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灵里应该有一个叫做精神的黑洞,才不至于使人的行为太张扬
有人怕光。
有一种生理疾病,就是一见到光线,会感到双目灼疼,不由自主地流泪·····
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则是喜光惧“黑”的。
这也是一种病——一种心理上的疾患,而不是黑的可怕!人们畏怯“黑”色、“黑”夜、黑的环境与氛围……惧“黑”的心理,是具有普遍性的。
可是,于我而言,却喜欢黑色:黑的夜色、黑的场景、黑的空间。
记得在高中毕业、高考以17分之差落榜的那年。整整一个夏季,我白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只在夜色之中游荡。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恢复高考的特定环境下,对于一个农村青年而言,高考的落榜,等于折断了人生“理想”的翅膀
也几乎是等同于要像祖辈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由此可以想象,高考失败对一个人的打击、对一个农村青年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自然,这种心情是九十年代之后的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更是无法去体会与感悟的!毕竟时代变化了,社会进步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那一段黑色的日子里,我虽没有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但总是感到羞于见人,所以我把自己关了一个多月:白天拚命阅读小说来麻木失落的心情,夜晚则一个人溜出家门,在无法看清景物的野旷、小河边、阡陌上游走。
刚开始进入这黑色的“帷幕”时,还有些害怕,特别是置身于无人的野旷里。但当我在这个黑色的环境里呆久了之后,我便能清晰地看见自己脚下的小路。就这么信马由缰地在黑夜无目的地行走,什么也不想,也不再为命运担忧,仿佛一时间我这个人也被黑色融化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我开始听见自己的心脏清晰有力地跳动,也感到血管里血液的奔流蠕动……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与轻松,开始觉得黑色中可以有许多“安慰”的“情愫”滋生。
夜色,更确切地说是黑夜对于我的包容,使我忘记了、遗落了自己所必需面对的,以及现实场景中的种种烦恼和不快……由此,我喜欢上了黑色。
在农村务农近十年,对于黑色——乡村幽静漫长的冬夜有着彻骨的感受;在最末的一级行政机关干了六个年头,常年奔波于“结扎放环,催粮要款”的路上,对于夜的黑更是感触太多;在异地的企业中打捞命运的承合,总喜欢一个人在关山的佛殿前远眺,在黑色的境遇里体察人生的艰辛、曲折……后来,我发现自己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也变得愈来愈敏感,特别是在“黑色”之中。当我发现自己有着“黑”色情结时,已过而立之年!
新世纪到来的那年圣诞,我在南方浪迹——
2002年的平安夜,我是金城黑色河流里的一条游鱼……
在黑色中,可以无视生活的诱惑与陷阱;无边的黑色,可以填充欲望的黑洞,使得心灵的小鸟从物质的樊笼中破“关”而出。
对于黑色,我是这样认识、感知、理解的
无边的黑色,没有质感,但却不轻浮,更不轻薄,也没有立体或平面的区别,但可以让人感到一种流动:生命的、精神的、无边无际的流动。这种动态既不同于水的流动,也不同于音乐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心灵的,内心深处的,一种人性至真的流动……
在黑色中,可以用梦幻的素手打破一切桎梏,可以用思维编织一些奇诡的故事场景,可以用想象来满足一切现实中不可触摸的诉求。
在这样的氛围里,在这样的时刻,生命融入了黑色,黑色就是生命——真实、自在、自由——心灵则如同一只小鸟,时而在幻想的天穹下飞翔,时而在光与影中剪影,时而栖落在野旷惟一一棵树枝上——如同洒脱出一串动人的音符,在颤动中令人进人天籁!
黑色,可以包容太多,可以遮掩太多,可以修饰太多,可以润色的更多。
宇宙里有一种东西叫黑洞,它是不断内倾的。
人的心灵里应该有一个叫做精神的黑洞,才不至于使人的行为太张扬,特别是在崇尚张扬个性的物质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蓦然回首中,才发现自己的写作,只是为了内心的需求,为了精神的需要。
连缀生命的断片,才体味到“黑”色情结,于自己的内心需求是多么地重要!
时至今日,我都会在压力增大、神经紧绷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沉酒到黑色之中,放松身心的苦累。或者,就在蜗居的斗室,遮严窗帘,关熄灯光,在“黑”的波浪上行走;在“黑”的拥吻中,倾听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倾听生命的脉动与心灵的宁静
一山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