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学概论笔记

2022-05-27 21:30 作者:怎奈相思  | 我要投稿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

1、论战主要围绕着三个问题,一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二是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社会;三是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

2、论战的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无共同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王礼锡《读书杂志》、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3、主要参与者: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

由《新生命》杂志形成的新生命派:陶圣希、梅思平。

托派:李季、陈邦国、王宜昌、杜畏芝。

4、论战的主要内容

(1)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1859年提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不管在苏联还是中国,学者们对何谓以亚细亚生产方式都有不同解释。郭沫若开始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指原始共产社会,后又说它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

吕振羽开始说它只是“亚细亚国家之封建主义的一点特色”,后又改为:它“不外是一种初期国家的奴隶制”即希腊、罗马发达奴隶制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奴隶制。

李季反对郭沫若的原始社会说,也反对有人提出的封建社会说,主张“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与奴隶制并行的、前封建的一种社会形态。

胡秋原认为它是亚洲的专制主义。

王宜昌说它即是东方的封建社会。

翦伯赞则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存在于东方社会的“一些特殊的色彩”,它并不是“历史发展中之一独特的阶段”。

(2)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奴隶制社会都有过具体的论述。但人们对这些论述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中国社会史的观察也是不同的。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这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中,认识极不统一。论战中截然分成肯定论和否定论两大派,而每派之中又各有意见分歧。

(3)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参加论战的许多人都承认,中国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而秦汉以后直至清代中叶的两千年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但秦汉以后中国一直处在什么社会?这在认识上却又是极不一致的。参加论战的新生命派和托派的大多数成员,都主张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王礼锡、胡秋原主张为“专制主义社会”;梁园东则认为是“半封建社会”。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人则主张“封建社会”说。

5、论战对史学发展的意义:论战促进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论战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得到了广泛的接受。“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断,更加的深入人心,进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范文澜: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里给奴隶制度社会封建制度社会规定了定义:‘在奴隶占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根据上述定义(不切实根据这个定义,所说便缺乏可靠性),我们看商周两朝统治者对生产工作者的所有制的不同,可以断言商朝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


郭沫若: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在殷、周时代是土地国有制。

………公家为了增加收入,终于被迫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区别而一律取税。这是承认臣下所享有的公田索性成为他们的合法私有,而他们所私有的黑田却不能再自由漏税了。这便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坏,也便导致了奴隶制的灭亡。《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它表明着中国的地主阶级第一次登上了舞台,第一次被合法承认。


吴于廑,(1913年1993年4月9日)原名吴保安,字于廑。安徽休宁人,出生于江苏宝应世界史学家。

1935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历史系。1941年考取国立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留学哈佛大学,修政治思想史;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6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任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西洋通史、近现代西方史等课程。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编有《大学世界历史地图集》,著有《古代的希腊与罗马》《世界通史》(合著)《外国史学名著选》。1993年4月9日吴于魔在湖北武汉逝世。


1990年,吴于廑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导言“世界历史”,集中体现了他的“世界史宏观体系理论”。这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有丰富的全球史观思想的新的世界史体系。

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我国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开拓者一一林志纯

《世界上古史纲》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独立研究撰写的世界上古史研究专著。主要以文献史料及当时最新的考古成果为基础,对世界上古史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从城邦到帝国”的古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世界上古史纲(上下)》为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中一部划时代的专著,对当今的研究与教学亦具有重要意义。


巴勒克拉夫(1908-1984)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英国历史学会主席,治史贯通古今,著述等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主流和趋势作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张光直于(1931-2001),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考古学家。


夏鼐(1910-1985),原名作铭,新中围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撰有《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著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考古新政》《殷周制度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流沙坠简》等60余种。


《流沙坠简》:中国近代考古学著作。罗振玉、王国维合撰。共3册。1914年出版,1934年校正后重印。收录英籍考古学家A·斯因在中国盗掘的敦煌汉简、罗布泊汉晋简牍(见罗布泊文书)及少量纸片、帛书等,共计588枚件)。《流沙坠简》的材料出自法国汉学家 E·E·沙畹著作中的照片。该书分作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三部分。有释文和考释,王国维有长序进行论述考证。该书为中国近代最早研究简牍的著作。


