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

2023-07-19 10:12 作者:梦寐千年  | 我要投稿

序论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分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科学


地球表层: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面。在这个表面内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地理要素 ,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天然(原生)环境、人为(次生)环境)、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受到人类改造)、社会文化环境


地理学分科(三种分化可以分开组合)

三分化:自然、经济、人文地理学

三层: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实际应用、具体区域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 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地球表层: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复杂的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信息传输的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系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还从地球内部和外层空间输入一定的能量和物质,以维持其各组分和各区域的有序结构,并保持其平衡状态。


自然地理学研究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的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


地理学的本质特征: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区域性(区别于其他学科)、环境性(研究人生存环境)、系统性(1、研究对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多要素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2、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作用和贡献: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1、运用系统思想方法研究过去预测未来

2、分析地球表层各要素特征,更清楚认识所处环境,做出有意识性环境的活动

3、对自然资源的评价开发

4、分析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

1、整体观点

2、特殊地方特殊问题

出题:

名词解释:“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综合自然地理学"....

简答题:“简述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简述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任务”......

例:试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自然地理学的可能贡献。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地球表层和地球环境概述)

2、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贡献


一、地球

(一)、地球形状与大小

地球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大地测量中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面。

地球扁率: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1、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可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维度地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同,从而使太阳辐射从低维到高维递减

2、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程度的不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地球扁率

简答题

1、简述地球形状与意义

2、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描述地球形状,大地水准面的内容和意义,最后回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大小的重量意义:

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且保证了地球的大气不致逸散,使地表平均温度适宜。

2、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简答题

1、简述地球质量的环境意义

从大气圈对温度和河湖生物作答


(三)、地球的运动

地心说、日心说、开普勒三大定率(推动日心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1、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特性: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科里奥利力即地转偏向力,影响信风带和洋流等)

3、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每隔15°经线差一小时的时差,0°为本初子午线,180°为国际日期更新)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得地球发生弹性变形(洋面上产生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举报运动都要密切关系,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自转速度如果加速则海水会被抛向赤道,两极海平面下降?)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

1、只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辐射分带(五带)


2、太阳直射范围和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变动—四季更替


三、岁差、章动和极移




名词

解释:

地球自转和公转、岁差、章动、极移


02 P2 - 33:08


简答题: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66.5°,设若这个夹角为九十度,那么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意义与原来相比将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先回答66.5°产生地理意义即黄赤交角的意义(分带、四季变化),然后从两个方面假设变为90°的变化



课本31页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书P33-34

地球圈层的演变:

1、地球的元素来自于恒星的演化,从太阳星云分化出均质原始地球,没分层现象

2、分化过程和地球温度变化有密切关系,放射性元素在地球内部积累,导致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物质具有可塑性,重力作用物质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3、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温度超过其熔点成液态,密度大流向地心,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发生压缩,使得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物质对流伴随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4、最后分化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


生物圈的形成:

1、在地球圈层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氧”形成地球最外层的大气圈

2、地球形成之初,原始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绿色植物出现后,光合作用放出的游离氧,对原始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一氧化碳变二氧化碳,甲烷变水汽和二氧化碳,氨变为水汽和氮

3、光合作用持续进行,氧气从二氧化碳中逐渐分离,最终形成氮和氧为主要成分的现代大气

4、地球上的水主要从大气中分化。早期大气含大量水汽。温度逐渐降低,大气中含由大量尘埃微粒,一部分水汽变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地面,汇聚洼地,形成原始水圈

5、水量增加和地表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变成海洋和河湖沼泽,在原始的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早就存在碳氢化合物

6、原始生物出现,逐渐扩张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到内圈的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地壳)


地球的内部结构(名词解释)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古德堡面:位于2900km的地下,地震的横波、纵波都会发生变化的界面


外部结构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简答题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及基本特征、2名词解释:大陆岛、海洋岛)

1、地球表面明显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块

(1)海洋与大陆定义

海洋:连续广阔的水体称为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大陆:被海洋所环绕,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2)全球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2.24:1(全球海路面积比)

(3)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北半球占比多,南半球占比少)(水半球,陆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4)全球大陆7个(按照面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5)大陆星: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是成对的

(6)每个大陆都是北部比较宽广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甚至南极大陆也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部分对着南美

(7)南半球各大陆(南美洲、大洋洲、非洲)西边都向里凹进,东边则向外突出

(8)海陆分布导致南北半球气候不同,南半球水面广阔,气候比较温和,普遍海洋特征,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幅度比南半球大

(9)地球各大陆的平均海拔与各大洋底部的平均深度差别悬殊,且表现出范对称性,地球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中


二、岛屿

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最小大陆:澳大利亚;最大岛屿:格陵兰;以他们为准划分)海洋中的岛屿可分:

1、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结构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列如马达加斯加岛、台湾岛、海南岛等

2、海洋岛:面积比大鹿岛小,与大陆的地址结构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按照成因可分火山岛(夏威夷岛)和珊瑚岛(南沙诸岛、澳大利亚大堡礁)。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称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沿岸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地表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如水循环,地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从垂直、水平两个分异➕两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