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暗影蛟龙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鳄鱼

今天的鳄鱼属于蜥形纲鳄目,现存三个科,分别是长吻鳄科,短吻鳄科和真鳄科。其中在古代中国出现过的有,短吻鳄科的扬子鳄,真鳄科的湾鳄,而扬子鳄也是今天中国仅存的一种鳄鱼。
湾鳄通常在岭南一带有所活动,而古代的岭南,这是遍布瘴气的化外之地,在古代文献中关于它的描述自然也就比较少。但是扬子鳄作为现生鳄鱼中唯一掌握冬眠这一项神技的,它的活动范围自然比湾鳄更加靠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在整体气候更加温暖的古代甚至会在中原地区的水域中出现。比如《水浒传》中的朱贵被称为“旱地忽律”,忽律就是鳄鱼的意思,,证明中原地区的古人对于鳄鱼还是有一定认知的。因此扬子鳄是古代文献中的明星动物,出场率极高,而扬子鳄也被附会了神话背景,被称为鼉龙,与先前的狮子一样,也是龙族成员了,而在中国,短吻鳄科的别称也就是鼍科。扬子鳄是世界上最小的鳄种之一,体重只有35kg左右,因此并没有什么伤人的事迹,反倒是它自己因为皮与肉的价值而遭到人类的捕杀。《本草纲目》中记载土龙,“南人珍其肉,以为嫁娶之敬”,而土龙就是扬子鳄的另外一个别称。而鳄鱼皮也是古人捕杀鳄鱼的一大原因,虽然古代没有鳄鱼皮包和皮鞋,但是鼍皮向来是制作战鼓的优质原料,“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扬子鳄在今天已经是极危物种,这与我们从古代开始就对它进行的捕杀是分不开的。

相比起小体型的扬子鳄,现生鳄鱼中的扛把子湾鳄可就不是那么好对付了。据说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蛟龙指的就是湾鳄,不过尚未得到证实。而湾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闪亮登场可能就是在唐代韩愈著名的《祭鳄鱼文》里,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潮州作为当时的岭南化外之地,社会发展落后,韩愈来到此地后,在当地积极推进建设,鼓励人民开荒殖地。这就导致了当地人民与土著生物湾鳄之间的激烈矛盾,因为很多人家已经侵入了湾鳄的栖息地,湾鳄作为当今体型最大的鳄鱼,体长甚至达到六米左右,自然也不是善茬,一来二去,不断有人畜遭到鳄鱼袭击的事例。而《祭鳄鱼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巧合,韩愈给鳄鱼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潮之州,大海在其南”他劝谏鳄鱼南徙于海,因为海中有鱼虾之细,鲸鲲之大。而我们知道的是湾鳄是一种咸水鳄,是真的具备栖息在入海口的能力的。而史书记载,《祭鳄鱼文》发布不久,鳄鱼就真的南徙于海,在潮州绝迹。如果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的话,韩愈可能是从当地土人那里得知或是典籍上看到了有关湾鳄能在海中生活的记载。所以他一方面组织当地人进行大开发,另一方可能也组织了土人对鳄鱼进行了捕杀,湾鳄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不得已迁徙入海。而随着南方的大开发,湾鳄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气候的变冷,湾鳄最终在华南绝迹了。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动物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虽然还有很多动物,被误认麒麟的长颈鹿啊等等,但是它们的记载都过于零碎,不能凑出文章。Up本人期末考试在即,更新速度可能会变慢,下一个系列,我打算做用文言文打开动物世界,敬请期待。新人创作不易,希望喜欢的小伙伴们点赞加关注啊。