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学习心得

2023-06-06 15:29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章当中,老子开篇就点明了本章的主旨,那就是希言自然,意思是少说话、让万物自行运转。这里注意,希言自然的自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而是要把自和然单独进行解释,表达一种原来如此的意思。那么可能人们就会生出疑惑,如果我就是有权威,就是有威望,我难道不能发布号令,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么?为了解释这一点,老子用天地为例。


他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因此狂风不会一早上都在刮,总会有停的时候;大雨也不会成天的下,总会有晴天的时候。这刮风下雨是谁的伟力呢?是天地。连天地都不能让狂风骤雨长久存在,更何况是人呢?


我们其实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例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每次说完孩子,可能好了两三天,之后又会犯同样的毛病。再例如,工作的时候,可能领导下了命令,所以精神紧绷几天,但是很快就又会懈怠下来,恢复到那种不想工作、不想上班的状态里。还有就是家里催着子女相亲,靠着念叨只能让子女上几天的心,于是就要经常的在子女面前念叨,子女再敷衍的时候也明显的不耐烦。


现在老子已经指出来了,这些都不是长久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希言自然。但是具体为什么要保持希言呢?于是老子接着解释道,“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想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明白“从事”的含义。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这样说道:“从事,谓举动从事于道者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 他说,从事,是行为行动依循于道的意思。道是以没有形象的形象、没有作为的作为来使万物生成、发展的。所以行为依循于道的人以无所作为当做求道的主旨,以没有言辞的教导来教导,这些影响看起来若有若无,事物却获得了根本性的指导。无为的人是与道具有相同品质的,所以说与道相同。


王弼在这里解释了“从事于道者,同于道”的含义。相似的,我们也可以如此理解德和失。一个人行动依循着德,那么这个人与德具有相同的品质,所以说与德相同。而如果一个人行动依循着失,那么这个人便与失相同。


这里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失呢?一种理解就是失道失德。如果一个人行为背离道,背离德,那么这个人便与失相同。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以得论失。这里的得是获得的得。王弼说道,“失,累多也。累多则失,故曰“失”也。行失则与失同体,故曰“同于失”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失,是因为积累得太多了。积累多了就会失去,所以说失。积累得太多和损失利益具有相同的本质,所以说同于失。


接下来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同于道的人,道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失的,就会得到失的后果。


这个话说的很高深,但是其有很多的具体表现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比如,给世界一个微笑,世界也会对你微笑。比如,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再比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但所有的这些话都不如老子这里说的来的根本。老子这里表达的是,如果一个人按照道去思想行事,那么道就会接纳他,欢迎他。道可是衍生出天下万物的存在。所以被道所欢迎,就会被世间万物所欢迎。依循着道行事,就不会与世间万物产生矛盾。这也是上一章当中我们讲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按照德去思想行事,那么德就会接纳他,欢迎他。德是道的一种具体体现,所以依循着德行事,就不会与具体的人和物产生矛盾,这样的人也会受人欢迎。而如果一个人是依循着失去思想行事,那么他就会承受失所带来的后果,这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统治者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一个统治者既不同于道,也不同于德,反而是同于失,那么人们自然就会离开他,反叛他。因此,老子最后落在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面。看到这句话,我们应该会感到很熟悉。没错,这句话之前在第十七章当中出现过。我们可以来复习一下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对比来看,其实第十七章和本章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同样的道理。第十七章是通过人们对于统治者的看法来表达统治者应该“贵言”,依从自然。本章是通过统治者的得失来表达统治者应该“希言自然”。而且这两章当中举的例子也很妙。同于道者,自然依道行事。道和光同尘,“湛兮,似或存。”,因此同于道的统治者,对于人们来说便是那“太上,下知有之”。同于德者,受人爱戴,对于人们来说也就是“其次,亲而誉之”。而同于失者,便是最后的畏之,侮之了。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