
新人类试图唤醒德卡。让他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不要麻木不仁,不要畏惧压迫。
那么到底何为新人类?何为新世界呢?
最后一场“运动会”,说明一切。
101:57罗伊贝逖说:“你真不理智。更不用说······毫无运动精神。”
古希腊式的古典美学与理性主义是相通的。
理性主义本质上就是另一场文艺复兴运动。
既然罗伊贝逖和德卡是一类人,就不存在谁杀死的问题了
95:34罗伊贝逖说:“向手无寸铁的对手开枪可不太光明正大。我以为你应该是个好人,你不是好人吗?”
罗伊贝逖和德卡其实是一类人。
101:00罗伊贝逖说:“下地狱或者上天堂。”
德卡用铁棒猛击罗伊贝逖两次,罗伊贝逖受伤出血。
罗伊贝逖说:“很好,就是这种精神!”
什么精神?
不畏强者,勇于奋斗。奥林匹克精神。
获救之后的德卡回到公寓,一片沉寂,没有任何声音。他揭开被子,发现瑞秋躺在那里。110:55德卡贴下脸,静静感受瑞秋。这个场景是刻意安排的
德卡为什么不直接叫醒瑞秋呢?
因为德卡以为瑞秋死了。
所以他“手足无措”,所以他“感激涕零”。
这个场景是一个小隐喻,即西方资产阶级不确定古希腊式的古典美学是否可以被唤醒。相同的手法在《天才雷普利》中也出现过。
瑞秋的苏醒展现的是神迹,瑞秋就是沉睡的维纳斯。
关于瑞秋还有一个小隐喻。69:05褪下盘发,发型舒放。
我在第五章已经说了,瑞秋这个角色做了比较大的降阶。I am not in the business.I am the business.这种降阶本身是不存在的,是被动的。
这里隐喻人性解放,背景音乐是爵士。
整部电影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编剧启用双树意象,但是他能力不够。
碰了禁果,无法收拾。
电影本身是一部类型片,给普通人看的。
“双树意象”必然成降阶处理。
但是这毕竟是圣经中的论基,不是普通人能够沾染的领域。
类型片应该要有一个女主角,这倒是个小问题。
只不过这一切加在一起,就让戏剧出身的鲁特格尔·哈尔意识到这种事其实就是瓦格纳做过无数次的事。
《帕西法尔》和《唐怀瑟》论基相同,只不过帕的格局比唐大,离宗教倾向更近。
女主角的特性表现的越明显,就离帕西法尔越远,离唐怀瑟越近。
所以全片篇幅德卡和瑞秋表现越多,罗伊贝逖和蒲莉丝表现的就越少。自然而然德卡和瑞秋就是唐怀瑟和维纳斯,罗伊贝逖和蒲莉丝就是帕西法尔和孔德丽。
所以罗伊贝逖说的雨中独白其实就是在说:“我罗伊贝逖是帕西法尔,你德卡是唐怀瑟。”
至此双树意象实际上已经被分解为两条次级论证:
1. 复制人不可以拥有智慧。
2. 银翼杀手不可以拥有情感。
至于为什么瑞秋不是伊丽莎白,帕西法尔为什么爱孔德丽。
那是因为双树意象被使用了两次,才形成了整部片子的新旧世界。新世界引用的是旧世界的经典,这就是普世价值观的局限。
七、2049
迪克已有许多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但只有少数零散地以原著为基础,并被用来当作好莱坞动作冒险电影的灵感起点,然而原著中所呈现的角色特质已经被好莱坞动作英雄的角色性格所取代。其中最受推崇的改编电影即是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所执导的《银翼杀手》 ,乃改编自1968年迪克的小说《机器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作者对于此电影感到忧心,并且拒绝再把此电影写成电影小说,更在制作过程中批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电影本身。当他有机会看到以特效做出来的2019年的洛杉矶景况时,他惊喜于此景象与他想像中吻合的吻合度。随着电影的拍摄,迪克和导演斯科特有过关于此电影主旨以及脚色坦诚且热忱的讨论,虽然他们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迪克依然支持此电影的制作。不幸的是迪克于此部电影播映的四个月前因心脏病过世。相较于上部电影,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改编电影《关键报告》则较忠实地以动作冒险的电影模式表达一些迪克的作品主题,虽然其中还是改写了许多原著的重点。——(节选自百度)
拍摄《银翼杀手》的时候小说作者菲利普·迪克还在世,就算他对剧本影响很小,无论如何剧本大旨还是要在原作者可接受范围之内。
《2022》编剧和导演是个日本人,叫渡边信一郎,最知名的作品是《星际牛仔》,我都没看过。
我看了下画面大概是《鲁邦三世》的风格,这样的导演来指导赛博格不搭吧。
15分钟的动画短片硬塞进去一个“大停电”主题,而这主题竟然被《2049》继承了,可见《2049》的包袱。
《2022》上映时间是2017-09-26。
这个时候士郎正宗早就功成名就,押井守很早也传出过重病。日本动画要再出一部《攻壳机动队1~2》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
《2036》导演换成了卢克·斯科特,编剧多了一个迈克尔·格林。七分钟的短片又塞进了一个华莱士主题。
《2048》导演还是卢克·斯科特,只不过这次他也加入了编剧队伍,所以编剧有三个人。他们写了一个复制人看见暴徒抢劫见义勇为的事,只不过6分钟的短片预留了一个连锁九型复制人和旧型号复制人阵营分化的主题。
走马灯式的这么多坑怎么填呢?
《2049》导演换成了丹尼斯·维伦纽瓦,这次的编剧和监制换成了原班人马。
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拍第一部的时候已经说了,他没看过原著。他是以美术见长的,画面流。
而丹尼斯·维伦纽瓦很明显也是画面流。
汉普顿·范彻最出名的事他让演员鲁特格尔·哈尔帮他写了著名雨中独白,还有一种说法叫雨中泪水独白。
可一个真正对剧本有统治力的编剧又怎么会让演员来写台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