顾颉刚:我国著名学者,在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他在史学认识与史学方法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并论证了“古史的构造说”,为批判性地使用史料指示了一个方向。

古史辨派史学冲破了被神话传说统治的传统史学观念,具有解放思想、探索新路的开拓意义。

提出“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


陈垣,1880年11月12日(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广东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1905年,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从1917年开始,他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此后,他又先后写成专著《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回回教入中国史略》。


(1)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西方世界变迁

通常把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或归结于技术的革新和提高,或归结于原始积累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归结于某种精神性的因素(如新教伦理)。有学者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并简明扼要而有说服力地表明: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从而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

(2)反事实假设:铁路与美国经济的关系

通常认为大规模的铁路投资是19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运用“反事实假设”法,假定1890年时美国没有铁路,而使用原有的运河和驿路运输当年实际上由铁路承担的同等数量的货运量,在此假设之下根据有关的数据史料对有关费用和效益进行计算,进而对有铁路和假如当年没有铁路情况下的运输效益加以比较,结论是铁路带来的社会节约仅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1%。显然,铁路的作用被夸大了。

(3)历史学的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经济史

历史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经济史,但从上面所举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及铁路与美国经济的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研究风格与方法,却完全不是历史学的。事实上,确实存在历史学的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经济史。

有学者指出,历史学出身的经济史学者史学理论与历史知识基础好,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进程,知道一些典章制度的变迁,懂得历史文献和史实考证的重要性与方法。


(1)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为历史学所用

例如社会统计方法的运用,使许多历史学家得以发掘、利用史料中的定量成分,使得研究有更多的精确性,很多时候比“非常重要”“意义深远”一类的定性结论更有意义。

社会学建立模式,用系统分析取代叙事式描述的方法,也值得历史学家借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社会形态

生产方式

阶级

资本主义

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一字景范,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米细勒《法国史》:法国历史的真实起点是基于天然与自然分区的政治分区,首先,历史学完全是地理学。


20世纪中期,以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为代表的学者将沿革地理正式引入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研究体系,并参照了西方学科架构而将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归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他们同时又十分强调史学方法以及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充分继承中国的舆地学传统。

参考:《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长水粹编》等。


马克·布洛赫被誉为“比较史学之父”,其《封建社会》一书被认为是历史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


美国密西根大学编辑出版的《社会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杂志。该刊1958年创刊,是从事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们的一个国际性论坛。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说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匹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


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阳人,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有《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农村社会新论》《中国社会之变化》等。


六、比较的类型

“是将历史上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放在一起作比较。所谓历史现象,范围是极为广阔的,上至学术文化之大,下至一人一事之微,都可以视作历史现象。所以可以比较历史上的事件,可以比较历史上的人物,可以比较历史上的文物制度,可以比较历史上的学术思想,不同的社会,可以比较,不同的文化,可以比较,历代治乱兴衰之迹以及成败得失之故,也无一不可以比较。由比较而得其异同,由异同而求其会通之道,于是历史不再是以往的陈迹,而富有新鲜的意义”一一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92,第104页。


史馆,官署名。官修史书之机构。北齐始置,为秘书省附属机构,掌监修国史。以宰相领之,下设著作郎、著作佐郎,担任修史工作。北周、隋沿置。唐初,隶秘书省著作局。贞观三年(629)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隶门下省。修本朝史由史官负责,修前代史多由他官编纂,宰相监修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宰相监修之制。


《通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通典》中记述了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通志》:南宋郑樵著纪传体中国通史,记上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纪传记三至隋)。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三通之一

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


《三国志注》

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主要记述了东汉195年的史事。该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1254-1324),字贵与,江西乐平人。该书编写用时20余年。《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书的内容起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唐代以前的部分以《通典》为基础,加以适当的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

史学概论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